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改寫中國文化史的亓官氏密碼
2024/05/23 11:28:23瀏覽497|回應2|推薦23
中國文化史的亓官氏密碼
2021/07/18 12:46:38

改寫中國文化史的亓官氏密碼
記得我們年幼時,先父提到某些不知感恩圖報的人,他批評的口頭禪就是:「吃紂王、喝紂王、還駡紂王無道。」,亓官氏家族累世為殷代官宦之家,因此是忠於紂王的一族。
我進入學校啟蒙之後,知道紂王是中國歷史上暴君的代表,先父在我高中時期經常為我講解論語,我於是趁機問道,紂王是有名的暴君,為何父親要說:「吃紂王、喝紂王、還駡紂王無道。」
先父笑笑說:「紂王沒有這麼壞。」 這個與眾不同的觀點,種下我後來對歷史記載的懷疑論種子。
直到看過電影達文西密碼後,我才想通,這句口頭禪就是隱藏三千年的「亓官家密碼」
我接著要說的故事,是足以改寫中國文化史的大事。


十五、史傳中憑空消失的家族---- 亓官氏
記得我進入高中那年,開始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先父已退休在家。有一天,他為我解說論語,忽然提到:「你知道孔子是亓家的什麼人嗎?應該是亓家的姑爺。」
當時先父轉述對日抗戰時,他離家到四川成都讀軍校,臨出門前先祖父交代的話:「 孔夫子休妻是亓家的奇恥大辱,你將來千萬勿與孔家結親, 這家人頭難剃。」
「亓孔不聯姻」, 這是亓官氏後代流傳兩千五百年的祖訓,從沒有中斷過。
不過,先父是心量寬大的智者,雖然轉述祖先的交代,卻笑著強調﹕「這些小恩小怨,你不必計較,我不會反對你交往孔家女兒。」
十六、請問貴姓?
身為亓官家族的後代,最困擾的是學校老師、初識的朋友常認不得自己的「姓」,且無端被改成「元」、「方」、「丌」、「兀」、「卡」、「卞」、「六」、「赤」,「亦」......,真是啼笑皆非!甚至有人一口咬定:「你是胡人吧?或是蒙古人?」
明明是孔子夫人亓官氏家族的姓氏,為什麼卻成了一般人不認識的罕見姓氏?
十七、孔夫子夫人究竟姓什麼?
依照《曲阜縣志》記載,孔子「十九歲娶於宋亓官氏之女 」。
《孔子家語、本姓解》,也提到「至十九,娶於宋之亓官氏,一歲而生伯魚」
孔夫子的夫人是亓官氏之女,這是沒有疑義的事實。後代皇帝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封她為「鄆國夫人」,元文宗至順三年(西元1332)封她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明世宗嘉靖八年(西元1529)封她為「至聖先師夫人」。亓氏家譜中也稱她為聖妃,正史(如《史記》)卻未留下任何事跡記載,連專記載女性的史書,特別是劉向著的《列女傳》,收錄了遠古至西漢111位女性的史料,包含孟母、孟子妻,卻獨缺孔子夫人亓官氏。
東漢桓帝永壽二年(西元156年)立《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明白記載當時禮遇亓官氏及顏氏(孔子母為顏氏之女)兩家族,可免税、免徭役。但因禮器碑上的「亓」字,略有漫漶,有人遂認為應該是「并官氏」,包括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及目前臺灣一些著名的文字學家。近代大陸學者又有人簡寫為「並官氏」。
有人據此認為,「并官氏」難以解釋,認為替王后梳理頭髮的女官應該是姓「笄官氏」,於是孔子夫人的姓氏有上述不同的文字記錄。近代學者有人以為「亓」本字為「丌」,所以又將孔子夫人書寫為「丌官氏」。
其實,東漢永壽二年(西元156年)所立的《禮器碑》上的字體是隸書體,而隸書體的作者為求字體平衡與美觀,常會任意增加筆劃,何況《禮器碑》的原刻石,年久失修,出現許多裂紋,干擾字形,其實後人已無法分辨;何況,「笄官」既然是為王后梳理頭髮的女官,本來就非可資榮耀的職業,何況女性在周朝宗法制度下,已成男性附屬品,怎可能會傳下姓氏?即使如武丁之后----婦好,這樣戰績輝煌的女性,也沒有傳下姓氏,可見「并官氏」與「笄官氏」兩種說法,均站不住腳。
亓官氏的正確考據史料,其實就在孔府。尤其,孔廟後殿祭祀孔子夫人的寢宮說明碑上,堂堂印著亓官氏,《曲阜縣志》經過兩千五百年的傳抄,也正確記載著亓官氏,這些最直接有力的證據不予採信,卻去做漫無邊際的考據,豈不是可笑之舉?
更重要的是,亓官氏家族一直綿衍迄今,目前山東省萊蕪(夾谷之會的遺址)尚有眾多亓官氏家族存在。自元末明初始修族譜,至民國19年已第六次修譜。西元2002年,大陸的亓氏宗親會第七次續修家譜,印行《亓氏族譜》六卷(共1996頁),收錄約十三萬名亓氏族人,散居在大陸的山東、安徽、河南、山西、黑龍江、江蘇、河北、遼寧、浙江、陝西、吉林、北京、上海、天津等及台灣、香港、澳門、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地。

