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傷寒卒病論》撥亂反正
2015/08/18 09:02:38瀏覽1171|回應1|推薦42

為《傷寒卒病論》撥亂反正

     東漢末年疫病流行,可說三年一小疫,五年一大疫,疫來臨時,常常整個村莊滅亡,人民為了逃疫而流離失所,病死者很多,張仲景的家族也遭難,其《傷寒卒病論》自序:「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病論》合十六卷[4]。」

     根據晉皇甫謐序《針灸甲乙經》:「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以及近代從敦煌出土的梁陶宏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記載:「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汜 []、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湣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於規矩也。」「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傷寒論》一部 ,療治明悉,後學咸尊奉之。」

    《湯液經法》一書,在漢書藝文志的分類中,屬於經方一派。這證明傳統上認為傷寒論「不引古經一語」的看法是錯誤的,傷寒論中所使用的方劑,主要援引自已失傳的《湯液經法》,這也是張仲景著作的主要依據。因此,張仲景可說是兩漢醫經、經方二派的集大成者。

    隋書》〈經籍志〉中記載有《張仲景方》十二卷,《張仲景療婦人方》二卷。注引《梁七錄》,有《張仲景辨傷寒》十卷。

    舊唐書》〈經籍志〉中記載了王叔和撰《張仲景藥方》十五卷。

    新唐書》〈藝文志〉有:「《王叔和張仲景方》十五卷,又《傷寒卒病論》十卷。」

          張仲景所撰寫的《傷寒卒病論》據《針灸甲乙經》的序文所說,援引《湯液經法》藥方,與《內經》理論合一,完成這部被稱譽為「後世方書」之祖的中醫學巨著。

    在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中,記載了張仲景為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如此神奇說法,卻可以顯示當時人對張仲景醫術的敬服。

     近代日本學者大塚敬節發現康平本《傷寒論》,書名原題為《傷寒卒病論》。他認為卒是統領的意思,因此本書之作,是以六經辨證統治傷寒與雜病,故名為《傷寒卒病論》。

     唐代孫思邈時,有「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而不傳」的感慨,於是努力收集張仲景的著作。在撰寫《備急千金要方》〈成書於652年〉時,只記載了部分《傷寒論》內容。等到晚年撰《千金翼方》時(約成書於680年),目前所知的《傷寒論》內容大部分已可見於卷九、卷十之中,可說是《傷寒論》最早的版本,又稱唐本。但是今本《金匱要略》中的雜病部份則不見於此。

     唐天寶十一年(752年),王燾在編著《秘要》時,引用了許多《傷寒論》的內容,今本《金匱要略》的條文也出現在其中。從《外臺秘要》引用的內容,可知王燾參考的《傷寒論》版本,從11卷開始,內容同於今本的《金匱要略》,但編排順序與今本《金匱要略》不同。並且還有標注引用自14卷、15卷、16卷、17卷、及18卷的內容,可知王燾參考的《傷寒論》的內容可能是目前失傳的18卷本,與孫思邈參考的版本不同。

     北宋仁宗時,王洙於館閣時偶然發現蠹簡,名為《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為傷寒,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此外又流傳了《金匱玉函經》八卷,據說是王叔和所編著的另一個《傷寒論》版本[ 1],可能是成於唐人之手,內容與《千金翼方》相同。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所編的《太平聖惠方》收有的《傷寒論》,被稱為《淳化本》,內容近於唐本。

     現今所知的《傷寒論》主要是來自宋金版本。最主要的版本有兩種:一是明趙開美復刻宋版治平本,一是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又稱成註本。

     至清代乾隆時,由太醫院右判吳謙主持編撰《醫宗金鑒》,以宋本為主,但參考了二十餘家的註疏,將宋本條文矛盾不一致處一一刪除,並加以修正後頒行全國,這是目前最通行的標準版本,又稱醫宗金鑒版。

     初,中國流傳出來其他版本,號稱古本,分別有《桂林古本[4],(據說成書於公元200年至210年)[5]、《長沙古本》(《湘古本》)、《涪陵古本》(《涪古本》、《四川古本》)[ 2]。《桂林古本》較為普及;《長沙古本》較不普遍,但仍出現於近期文獻;《涪陵古本》則極為罕見。

