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9/08 18:20:15瀏覽442|回應0|推薦2 | |
等待回家的日子 ~~~韓劇印象~~~ 煮完果醬已經十點了,週末有線電視台的電影頻道若有好電影,通常九點開始,無論如何也錯過一半了,遙控器轉了一輪,沒有喜歡的,也罷!開始隨機選臺,轉到公視HD,正在播放韓國電影「等待回家的日子」。 看過幾齣韓國電影和連續劇,看韓國電影是被特殊的劇情所吸引,好奇的看過一齣「朕的男人」。當韓流在台灣發威後,經親朋好友力薦,也順應潮流,看完「浪漫滿屋」和「咖啡王子一號店」,由於劇情荒謬到極點,所以能浪漫到離譜,若不想用大腦,希望放輕鬆純娛樂,倒也是人生美事一樁。 此外,看過一齣較特別的連續劇,講述韓國古代天才女畫家蕙园女扮男裝,進入皇室畫院的故事。後來拍成電影也去看了,看回來卻有些手足無措,為什麼連續劇和電影對女畫家的個性描述差別那麼大?我應該相信哪一齣呢?之後對韓劇再沒太大的耐性,興趣實在不高。 所以發現「等待回家的日子」是韓國電影,正在考慮要不要往下看的同時,已經被深深吸引住了。
~~~等待回家的日子~~~ 本事: 由天主教主持的教養院,專門收容父母不要的的女童,協助她們轉介給外國人領養。珍熙(大約八到十歲)剛被送到教養院時,非常抗拒,她相信爸爸會來接她回家,雖然也試圖離院回家,但無處可去,只能留在院裡。 神父問她,知道為何來教養院嗎?她說,她的繼母生下弟弟回家,她只是想抱抱弟弟,弟弟卻大哭,大人發現有一根別針扎在弟弟身上,認為是她做的,所以送她來教養院。神父說,不是這樣的,爸爸希望她找到更適合的家。 珍熙在教養院交到一位好朋友文熙(?),年紀比珍熙大一些,但心態和珍熙完全相反,她很清楚媽媽不要她,積極等待領養人,帶她離開教養院。 藝昕跛腳,在院中年紀最長,是個亭亭玉立的小姐了,幫忙修女照顧年幼的院童。有一戶農家願意領養她,她認為對方只是想找個女傭而拒絕。她暗戀經常來教養院送物品的小夥子承洙,於是寫了一封情書給他,但遭到拒絕,自殺獲救後,接受了農家的領養。每當有院童接受領養,要離開教養院時,院方都會安排歡送儀式,所有的院童會在大門前排隊唱歌,目送被領養的院童離開。 一對美國夫婦同時看上文熙和珍熙,文熙表現積極,珍熙卻完全不回應,於是文熙也離開了。珍熙仍然在等待爸爸,所以反應冷漠。她終於死心後,企圖活埋自己尋短,卻受不了窒息的感覺。經歷過藝昕的心路歷程後,珍熙接受了一對歐洲老夫婦的領養。
我的看法: 「等待回家的日子」劇中人物以文熙和珍熙做對比,表現兩者不同的人生態度;又以藝昕的處境,表達院童所要面對的現實人生,被領養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電影主要的場景在教養院,只有望彌撒的時候,會去教堂。導演以簡單的場景、運用平鋪直訴的手法、累積生活細節的方式,將故事娓娓道來,情節發展層次分明。簡單的場景在表現院童的世界非常狹小,只有離開教養院,人生才會有所改變。 當珍熙接受領養,院童們唱歌歡送她,車子駛離教養院後,鏡頭突然從第三人稱的敘事手法,跳到珍熙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鏡頭從車子的後窗看著教養院離珍熙越來越遠了,也意味著她離開了過去的生活,即將邁向人生的另一段里程。導演突如其來的轉變,大膽卻令人感動。接著珍熙自己去機場坐飛機,鏡頭特寫只有她張大眼睛,看著觀眾也看不到的人事物,她正在好奇的接收全新的世界,新生活正要開始。
看電影對我而言,早已脫離感官刺激、浪漫唯美的娛樂層次;但也不是某些大導演所標榜的以獨特的風格、探討有深度的主題,卻艱澀難懂,與觀眾疏離。電影不只是娛樂,也是藝術;不只是藝術,也是娛樂;所以在娛樂的趣味上,要言之有物,真誠面對生命,才能感動人心。「等待回家的日子」就是這樣一部平淡中帶著誠懇與深度的電影,導演用一個簡單的故事,不著痕跡的說出「家」的定義和面對人生困境的看法。 珍熙的爸爸有了新的家庭後,珍熙一做錯事,就不要她了,可是「家」不是一個你有利用價值才要你,一旦有利害衝突,就不要你的地方,所以神父跟珍熙說,原來的「家」並不適合她。 珍熙等待著回原生家庭的「家」,但珍熙不懂:不要珍熙的家就已經不是「家」了。正如電影「星際寶貝」裡的一句話:「家人的意思,就是不會遺棄你。」「家」是當你做錯事時,會包容你;有利害衝突時,不會遺棄你;會彼此照顧體諒的地方。「回家」,是回去一個願意全心全意接納你的地方。 此外,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變化,當過去已成過去,頻頻回首或不斷埋怨,也無法改變事實,應該勇於面對並勇於改變,人生才有新的可能。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