十八、亓官氏之起源
據先父傳承自家族的說法,亓官氏是殷商朝時掌理祭典的官吏,後來即以官職為姓,且本是複姓,「亓」字在古代本與「其」字通用,「亓」字上的一橫代表祭品,「其」字上的甘字則代表鍋鼎之形,就是熬煮藥物的鍋。
在婦好墓考古挖掘工作中,發現21件亞其氏署名的祭器,當時以為亞其氏是某一方國或某一將軍,其實亞其氏是商王武丁與婦好的第四子,「亓」字在古代本與「其」字通用,馬王堆
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其」字全寫成亓,亞其氏就是亞亓氏,商王武丁與婦好已可證實是亓官氏祖先。
商朝時亓官氏被派任掌理的工作範圍極廣,除祭典外,包括天文曆法、醫藥、卜卦、音樂、禮儀,亓官氏的醫藥傳承歷史久遠,在江蘇省灌雲縣就是我高祖建都公創立的大德昌國藥號,先祖母善於經營,在响水口、新安鎮與百祿溝共三家分號。
在周武王滅殷之後,亓官氏家族就隨著紂王庶兄微子啓,全部被遷居到宋國(在今河南省),亓官氏故鄉即在河南夏邑縣。孔子的祖先也是宋人,所以孔子自稱殷商後代,後來孔子家族遷居山東省曲阜縣。亓氏家族也遷居今之山東萊蕪。即魯國都城曲阜附近,亦聚居眾多亓官氏後代,甚至今天的山東省,沿著高速公路,尚可看到「亓官莊」的路標。
孔子曾回到老家河南夏邑十年,學習夏朝禮儀,而與亓官氏之女結婚。
因為地利之故,而有嫁娶通婚,必然是尋常之事。
然而,漢代以後,由於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地位日益崇高,相反的,在史傳中,亓官氏似乎成為憑空消失的人物。甚至「亓」字成為中國姓氏中的罕見字,有些《百家姓》版本雖在複姓中記載「亓官、司寇」,卻寫成「丌官」。照理說,宋代追封亓官氏為「鄆國夫人」,宋代版本的《百家姓》應當很清楚孔子夫人是誰,列入《百家姓》也是當然之事。
顯然,這和「孔子休妻說」有關。
十九、亓官複姓為何改為單姓「亓」?
今天的中國姓氏中,並不存在「亓官」家族,只能看到「亓」姓家族。這要溯自歷史上的改姓運動。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是中國古代第一位少數民族鮮卑族入主中原的帝王,且是一個尊孔的皇帝,曾親自去魯地祭孔,見於《魏書、禮志》記載,「太平真君十一年(西元450年)世祖南征,過岱宗,祀以太牢,至魯,以太牢祀孔子。」
北魏孝文帝元宏是繼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後,第二位到魯地祭祀孔子
的少數民族君主。元宏原名拓跋宏,是拓跋燾之孫,因為祖母教導之下對漢文化極推崇,即位後因一心漢化而改姓元,尤其不喜北朝之複姓,掀起北朝改漢姓的運動,一時之間,拓跋、慕容、令狐、長孫、尉遲全被改為漢姓。
據筆者推測在此風潮下,漢人原來複姓的家族,如亓官、司寇兩家,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也就拆成亓、官、司、寇四家,但有些遷居南朝的家族還保留複姓,如歐陽與上官。
這個改單姓的運動,合理的解釋了為何在唐代以後,所有的典籍記載,
