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孔子後裔三次南遷
2011/06/05 02:10:30瀏覽334|回應0|推薦8

三次南遷

第一次是東漢末年,時北方兵燹連年,太子少傅孔潛避亂南遷會稽(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子孫在東吳政權中多任顯官。後世研究孔子支系者認爲,孔潛是孔子第22世孫,故世代俱列孔子譜系。孔潛之後子嗣興旺,支系繁分,世居江南,在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的六朝時期是江南非常顯赫的家族之一,達官顯貴不勝枚舉,史傳有名者即不下百人。時代遷延,其支系相繼徙居吳越各地。 

  第二次是西晉末年,當時北方相繼陷落,“北孔”族人避亂江南者至少有兩支:一支是在東晉頗負盛名的孔衍(268~320),《晉書·孔衍傳》記其爲孔子第22世孫。史稱其平生“雖不以文才著稱,博覽過於賀循(著名學者),凡所撰述百餘萬言”。其子孔啓在東晉朝也有名,官至廬陵太守。另外,和孔衍一同南遷的族人孔夷吾,此人博學雖然不如孔衍,但聲望和官位都在孔衍之上,東晉建國不久即任侍中,死後追贈爲太傅。另一支是所謂的孔子第25世孫、嗣奉聖亭侯孔懿()。據明人程敏政考證,孔懿也是西晉末年隨晉元帝司馬睿“南渡,居會稽”,其子嗣在南朝多爲世襲奉聖亭侯,也頗有官職。這兩支自東晉末南渡後,也世代繁衍生息於江南。 

  應該指出的是,孔潛和孔衍二人同爲22,但所處時代卻相差約百年,據此推知,孔潛輩分低當是近支,孔衍輩分高當是孔氏遠支;孔衍和孔懿二人同處兩晉之際,但輩分卻相差三代,孔懿爲25,輩分低當是孔氏近支,孔衍爲22,輩分高當是孔氏遠支。至於孔潛、孔懿兩支,也僅僅是與孔衍一支相比他們的支系或許稍近,但也絕不是古人所強調的正宗嫡系。“南孔”奉孔子祀始於東晉初年的孔懿。自漢代以來,祭祀孔子漸爲國家典制,諡封孔子爲“褒成宣尼公”等爵號,封其後裔或族人有賢德者爲奉嗣君、褒成君、宗聖侯等世襲爵號以奉祀孔子,即主持孔子家廟的祭孔活動。歷代賜封不絕,爵號或有改易。漢末國家亂離,奉祀者失封無嗣,曲阜孔廟荒廢,孔祭四時不舉,至魏文帝黃初元年(220),遂尋封孔子後裔以奉孔子祀,大臣們認爲在孔氏宗人中沒有賢於第21世孫、議郎孔羨者,於是賜封“議郎孔羨爲宗聖侯,邑百戶,奉孔子祀”,又“令魯郡修起舊廟,置百戸吏卒以守衛之。又於其外,廣爲室屋以居學者”。孔廟修葺後,曹植親撰《制命宗聖侯奉家祀碑文》。孔羨死後,他的兒子孔震嗣爵。司馬氏有國,晉武帝於泰始三年(267)十一月,改封孔震爲奉聖亭侯,又詔命“太學及魯國,四時備三牲以祀孔子”。此後,孔震之子孔嶷、孫孔撫、重孫孔懿()相繼嗣封奉聖亭侯,由於在古人的觀念中“凡嗣爵奉祀者謂之大宗”,所以這一支系被視爲“大宗”。西晉末,隨著第25世孫、嗣奉聖亭侯孔懿徙居江左,所謂的“大宗”也南遷江左,但祖陵和宗脈則世存曲阜,故曰自孔懿後孔氏“分爲南北兩宗”。 

  在南北朝時期的200多年間,南北阻隔時多,偏安江南的東晉、宋、齊、梁、陳等歷代王朝,不僅都有賜封“南孔”族人爲奉聖亭侯等以奉孔子祀之舉,而且有的王朝還詔命在京畿另建孔子(宣尼公)家廟以爲四時祭祀。 

  江南孔子家廟之建,約始於東晉孝武帝時。唐許嵩《建康實錄》卷九記載:太元十一年,在封孔靖之爲奉聖亭侯奉宣尼祀的同時,還在故丹陽郡城即東晉京城(今南京)立孔子(宣尼),地點就在“城前隔路東南”,許嵩還根據前代《輿地志》的記載說,蕭齊朝將這座孔廟遷移到秦淮河北,“以其舊處立孔子寺亦呼其巷爲孔子巷,在今縣東南五里二百步,長樂橋東一里。”這大概就是今天南京夫子廟的前身。 

  隋朝滅亡前後,南北兩宗並相失傳,至唐高祖武德九年(625)十二月,復尋封所謂的孔子第33世孫孔德倫爲紹聖侯以奉孔子祀。德倫的子孫在李唐王朝世代襲封,貞觀十一年(637)、開元二十七年(739)相繼被改封爲褒聖侯、文宣公。晚唐及五代之初再度失封,時有第43世孫孔光嗣以泗水縣令兼主孔祀,負責守墓的族人孔末乘亂盡殺孔光嗣等孔氏族人,而孔末自己得以成爲曲阜縣令並兼主孔祀。孔末原是劉末, 因入戶為吏卒而改姓孔, 即孔府所稱「外孔」

以別於孔氏族裔之「內孔」,孔末因欣羨文宣公屢受皇帝厚賞,而趁入戶之機襲奪爵位。

孔光嗣遇害時他的兒子孔仁玉才出生九個多月,仁玉的母親張氏將其隱藏在自己的娘家方得倖免,當仁玉長到19歲時,孔末事敗判死, 至後唐長興三年(932)五月,仁玉以曲阜縣令被賜封爲文宣公,入宋而卒。仁玉子孫在北宋王朝世代襲封,仁宗至和二年(1055)、哲宗元祐元年(1086)相繼被改封爲衍聖公、奉聖公,徽宗崇寧三年(1104)復封爲衍聖公,此後800多年賜封無改。 

  孔氏南遷雖始於西元3世紀和4世紀初,但後人熟知的則是南宋初的第三次南遷。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48世孫、嗣衍聖公孔端友率支族追隨宋髙宗南渡,次年賜家衢州(治今浙江衢縣),紹興六年(1136)詔以衢州學宮爲孔氏家廟以供奉孔子。孔氏自此又分南北兩宗。到元朝統一中國的時候,南北兩宗都已各自傳襲了六代。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icchi169&aid=529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