     中國近代敦煌發現《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其中方藥部分被部分學者認為是傷寒論前身,有學者認為其中方藥五臟用藥等,是源於《伊尹湯液經法》,由此可見傷寒論前身一斑。

     第一部《傷寒論》的重要註解書,是金朝成無己所做的《註解傷寒論》。他引用《內經》的思想來解釋《傷寒論》,首先會通《內經》與《傷寒論》的思想,認為《傷寒論》六經即是《內經》所說的十二經脈。

     明朝方有執作《傷寒論條辨》,認為宋版《傷寒論》,經王叔和整理,已非《傷寒論》原貌。他提出「錯簡說」,重新更動條文的順序,並研討條目的內容是否是後人竄入,他是清朝錯簡重訂派的先聲。他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將太陽病分析成「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感」三大主軸,並推廣到六經病。

     考察中國古代對風、寒、暑、濕致病的看法,所謂 [ 傷寒 ] 就是傷於寒的意思。[ 卒病 ],乃是卒不及防而生病,張仲景將此書命名為《傷寒卒病論》就是漢人的原意。宋代校正醫書局改卒為雜,犯了淘氣的毛病,而且也見不到任何合於歷史典故的根據。

     宋代校正醫書局認為卒為雜之誤,更名為《傷寒雜病論》,後來傳統派醫家接受宋代的看法。因此《傷寒雜病論》成為現代書名,其實這是對古人大不敬。

     宋人對漢人的風土人情不加深究,各隨己意,擅自更名,俱屬膽大妄為,現在我們有科學方法,可說是又回到撥亂反正的時機,傳統派醫界不可不正視此議。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沒有我這個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9/11 02:04
陳淼和《傷寒卒病論台灣本(附:金匱要略方論)》(集夢坊2008年7月)以日
本康平本傳抄手稿為底本,逐條校正北宋校正本錯謬,並首次以河洛語文言
音解釋仲景醫書。論證仲景醫書唯《傷寒卒病論》傳世,《金匱要略方論》
當出自葛洪。分析王叔和注解與張湛追論,得證《傷寒卒病論》實乃淵源於
伊尹《湯液經法》,與《素問》、《九卷》、《八十一難》諸書相關之謬論
,始得大白於天下。捨去經絡臟腑與運氣之說,仲景本意乃煥然冰釋。
亓官先生(medicchi169) 於 2015-09-12 17:23 回覆:

馮世綸《解讀伊尹湯液經》)

楊紹伊先生于民國三十七年(1948)撰寫了有關《傷寒雜病論》經方的考證專著,認為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保存了《伊尹湯液經》的全部內容。楊先生通過經學考證、醫理探討,自認為輯復了商代伊尹所著的《湯液經》,故將該書命名為《伊尹湯液經》。……

值得稱讚者,作者以深厚的經學功底考證今傳本《傷寒論》中張仲景原序的真偽,即以“的是建安”、“均屬晉音”,用“滴血驗之”方法,證實“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二十三字為晉太醫令王叔和加入,為經方學術師承脈絡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考證資料。

楊紹伊先生考證今傳本《傷寒論》不是張仲景一人創作編寫,張仲景非《傷寒論》的創作者,而是《湯液經》的傳經大師。在編排條文時,他判斷出哪些是商伊尹《湯液經》原文、哪些是後漢張仲景論廣、哪些是西晉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即張仲景弟子整理其師的遺留論述),為研究經方發展史、《傷寒雜病論》成書、六經辨證論治體系的形成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馮世綸《解讀伊尹湯液經》)

亓官先生(medicchi169) 於 2015-09-12 17:27 回覆:

班固《漢書藝文志方技略》經方家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按《漢志》經方家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仲景論定者,蓋即是書。

玄晏先生皇甫謐《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序》:“伊尹以亞(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施用”。

高保衡、孫奇、林億等《傷寒論序》:“夫《傷寒論》,蓋祖述大聖人之意,諸家莫其論擬。故晉皇甫謐序《甲乙針經》云:‘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得不謂祖述大聖人之意乎?

以上乃楊紹伊所本的部分考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