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12 12:03:50瀏覽1271|回應4|推薦237 | |
--「處境」後記 1. 漢語詩歌的歷史,源遠流長,代有才人,詩人的氣質本來就是 「常懷千歲憂」,自胡適等人推動新文學革命以來,新詩至今雖 僅僅八九十年,又要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台灣,紀弦組成了「現代詩派」, 余光中等創辦了「藍星」,洛夫、張默、瘂弦三巨頭成立「創世紀」, 各路英雄紛紛崛起,創作出若干傳頌至今的詩作後,才算初步成熟 --這是我多年來一貫的看法--卻也隨著一日千里的時代脈動, 產生極大變化! 僅就個人而言,過去,一個詩人的風格之形成,每每需耗大半生的 時光追索,是一輩子的志業,還不一定有成;既使成熟以後,其變化 也鮮少像李後主那樣的截然迴異,前後分明;總是順著自身的氣質、 感遇、了悟,以及心境的不同轉化,而更形深刻自得。 唐詩宋詞,在古代無數位大師的耕耘下,風流千年的餘韻至今未了, 光芒依舊燦爛,可謂越沉越香;那時的一世是三十載,一種格律可通行 數百年,而今呢﹖ 從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台灣的新世代詩人踏入江湖以來,九十 年代以降的人間啊,不過短短的十幾年,已然出現了X世代、Y世代、 Z世代、乃至e世代;少年人亦有新人類、新新人類、新新新人類諸多 名目之稱‧‧‧當代的步調如此,活在其中的我輩,自也不免受到影響。 只是一個風格的建立,一種文體的形成,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 可嘆的是,在磁場近乎失控失速的引動下,年輕的詩人每每尚未 找到適合自已的表達方式,走出一條屬於自已的詩歌之路,寫出具有 獨創性的作品,往往就被新近流行的詩風、新近眩目的技巧語彙,照得 目迷五色,失去自我--坦白說,紅塵的誘餌最能吸引純淨青嫩的心靈; 強烈的感受性是生命賦于的特點,但也不免像寓言中的少年,面對爍爍 珠華,一路信手採擷的走來,到頭卻是空入寶山! 此一現象,在新世代詩人身上,更形明顯。 台灣如此,大陸亦然。 大陸七十年代出現的朦朧詩派,前承五四,旁受歐美和台灣五六 十年代部份詩人的影響,到八十年代中期展露頭角的第三代,略有如 台灣的新世代詩人,以先鋒精神、都會性格和新語法為時尚,待進入 九十年代,又有第四代、第五代、及晚生代之別,其每愛強調詩的技巧、 時髦題材、和印刷趣味。 四五年前,隨著台灣正式邁入電腦的網路紀元,「文學之死」的說法 也得以峰迴路轉,使新新人子日夜投入虛擬天地而樂不彼此! 觀點引導程式,程式撞擊出觀點,再結合多媒藝術的想像空間, 以動態的、立體的、多元方式呈現,和傳統經由紙媒發表的詩歌相較, 可說是開千古未有的新貌,進而邁入另一形態的藝術次元。 可喜者在此,可憂者亦在此。 昔日的詩人曾經迷信文字,自許為「文字魔術師」,亦有「詩止於 文字」的說法;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情況越發明顯,可稱主流意識。 其實,無論是強調文字、技巧、某類主題、在紙上玩弄印刷遊戲, 或透過電媒創作出的動態詩歌,都只反映出時代外貌,詩藝的表象, 每每令多數書寫者不自覺的陷入思維窄門而不自知。 也許現在還不到時候,我相信,不消數年,以現當代細分化的趨向, 為了區別傳統詩(不僅包括古典詩詞、新詩、也包括目前貼在網上的 大部份現代詩 ),必會為「網路詩」「電腦詩」「動態詩」「多媒體詩」 「網路詩人」「網路詩藝家」「數位詩藝工作者」等等,這類新型詩歌 和創作者,找到更適當的名稱、位置、乃至獎項,並列入新的藝術領域 裡。 