只有亓氏,而亓官氏這個殷商以來的古老家族彷彿就憑空消失掉,以現在流行的說法,「好像從人間蒸發了」。
不過,在亓家流傳的茶餘飯後的說法是,亓家素有「兄弟不合」的傳統,
某次兄弟激烈爭吵後,兄取上字,弟取下字,從此永遠分家,所以成為亓、官兩家。筆者以為此說不足為憑,不過在專制皇帝統治之下,若因政治因素,如叛亂罪要誅九族,兄弟不合分家,也算本能自保、延續後代的手段之一,實屬無可厚非。
二十、現存有關亓官氏的史料
令人納悶的是,有關亓官氏的史料,正史上沒有任何可考據的資料,如司馬遷的《史記》,隻字未提。於是,有人據《禮記、檀弓上》記載:
「伯魚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推論出「孔子出妻說」,也就是「孔子離婚」說。
《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有相似記載。
另外,《禮記、檀弓上》還記載了一段話,
「子上之母死而不喪、門人問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
喪出母乎?曰﹕然﹔子不使白也喪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無所失道。道隆則從而隆,道汙則從而汙,伋則安能?為伋也妻者,是為白也母,不為伋也妻者,是不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也。」
鄭玄在註疏中解釋道,「謂孔子也令子喪出母乎?子思曰﹕然﹔然猶是也,言是喪出母也﹔伯魚之母被出,死期而猶哭,是喪出母也。」
顯然,鄭玄透露了一項孔家的私密消息,就是孔子、孔鯉、孔伋三代皆休妻!
然而,若依《孔子家語》所謂「七出」之說:
「婦有七出三不去,七出者,不順父母者、無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惡疾者、多口舌者、竊盜者。三不去者,謂有所取無所歸、與共更三年之喪、先貧賤後富貴,凡此,聖人所以順男女之際,重婚姻之始也」
孔夫人可能並未犯及任何一項,卻被休回家,因此兩千五百年來的亓官家後代,依然忿忿不平,有一派即以「他們是聖人之家,我們高攀不上」,而拒絕談論此事。甚而有一派拒絕承認「亓氏家族」和孔子夫人有任何關係。
也許,回顧孔子的家庭生活,可解開謎底!
二十一、孔子的家庭生活
孔子二十一歲喜得一子,當時魯昭公送一條鯉魚祝賀,是非常珍貴的禮物,因此孔子將兒子命名為孔鯉。孔鯉早年師從父親,但在孔子帶領弟子們周游列國的十幾年中,他卻在家奉養母親亓官氏。據《曲阜縣志》載,魯哀公曾以幣召他出仕,他因看到世道無常,而婉言謝絕。另外,孔子還有一個女兒,孔子將她嫁給了弟子公冶長。孔子六十九歲時孔鯉死了(約五十歲),給孔子留下了一個孫子,叫孔伋,字子思。
可見孔子是兒女雙全的。但孔子與兒女的關係如何?今天我們只留下了一個「過庭之訓」的成語,簡稱「庭訓」,即「父親的教誨」,典故出自《論語季氏篇》第十六。可看出孔子重公棄私,對兒子似乎也不願意表達親密的親子關係。但也為後代兩千多年的父親,樹立了「嚴父」的典範。

