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厚誣兩蔣,冤殺古人了
2024/06/04 01:38:02瀏覽400|回應0|推薦22
厚誣兩蔣,冤殺古人了 在此不厭其煩整理出蔣介石1949年12月13日離開大陸前四個月的 戰鬥經過,11月14日,蔣介石由台北飛重慶。他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在日記中寫道:「此次飛渝,乃為中華民國之存亡,全國人民之禍福唯一最後之關頭。如幸邀天父眷顧,此去果能轉變局勢,使民國轉危為安,革命轉敗為勝,是乃天父之金恩。若以人事與戰局而言,實是危急存亡之秋已至。成敗利鈍非所逆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時矣。」,爭取中華民國仍能「建都重慶」,而大西南保衛計畫的構想與破滅,就發生在最後的短短3個月。據一些回憶文章披露,蔣介石是在聽說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通電投共和駐宜賓的國民黨第七十二軍軍長郭汝瑰的通電投共後,才決定離開成都的。真是堅持到最後一分鐘。 對照「澎湖713事件」煙臺聯中校長張敏之的匪諜冤案發生時序, 1949年7月13日發生「澎湖713編兵事件」,9月15日煙臺聯中校長張敏之以匪諜嫌疑被逮捕,1949年11月14日東南軍政公署將煙臺聯中張敏之校長、第二分校鄒鑑校長與劉永祥、張世能、譚茂基、明同樂、王光耀五位學生判處死刑,1949年12月6日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陳誠長官批准執行,1949年12月11日在台北馬場町執行槍決。 蔣介石在馬不停蹄的軍務倥傯之中,如何分心去安排白色恐怖殘酷血案去鎮壓外省族群?王鼎鈞把1949年「七一三事件」真相類比為第二版「二二八事件」,豈不是成了「張飛打岳飛」,完全對不上號。 管仁健的〈台灣的白色恐怖第一大案:澎湖案〉(2007-12-11 ),文中所提到:「這個在老蔣眼中「萬死不足以贖其辜」,啟動老蔣在台瘋狂殺戮的張敏之校長,1907年生於山東省牟平縣(山東半島最東面臨海的一個小縣),十六歲考取了當地一流初中先志中學,成為新制第一班學生。當時山東由北洋軍閥統治,國民黨則設立「平民學會」,吸收青年及工人入黨;而平民學會煙台分會就設於先志中學,由教務主任崔唯吾負責。日後老蔣發動412清黨時,崔唯吾被派為山東省九人清黨小組召集人,張敏之始終跟隨。但卻在二十年後被老蔣誣以「匪諜」罪嫌遇害,實在是天大的諷刺。」 當時蔣介石已離世32年,蔣經國也過世18年,痛罵兩蔣不會 有任何的心理負擔的年代,又因為作者先已強調自己是個虔誠的基督徒,管仁健所指責的內容,其真實性也沒有任何人懷疑。 兩相對照之下管仁健的〈台灣的白色恐怖第一大案:澎湖案〉強調該案啟動老蔣在台瘋狂殺戮外省人,更是厚誣兩蔣,冤殺古人,形同鞭屍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icchi169&aid=18068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