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21 02:23:02瀏覽4561|回應16|推薦102 | |
孩子們小時候,我一直是全職家庭主婦。女兒三歲半時,我懷了兒子。待兒子上幼稚園後,我才開始工作。仔細算來,過去二十三年裡,我先後共做了十年全職家庭主婦以及十三年職業婦女。 如今孩子們都已長大離家,空巢期的我不免經常回顧那些養兒育女的歲月,為辛勤努力所得的成就感到驕傲,同時也為無法避免的疏忽失敗而感到遺憾。我的朋友中,有不少年輕夫婦,為了妻子要不要出去工作,常有各樣疑慮甚至爭執。他們問我的意見時,我總綜合自己的經驗,提出下面四點給他們參考: 首先是經濟層面,單一收入家庭真的很緊。我的孩子上大學只能跟著奬學金走,就算自費也只能唸州內,負擔不起跨州就讀的昂貴學費和生活費,因此無法真正選擇他們想要唸的學校。家居生活其他各方面更是要量入為出。然而,勤儉持家的小康生活,只要平安知足,仍然十分快樂。 再來是生活層面,一個完全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生活,其實並不健康。父母的身教,也可以包括展現出自己在專業方面的成就和滿足。夫妻在專業上各有所成,回到家互相體諒,同心努力地使兩人都能事業與家庭兼得,這也是給孩子們的絕佳榜樣。這樣,新一代將來在面臨事業與家庭婚姻之間的選擇時,才不會有「必得犧牲其一」的自我限制和壓力。 在孩子教育層面,父母的決定,固然要參考孩子的感受和意見,但千萬不要單單以孩子的想法為依據。這樣做容易養成孩子一種「世界是以我為中心」的被動生活方式。如果養成旁人理應為他們付出的心態,就會漸漸失去主動關懷照顧他人的意願和能力,導致人際關係中的「付出」與「得到」失去平衡,就無法經營出一個真正豐富快樂的人生了。因此,父母要及早讓孩子學習「幸福生活」不是父母或社會給的,而是透過他們的付出和貢獻,與眾人一同創造出來的。 最後是親子感情層面,在現代社會,親子感情的真正殺手不是父母的工作,而是一家人上網或打電玩的時間。因此,父母在這些事上要同心尋找或創造一家人每日或每週能在一起的「黃金時段」,讓它成為一種家庭傳統或習慣。譬如,每天的晚餐時間、單隔週的手足時間、雙隔週的夫妻時間、每月的祖孫時間、假期全家出遊或大掃除的時間等等。這些親子黃金時段,如果充分運用,可以增進家人彼此間的了解與感情。 每一個選擇,都會有它得與失的地方。重點是,不要將全家人的幸福單單繫在母親是否出去工作這一個點上,而要以更正確的認知來面對這個選擇。那就是,無論母親在家或工作,家中每個人都該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力為家庭幸福做對等的付出。只有大家同心協力,才能真正為彼此創造出健康快樂的人生。 (本文經刪改後,已刊登於世界日報2013年9月19日家園版。)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