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08 09:57:19瀏覽15200|回應1|推薦3 | |
道與教的差別 壹、前言
貳、本文 一、道與教的關係 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 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第25章) 道與教本是一體之兩面,相互依存,如同人的色身與實 相生命不可分離,故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可離非道也。 五教聖人住世之時,只有道念,並無教名,故其心法不 離心性與道。 儒:存心養性,執中貫一。 釋:明心見性,萬法歸一。 道:修心煉性,抱元守一。 耶:洗心移性,默禱親一。 回:堅心定性,清真返一。 道是生命的主體,如樹木之根,教是生命的作用,如樹 木之枝、葉、花、果。 二、道與教的差別 (一)意義不同 道:是歷代聖佛所崇尊與闡述的最高真理。 是各教信眾所尋盼其理想的最終目標。 是人類生命及天地萬物生機的總根源。 教:是闡述人類本然之善祈求真理的路徑。 是提醒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方針。 是教化人心去惡向善恢復本性之良善。 (二)根源不同 道源之於自然 清靜經: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強名曰道。 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 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 逝,逝曰遠,遠曰返。故道大、天大、地 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 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第25章) 教源之於道 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 (三)主宰不同 道:明明上帝,是萬靈萬物之主宰,天地萬物由中 所化生,也由中所主宰。 儒:至聖孔子 釋:釋迦牟尼佛 教 道:太上老君 皆係上帝的使者,其使命 耶:耶穌基督 是:傳播上帝的福音。 回:穆罕默德
(四)使命不同 教:以入世、出世、觀賞人間的態度,救苦救難。 道:天命明師奉天承運,啟發眾生良知良能之至 善,恢復人類本性之自然,以達本還原。 何老前人修道方策:「天道普渡之因緣,在昭明眾 生已沉落之性靈。」、「師尊師母乃奉天承運為指 導性靈昭明之大明師。」、「師尊師母大明師之大 天命,在普渡三曹人鬼仙。」(第1,2,3條) (五)方法不同 教:漸修,聽經讀誦,參禪打坐,燒香禮佛,積功 累果。 道:頓悟,無上妙法,一指見性,當下發心,一念 清淨,追根究底,直了成佛。 (六)結果(目的)不同 教:勸化眾生,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行善佈施, 累積福報。 永嘉玄覺大師: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 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五祖弘忍: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 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道:超生了死,永離輪迴,歸根認中。 參、結論: 語云:讀破千經萬典,不如明師一點。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 現代的宗教,旨在教化大眾: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人人可為,是為平等法。 道乃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 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