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重新學會愛
2011/09/28 19:14:01瀏覽31|回應1|推薦0

生命傳承的任務就是愛

有時候,我們從失去中認識愛,有時候,我們是從得到中認識愛。幾年前,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在她的阿嬤過世時,得到了阿嬤的檜木大衣櫃,因為得到了這一個阿嬤的衣櫃,鄧惠文又重新認識了愛。

小時候,因為父母離異,鄧惠文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由阿嬤照顧長大的,和阿嬤在一起的時光,阿嬤總是常念著那個檜木大衣櫃,那是阿嬤的爸爸送給阿嬤的嫁妝,阿嬤總念著,以後她過世了,衣櫃要傳給鄧惠文保管。因為看到已經九十幾歲的阿嬤,懷念起父親總是熱淚盈眶,鄧惠文在年輕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在失去阿媽之後,一定將因阿嬤的厚愛而椎心思念,直到自己生命的盡頭,也從不期待絲毫逃避。

而在三十幾歲的某一天,鄧惠文接手了阿嬤的衣櫃,承受至親辭世的傷慟。鄧惠文把那只衣櫃整修好,放在自己的房間,一天又一天,她感到阿嬤透過這座傳承父愛的衣櫃,一面把父親給阿嬤的愛,繼續傳給她的外孫女,她深深感到,自己必須謙卑地握著長輩透過愛護而傳遞的情感之棒,等著把它交出,這是一份任務,其中有被愛的幸福,也有失落所愛後必然的痛苦。但就像阿嬤,只要付出愛,傳承愛與衣櫃給孫女,就彷彿還被父親疼愛著。

鄧惠文說,為失落所愛而痛苦的時候,能安頓心靈的方式並不是向外索求替代的愛,而是從心裡找出僅餘的能量,哪怕只有一點也好,去付出愛。只有這樣,才能再現曾經獲得的愛。當所愛之物傾頹,所要做的,是記得與他們共處時的笑聲,尋找再現那份愛的力量。

一切都不會永遠擁有,唯一能留下的只有愛

關於愛,在「試誤學習」與「無顧忌地投入」之間,哪裡才是平衡點?

有人在為情所傷之後,再也不碰類似的人,卻有人每次都選擇類似的對象。鄧惠文分析,其實,更換對象類型的,不一定是記取教訓,前一次的錯誤可能出在自己的個性、行為,但他們卻想成是對象錯誤,以為下次不要再找某種特質的對象就會改善,但是重要的是正確解讀,找到問題的癥結,否則可能改了不必改的,錯誤卻繼續存在。

屢次選擇同類對象的,可能是徹底地面對了自己的弱點,進行內部大改造,再度挑戰目標追求內心長期嚮往的典型,這些表面上不改變的人,其實在更努力地改變自己,只要改變後的自己比以前更成熟,就有希望不再受以前同樣的傷。

記憶不易抹滅。

鄧惠文建議,唯一的方法是勇敢,把傷痕悅納為自己的一部分,不再將之視為一個恐懼或怨恨的標記。

內文取自http://tw.fashion.yahoo.com/article/url/d/a/090224/14/jai.html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小喬@guest
Re: 重新學會愛
2011/09/30 14:24
有人說要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但談何容易,當找到的對象和之前傷痛過的傷痕重疊時,不經要問自己,真的是自己的問題嗎,改變自己真的不容易,很多時候會想放棄算了,不知道自己堅持的是真的愛還是替代的愛 [版主回覆09/30/2011 19:37:35]

如果是自發性的改變自己,也就是心甘情願去改變的話...相信妳也能接納新的自己.

不是說要多愛自己嗎?改變前先問自己:會快樂嗎?如果是,改變當然好!

但如果不是,就要去思考到目前為止...妳做著自己嗎?

或者因為某些原因而失去原則呢?

是真愛還是寂寞?只有妳自己才能知道,平常心去看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