再從《論語鄉黨篇》第八節記載孔子的飲食哲學: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及鄉黨篇第九節記載
「席不正不坐」,充分反映出孔子的居家生活嚴謹、守禮、欠缺情趣。若從妻子的角度來看,真是一個難以侍候的人。
從「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反映出孔子重視飲食衛生安全。但在那個没有冰箱的時代,這樣嚴謹的日常生活細節要求,若遇上個性大而化之的另一半,是否反成了夫妻失和的導火線?
二十二、孔子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之二十五節: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顯然這是一句出自個人生活經驗的名言,雖然女權主義者看了不滿,但和孔子的婚姻經驗應有密切關係。尤其「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恐怕道盡了許多男性的心聲!
《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
孔子游於泰山,見榮啟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鼓琴而歌,
孔子問曰: 「先生所以為樂者,何也? 」
期對曰: 「吾樂甚多,而至者三,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既得為人,
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人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
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五矣,
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處常得終,當何憂哉? 」
孔子曰: 「善哉,能自寬者也。」
孔子並未反駁榮啟期之說,反有點頭稱許之意!
二十三、孔子離魯是關鍵事件
齊、魯兩國的夾谷會盟,由於孔子有先見之明,讓魯定公、作好武力上的準備,在會盟過程中他更是隨機應變,靠著自己的智勇才能使魯國後發制人,占盡上風。而原本以為勝券在握,一心要勝魯國一籌的齊國君臣不料自嘗敗果,怏怏回國。之後,孔子在魯國政事中力除弊端、欲圖正本清源的果決而富實效的做法,使魯國政局漸漸顯出步入正軌的氣象。這些消息傳到齊景公和晏嬰等大臣的耳中,使他們很是不安,因為在這些人看來,魯國國政和國家實力由弱轉強,對齊國將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經過再三籌謀,齊國君臣在對魯關係上又有了新的「舉措」。這次他們是設法從內部進行破壞。齊國大臣了解到魯定公和季桓子都好聲色犬馬之樂,建議齊君投其所好,主動採取措施拉攏魯君和季孫氏,使他們耽於玩樂而疏於國政。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齊國從國內挑選出80名能歌善舞的美女送到魯國,一起送來的還有30輛華麗的馬車,每輛車配備4匹披著彩服的駿馬。當女樂和馬車送到曲阜的南郊,季桓子便迫不及待地親往觀看。接著,魯定公和季桓子兩人一道沉湎於歌舞淫樂之中,再也無心料理朝政。
由於季桓子把持著魯國權柄,自從墮三都事件之後,孔子就遭到故意的冷落。這時,孔子雖然仍居大司寇之職,一向勤謹於政事的他,在魯國卻已處於欲罷不忍、欲進不能的境地,無從插手魯國政事。
對眼前魯國這種萎靡腐化的政治面貌,孔子並不是沒有怨言。他的心中有時也想到一些賢者在這種污濁社會所採取的姿態。他對弟子說:「有些賢者逃避社會而隱居,次一等的擇地而處,再次一等的避免不好的臉色,再次一等的迴避惡言惡語。」
