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Watching Dust-微聲計畫
2010/07/11 20:58:03瀏覽1418|回應0|推薦65

起始時間: 2010年7月17日 14:30
結束時間: 2010年8月8日 16:00
地點: 牯嶺街小劇場2樓 藝文空間
地址: 牯嶺街5巷2號

活動簡介.當你無家可歸時,你也是流浪漢
五個紐約遊民的現代歌劇
探索自然語言的音樂性,聆聽來自法外的邊緣旋律
改編美國前衛作曲家Robert Ashley作品

微弱的/消音的/非法的/模糊的/壓制的/催眠的/陌生的/呢喃的/反諷的/群體的…

---


《Watching Dust -微聲計畫》計畫緣起

王虹凱

由於因緣際會,我自2007年起與慰安婦對日求償運動社會工作者賴采兒開始討論合作的可能性,希望能為慰安婦阿嬤們做一件作品。2008年1月在紐約東村的La Ma Ma劇場觀賞了我仰慕已久的美國前衛作曲家Robert Ashley的歌劇《塵埃》(Dust)之後,《Watching Dust-微聲計畫》的概念逐漸發展成形。

社會工作者輔助的個案都有自己的故事,不管是值得或不值得回憶的經驗,當她/他們以輔助個案身份面對社會工作者時,似乎處於要遺忘還是要回憶的吊詭情境裡,在許多紀錄,社會政治運動,公共論述和藝術作品裡,她/他們其實是歷史和現實的主角和對象。《Watching Dust-微聲計畫》是一個獻給慰安婦阿嬤們的作品,她們只需要單純地來看表演,也因此,她們的角色變成觀看他者敘說故事的觀眾。

2009年的秋季,在Robert Ashley位於紐約Tribeca區的工作室裡,我在朋友的引薦下認識了他本人*。Ashley不停地告訴我他很喜歡《Watching Dust-微聲計畫》的概念,不僅同意讓我將《塵埃》裡的部份歌詞翻譯成中文,也贊同我計劃將原版的音樂換做臺灣的通俗音樂的想法。他說他不懂中文,希望我能給他一份臺灣改編版的錄影紀錄做為紀念。對於一生在作品裡處理語言(英語)的Ashley來說,我在猜,聽他自己創造出來的人物說中文應該很特別。

《塵埃》的舞台上,數名來自社會邊緣的人物坐在一個不起眼的公園角落裡,互相和對方和自己訴說彼此的回憶。這些角色有在戰爭失去兩條腿的退伍軍人、過氣的替身演員、喜歡對街上車子喊叫的、風韻猶存的半老徐娘、和賣一輩子酒卻因兄長過世而頓失依靠的。他們一邊說話,一邊唱歌,事先錄製好的西方通俗音樂不時貫穿他們說著故事。他們使用的語言很口語,甚至還帶點通俗肥皂劇的味道,在在表達對生命令人動容的體驗和反省。

改編《塵埃》的工作牽涉到如何尋找屬於我們自己語言裡的音樂性及邊緣性。很幸運地,劇場導演耿一偉爽快地應允合作,並邀請來自各領域的藝術工作創作者一起加入《Watching Dust-微聲計畫》。牯嶺街小劇場館長姚立群則慷慨地提供表演和彩排的場地。

Ashley說過,《塵埃》是關於幾個人來到一個不太顯眼的地方,像世界裡的任何一個普通的角落,互相傾訴那些曾改變他們命運的事情、錯過的機會、回憶、失去和遺憾,因為他們這些人其實沒有其他地方可去。透過改編《塵埃》的集體創作,《Watching Dust-微聲計畫》 借用《塵埃》裡細膩深刻的社會邊緣性和情感,試圖想像在臺灣某處的一個普通角落,創造一個具有同感心的共享情感空間。

Robert Ashley

1930-,美國現代作曲家,早期是Once Group的成員,作品實驗集中在樂譜記號、電子原音作曲、劇場與歌劇。

Once Group主辦的The Once Festival在1960年代是美國前衛音樂、劇場和電影的大本營,活躍的參與者包括John Cage、Morton Feldman、David Tudor和Karlheinz Stockhausen等。之後他研究人聲的口語模式和非自主的言辭表達(如《Automatic Writing》),也是最早嘗試電視歌劇的作曲家(《Music with Roots in the Aether 》(1976)與《Perfect Lives》(1983))。Robert Ashley畢生的作品可以說是對美國歷史與口語模式的研究,及美國音樂做為一種社會政治表現形式的批判性思考。英國導演Peter Greenaway拍攝的影片《4 American Composers》中,他與John Cage,Philip Glass,Meredith Monk並列為當代美國四大作曲家。

關於《塵埃》(1998)這齣歌劇,他說:「我想觀眾之所以喜歡《塵埃》,是因為他們能聽見語言中的音樂性,而不必擔負理解這種語言的壓力。他們不必回答問題──你不是在問問題──你只是要給他們一些東西而已… 比如說,像是一份禮物。」

---

音樂顧問: Robert Ashley
計畫統籌: 王虹凱
導 演: 耿一偉
聲音/音樂設計: 王虹凱 王福瑞 陳柏偉
舞台設計: 林育全
整體造型: 龔晉鈺
美術設計: 陳玟秀
紀 錄: 高于棻
執行製作: 張愛卿
演 員: 莊益增 瓦旦塢瑪 張嫚書 姜春年 温曉梅
協辦單位: 牯嶺街小劇場
贊助單位: 紐約Art Matters Foundation 北藝大藝科中心未來聲響實驗室 台北市文化局

演出時間: 2010/8/6-8/7 PM07:30
2010/8/7-8/8 PM02:30

兩廳院售票: http://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hx0fZA09nGfxrl%2FsKYiURg

延伸座談及相關活動

7/10 星期六 2:30 pm
題目:這很容易?-談做為社會關懷的藝術創作

與談人:耿一偉(劇場導演與北藝大戲劇系兼任講師)陳界仁(視覺藝術家)賴采兒(慰安婦對日求償運動社會工作者)陳柏偉(黑手那卡西樂團團長)/'=


97台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 河洛語組首獎  音樂_陳柏偉, 導演_徐東翔

(紀念官姐)

崖邊/ 陳柏偉

一片海洋有兩款風景

有時看到天清無雲

一款風景有兩種心情

有人遇到狂風暴雨肖狗湧

打碎浮出頭的願望

阮企在懸崖邊海風吹散了淚

望恁不通未記紅燈戶的花

蕊阮企在懸崖邊海湧洗落胭脂望

恁會來想起漂浪的女兒

阮盼望有一天海面船帆

若繁星所有失去的

都可以找到依靠

阮盼望有一天海面船帆若繁星

所有失去的都可以找到依靠

7/17 星期六 2:30 pm
題目:聆聽-從微聲計劃談臺灣的聲音藝術創作
與談人:王褔瑞(聲音藝術家,北藝大藝科中心未來聲響實驗室主持人)鄭慧華(獨立策展人)王虹凱(聲音藝術家)

7/24 星期六 2:30 pm
題目:論Robert Ashley對互為文本性的觀點:歌劇《Perfect Lives》與其他的超時間敘事
主講人:Jozef Cseres (捷克布魯諾藝術學院教授/2011年布魯諾國家劇院演出Robert Ashley歌劇《Foreign Experiences》之戲劇顧問)

7/10-8/8
Robert Ashley影像及影片回顧展
策展人: 姚立群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yersu&aid=4214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