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1/02 20:56:50瀏覽4265|回應38|推薦123 | |
![]() Mr. Ray 三不五時﹐會寄來自己錄唱的歌曲﹐ 配上精心的美編﹐ 今天收到正是Auld Lang Syne。曲調是台灣畢業典禮時唱的驪歌。 我很好奇這首歌和驪歌有著甚麼樣的關連﹖過新年﹐唱驪歌對老中來說是否悲傷了些﹖搜尋結果﹐ 原來Auld Lang Syne《友誼萬歲》是一首非常出名的蘇格蘭民謠。在18世紀由蘇格蘭詩人羅伯特‧伯恩斯(Robert Burns,1759-1796)根據當地父老口傳整理成詩歌﹐原文用蘇格蘭方言語Gaelic語(Celtic languages)寫作, 原歌詞意主要是歌詠友情。 Auld Lang Syne 意思是逝去已久的日子 "old long since"﹐ "days gone by" ﹐ 後來被Frank C. Stanley譜了樂曲。 Robert Burns 除了原蘇格蘭文外,這首歌亦被多國編上當地歌詞,中文歌詞有多個版本。在中國各地普遍稱為“友誼萬歲”或“驪歌”。很多人都可以哼出歌曲的旋律﹐我勉強記得幾句斷簡殘篇是華文憲(註)所填﹕ 驪歌初動,離情轆轆,驚惜韶光匆促,
在黃埔軍校北向征伐中原時,是軍校畢業生固定使用的畢業歌曲。後來形成一項傳統,所有學校無論軍校、小學大學都習唱這首歌做為畢業典禮的歌曲。除此﹐這首歌在很多亞洲地區中的葬禮中作為主題曲,象徵告別或結束的情感。但在許多英語國家及香港,這首歌通常會在除夕夜即逝、新年來臨那一刻演唱,象徵著送舊迎新。它的主調和原歌詞並沒有中文版本那樣感傷.毋忘所訓,謹遵所囑,從今知行彌篤; 更願諸君,矢勤矢勇,指戈長白山麓, 去矣男兒,切莫踟躇,矢志復興民族。 懷昔敘首,朝夕同堂,親愛兮未能忘; 今朝隔別,天各一方,山高兮水又長; 依稀往事,費煞思量,一思兮一心傷; 前途茫茫,何時相見,相見兮在何方。 ![]() 在戰前台灣唱的是日文版的螢の光(螢之光),戰後則改為中文版的驪歌。在NHK每年除夕夜的《紅白歌唱大賽》中,螢の光是最後的合唱曲。這首歌曾被不少經典電影引用,如在1940年拍攝的《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中,此曲被用作為主旋律,所以有人誤以為Auld Lang Syne 是《魂斷藍橋》的主題歌。 「Auld Lang Syne」因為《魂斷藍橋》頓成舉世聞名的「驪歌」. 在黑澤明的《醜聞》、《日落大道( Sunset Boulevard)》《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巨人(Giant)》等等影片中,都用了這首曲子引導著劇情. ![]() ![]() ![]() 蘇格蘭人每年除夕夜和每年一月二十五日Burn生日那天為「伯恩的晚餐」(Burns’ Night),大夥兒聚在一起晚餐,晚餐的主菜是威士忌和Haggis. haggis 是把洋蔥、牛油、麥片、羊心、羊肝塞入羊胃中煮熟的食物。餐後大家手牽手圍個圓圈唱此首歌,歌畢﹐親友互相擁抱祝福. 這也就是今天老美除夕夜唱此歌的由來﹐現廣為延伸運用於新店開幕﹐慶祝當選﹐派對結束時等等。 了解了Auld Lang Syne 的來龍去脈﹐ 對這首歌賦予了新的意義﹐ 不必局限於畢業或葬禮之用, 凡是迎新去舊都恰當。就用這首歌為新年打開序幕,過去的不順﹐厄運都隨著舊年而去了。 祝人人幸福快樂﹐新年新希望. Haggis ![]() ![]() ![]() ![]() ![]() ![]() 參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Auld_Lang_Syne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4961118.html?push=related 中國黃埔軍校網 藍色電影夢 ﹕一曲驪歌情 吳媽媽看天下:驪歌的故鄉 1/18/2011, 謝謝Robert TCW的提示﹐將原翻浮一大白改成舉杯同賀, 更為生動達意.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