然而,孔子並不準備仿效這幾類賢者的做法。對執掌魯國政權的季桓子,他還懷有一種幻想,希望自己仍能有機會參與政事,實現「克己復禮」的夢想。但是,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從季氏和魯君方面沒有顯現任何允許孔子參政的跡象。
弟子子路看到這種情況,對孔子說:「夫子可以行矣!」孔門中其他一些弟子也紛紛勸夫子乾脆離開魯國。孔子認為還應該再等一等,因為魯國即將舉行郊祭,他想看一看季桓子和魯定公對自己的具體態度如何,再作決定。郊祭時要用烤肉祭天,郊祭完畢,按照禮節,執政者應把祭天的肉分發給大夫們。孔子的意思是,如果郊祭的肉到時能發給自己,說明國君還承認自己的大夫身分,那麼當然還應當繼續留在魯國。
但是事與願違,他沒有領到自己份內所應有的祭肉。這意味著在魯定公和季桓子眼裏已沒有這位姓孔名丘的大臣。本來,季桓子在墮三都進展到一半時便開始疏遠孔子,郊祭時又如此行事,究其用意,大體是讓孔子知趣而退。在萬般無奈之中,孔子痛下退出魯國政壇的決心。
孔子向魯定公辭去職務,帶著眾多弟子匆匆離開魯國。
據記載,捨不得離開父母之邦的孔子在臨出魯境之時曾喟嘆道:「遲遲吾行也,去父母之邦也!」在臨離開魯境前,孔子一行曾在魯都南郊的屯邑略作停留。魯國的一位名字叫己的樂師趕來為孔子送行。孔子非常感動,對樂師說自己想唱一曲。孔子唱道:
「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蓋優哉游哉,維以卒歲!」
這一年是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55歲。
孔子開始長達14年的周游列國的漫長歷程。他只為了一個目標:尋找一個能賞識自己,而且值得自己輔佐的明君,他希望能發揮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十四、孔夫子休妻事件蠡測
如前所述,孔子重公棄私,即使對兒子也不願意表達親密的親子關係,所以他不是個衝動或會有強烈情緒反應的人,為何會走上休妻的結果 ?
據筆者個人考據,孔子辭去大司寇職,打算週遊列國,該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們由「婦好」墓出土,可看出殷商時代是真正男女平權的時代,「婦好」是武丁的王后,也是貨真價實的大將軍,而且常領兵打勝仗,死後備極哀榮。亓官氏身為殷商後代,仍保有男女平權的思想,對孔子離魯,顯然她是反對的,甚而與孔子發生激烈爭吵,使個性平和的孔子也無法忍受,說出「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名言,女子和小人的共通性被孔子歸類呈現如下:「親近,則不尊敬你;遠離,則埋怨不斷」,因此提出休妻之議。
休妻過程,正史隻字未提,休妻的後果,卻是孔子被趕出家門,兒子也歸女方,隻身在外雲遊十四年不能回家,直到亓官氏去世後次年,孔子方回返魯國,彼時孔子已是六十八歲的垂垂老者。
此婦力能逼走聖人,孔夫人個性之剛烈可見一斑。
民間傳說中的亓官氏,則是算盤的發明者。相傳孔子在三十歲左右,能力受到季氏家族的注意。孔子說自己「三十而立」。季氏(季平子)委任孔子作其家臣,作過「委吏」和「乘田」。委吏,是司庫房的小官。乘田是管牲畜的小官。庫房的庫藏點數與統計,曾經困擾孔子,亓官氏見孔子愁眉不展,問出緣由,就向孔子建議以結繩計數,滿十個後,就向上進一節,圓滿快速的統計出庫藏品,為夫君解決了問題,這也是算盤的最原始發明說法。由於孔子在司庫房的工作做得快又好,所以被擢升為管理工役的司空。
在民間傳說中的亓官氏,絕不是花瓶型的婦女,不但是賢內助,更是有主見的女強人。
若從這角度來看,也許上述所言,對亓官氏並不公允,也許亓官氏做了更大的犧牲,為了成就孔子的志業及理想,兩人冷靜思考,協議離婚,她讓孔子恢復單身,無牽無掛的去週遊列國,不必背負「不顧家庭」的惡名,若真相如此,亓官氏的婦德,則更值得大書特書!
二十五、亓官氏應恢復該享有的歷史地位
亓官氏嫁了一位人類歷史上的偉人,但她自己卻成了正史上的隱形人。連帶使亓氏家族也成了中國姓氏中罕見的「怪姓」,這實在是歷史的弔詭!而原因只是她離婚而已。
相較於西方聖哲蘇格拉底之妻,至少流傳下潑婦的行徑記錄,亓官氏的一切,則完全被抹殺!