詩人,本是古典的名詞,自然具有古典的精神和定義。 幾年前,在「後現代」一詞喧騰當道並推出「新詩之死」的說法時, 我不相信,也不坦心;在「網路一族」日益眾多,貼在網路上的詩作 超過紙上發表的今日,我也不相信,傳統的新詩 / 新詩人,會被取代, 成為真正的恐龍--這一點,由依然蓬勃的報業未被電視界取代,出版 雜誌業未被電腦 / 網路打入邊疆,圴可得到有力旁証。 自古以來,真能摧毀詩人 / 詩歌的,只有詩人自已! 當詩人自囚於文學迷宮,一昧的躲在象牙塔中雕琢文字,拒絕伸張 雙臂、擁抱人世,透過真情的一支筆、一顆心、一雙腿,走入紅塵中心, 走入時代中心,走入靈魂中心,走入天地萬物中心,發出感動千千萬萬 顆心靈的呼聲,詩歌一旦成為貧血的口號 / 謎語 / 夢魘時,詩人自也 不免隨季來去,秋葉般凋零了! 近數十年來,城市擴大而山林減少,社會的節奏快了,生活的壓力 重了,人性基調並沒有任何改變!自瀆帶來的快感只是一時的,意味著 感情的貧乏與淺薄;詩人本身的表現,和讀者的距離日遠,以致受到 一落千丈式的冷待,便是最令人痛心的實証。 從古至今,所有能夠感動我們的一百篇詩作中,也許有三五首來自 感官 / 臆想的純詩,在能夠感動我們的一百個詩人中,至少九十九位 都是生活者,了解生命的精義所在,最多只有一個,半個,在生命的 某一段歲月,不食人間煙火。 藝術本來就是反映人生萬象的產品,詩人 / 詩歌千年來,則被 賦于了更大使命( 像扮演先知 ),更多要求(像詩言志以載道而詞以境界 為上 ),更高期許( 像開創文風帶動時潮提昇性靈 ),這是詩人之所以 為詩人的獨特之處。 古昔,詩人理所當然的如此,在詩歌邊緣化,漸漸成為弱勢中的 次次文化一支的此際,有心的詩人,更該燃起一盞清明的燈,指出盲點, 發聲疾呼! 是的,希望在未來的歲月裡,無論在街頭在報章在網路,我們能夠 遇見越來越多的生活詩人,而不是文字詩人。 2. 自上世紀的七十年代接近文學 / 詩歌以來,有很長一段時日,我 刻意的讓自已處于社會邊緣,城市邊緣,乃至詩壇( 一個半虛擬的字眼 ) 邊緣,主要是想以較從容的心態去面對自已、面對詩歌、面對天宇下的 萬事萬物,天宇外的萬千奧秘,生活簡單、悠閒、容易滿足,多有自得 之樂。 近年,隨著機緣流動,涉世漸多,所慮漸深,了解一滴水原是海洋 的一部份,每個個體都是整体的一部份,懷小我而思大宇,生命自有 不同的感悟與經驗。 此刻,在迎風挺立的此刻,漫漫長夜伴著一點星光,我真實的體驗 / 感知到自已正站在生命的轉折點上,世界也處在世紀交會的轉折點上; 這個有趣又有點沉重的巧合,不免讓我靜心思慮,所有夢想的、理念的、 切身的、重視和輕忽的各種問題‧‧‧ 也許夢只是夢、未來充滿太多變數而誰也無法掌控命運--無論 成敗悲喜得失,一條河流向那裡?我們都不能忘了自已是誰?生命的 本質為何?我們置身的地球,當今的生態如何?人類今日的處境如何? 無視今日,明日又會如何? --這一切全是活在這個星球、踏著這片土地的我們所關切的, 也是寫詩、愛詩的我們,必需面對的! 這部小小詩集,主要意義是在提醒,而非見証;是展示,而非宣示; 是紀錄,而非預言。 過去出版詩集是一種心情、一個風貌,這部詩集又是一種心情、 一個風貌,相信來日亦會有新的心情、風貌--而種種心情、風貌不外 是成長的歷程,是人間的百態,是芸芸蒼生的一抹‧‧‧ 3. 生而有涯,一個人所能做的固然有限,大家一起來的力量,就足以 撼天動地了! 是為記。 2001.2.16. 。。。。。。。。。。。。。。。。。。。。。。。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