她究竟如何面對離婚?如何一人獨力在家鄉教養子女?如何面對早年喪偶的婆婆、不安於室的媳婦?如何使她的丈夫創出那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名言?
歷史給她的只是一片空白!
這該是重視人倫的儒家文化的一大反諷!
人類社會已進入男女兩性平權的民主時代,隱諱孔子休妻之事在傳統社會是可以理解的現象,因為自漢代以後,孔夫子被尊為聖人,所有不光彩的、不正確的事情,就被正史刻意忽視,這是儒家文化的一大特徵。我們雖不敢苟同,卻可以理解。
但是孔家絕口不提此事,則頗顯得事有蹊蹺,今日的孔府導遊,提及此事,只以「男尊女卑」的說法一語帶過,民間傳說也僅提及孔夫人「個性兇悍、與孔鯉妻不合」,只以婆媳糾紛草草解釋。
為長者諱、為親者諱,是中國儒家文化的一大特徵。
孔子在評論一件父子偷牛的案件中,曾經說:「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矣」,這是孔子所接受的人之常情,但是真相就永遠被遮蓋。
孔夫子週遊列國十四年皆未回家,未盡照顧家庭之責,也是事實,
因此筆者認為孔子出妻之後,雖在情理上有所虧欠,使亓家祖訓「亓孔不聯姻」歷時達二千五百年之久,但在法理上,既已出妻,則無照顧家庭之義務,如此才可放膽出外周遊列國,而無任何牽掛之心,否則棄妻子兒女十餘年於不顧,也非儒者能向後代交代的典範。筆者以為:二千五百年來,為何無人就此點批評孔子,推斷正是因為大家也都默認孔夫子休妻事件的事實。
二十六、孔夫子休妻事件真相的歷史意義為何 ?
筆者認為,我們應正確看待孔夫子休妻事件真相的歷史意義。
被權勢壓迫、為親情不忍、被金錢買通、甚至被黑道特務脅迫,
而容許對歷史事件上下其手,弄虛作假,刻意掩蓋歷史真相的作風,
是違反科學精神的錯誤心態,也是後來中國不如西方進步、發展的根本原因。
西元第四世紀基督教的聖人,聖奧古斯汀作《懺悔錄》把自己少年輕狂
時代的惡跡劣行記錄下來,向上帝認罪, 希望上帝重新接納懺悔後的自己,認為人要成為基督徒,回到上帝身邊,基督教文化的發展從此有一種內省力量,時時鞭策著歐洲人,這是科學精神的沃土,也是東西方文化高下之別的分水嶺。
孔夫子為後人留下的不朽學說,可謂家喻戶曉,而他的真實人生事跡卻鮮為人知,亓官氏在他生命中扮演的角色究竟如何?該是值得挖掘的真相。
身為亓官氏後代,並不否認孔夫子的偉大及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但他身旁那位曾為他生兒育女的女子,究竟面對了怎樣的人生命運?我們更希望能還原真相!也許,因此可為中國儒家文化的病癥,找到診治的良方!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icchi169&aid=180643747

 回應文章

亓官先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5/23 12:15
看到亓字
大家竟然都忘記
名從主人的原則!

旭日初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5/23 11:45

感謝如此詳盡分享亓官姓氏密碼,

亓官真的是罕見特殊的姓氏,感覺只有飽學人士方能懂亓字發音。

亓官先生(medicchi169) 於 2024-05-23 12:16 回覆:
亓字真是被壓抑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