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1/03 09:39:14瀏覽3346|回應0|推薦0 | |
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出爐 --- 110種植物保育搶時間 你知道嗎?許多原生種植物,正無聲無息的,從台灣土地上消失。研究指出,地球上每五種植物,就有一種面臨滅絕的危險。其實,你我都可以讓這些植物免於消失,讓它們繼續居住在這個世界上… 歷經4年籌備的《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報告顯示: 4,442種原生維管束植物中,27種原生植物證實消失於台灣野外 989種,約占總數22%植物,受到不同等級威脅 其中110種植物未受保護區或國有林庇護,亟待啟動保育或保種策略。 2%原生植物受脅 27種消失台灣野外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灣植物分類學會、林務局共同召開記者會,發表這項訊息。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表示,本次國家級紅皮書名錄的評估採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名錄評估準則(Red List Criteria),從已知的5,188種野生紀錄維管束植物,篩選出4,442種進入評估流程。 其中27種野生維管束植物證實已經野外滅絕,包括烏來杜鵑、龍潭莕菜、雅美芭蕉、異葉石龍尾、桃園石龍尾等5種台灣特有種消失於台灣野外,意味著也消失於全球野外;不過可能有園藝品系,例如烏來杜鵑。 而黃花蒿、野生稻、紅茄苳、細蕊紅樹...等22種台灣原生植物雖消失於台灣地區,但其他國家或地區還有。 另外,2012年出版的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初評名錄,曾視明潭羊耳蒜為「滅絕EX」(全球無論野外或園藝種都不復見);經植物學者比對國外植株與標本後,學名更正為Liparis ferruginea,中文名則沿用原名。此物種已消失於臺灣野外,但其他國家還有野生族群,因此評估類別自「滅絕」(EX)移至「區域滅絕」(RE)。 楊嘉棟指出,本次評估為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由16位植物分類領域具領導地位的學者組成「台灣植物紅皮書編輯委員會」,並集結超過50位的植物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是歷年來評定物種最多、參與學者最多的一次,且名錄採用最新的植物分類系統編排,以方便使用者查詢所有原生物種的評估類別,並能與目前國際普遍採用新系統的研究成果連結。 有別於2012年出版的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初評名錄,以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單子葉植物及雙子葉植物區分類群(就像動物界傳統會將鱗翅目昆蟲區分蝴蝶與蛾類),此次採用國際最新的類群分法。特生中心植物組張和明博士解釋,新版紅皮書將維管束植物分為蕨類、石松類(從蕨類獨立出來)、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等四大類群,如此可以真實反應這些植物的演化關係,也容易和國際最新的植物研究成果接軌。 而受脅物種是指極度瀕危CR、瀕危EN、易危VU三個等級的總和。以《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台灣穗花杉為例,台灣特有種、分布於台灣南部山區,即列為紅皮書名錄中瀕危物種。989種受脅物種中,石松類12種、蕨類157種、裸子植物15種和被子植物805種;裸子植物如台灣杉、台灣穗花杉,受脅比例最高。若以科別來看,所有受脅植物中以蘭科植物有140種最多。 研究人員分析,物種受脅的原因包括:因經濟價值高,持續受到採集壓力而受脅;有些則是分布範圍狹小,且生育地特殊或持續改變;或因處於地理分布邊緣,適合的棲地稀少等而受脅。最富盛名的案例非台灣特有種烏來杜鵑莫屬,因其分布侷限於新北市新店區北勢溪沿岸。過去興建水庫缺乏資源調查概念,而將棲地全數淹沒,致使烏來杜鵑也隨之野外滅絕。 保護區庇護不了 110種植物處境危急台灣只有5種植物名列自然紀念物(此類自然紀念物的指定是以整個種species來指定,而不是單一株或一群植物的概念)受文資法保護。除了台灣穗花杉列為瀕危,其他如台灣油杉評定為CR、南湖柳葉菜 評定為VU、台灣水青岡評定為LC(非受脅物種)、清水圓柏評定為VU;其他紅皮書物種則仰賴生育地保護。 雖然有88%受脅物種分布於保護(留)區或國有林班地,但仍有110種受脅植物落在這些區域之外,未能受惠於法令保障,依據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評估,近7成是位於西部平原接近人類活動範圍及聚落旁的「里山植物」。張和明認為,建構完善植物園與種原庫保育網絡,以保存適當活體或種原,預防野外族群滅絕或快速衰退是迫切任務。 農委會林試所目前正著手啟動「國家植物園計畫──方舟計畫」,目標是增加台灣的植物保種率,並從最危急的110種未受法令保護的受脅物種做起。根據已核定的計畫,預計在啟動4年內追蹤調查其中10~30種的棲地範圍、環境與族群變化,以利政府瞭解受威脅等級及畫設保護留區的優先迫切性;也就是仍有6成以上短期內沒有保種計畫。 此外,民眾的保育意識更是關鍵。林務局保育組長夏榮生表示,110種落在非保護區及國有林班地的珍稀瀕絕植物,將採取多方保育策略同時進行,不排除畫設保護區、建立種原庫保留種原、以及架構平台資訊交流。 對於具有景觀園藝價值的物種,則推廣、加強人工繁殖技術,例如台灣一葉蘭,在台大園藝系研發商業繁殖後,以溫室繁衍生產園藝品種,民眾在園藝店就可買到,不須採集野外族群,同時也減輕野外族群壓力。對於採集壓力大的蘭科植物,夏榮生呼籲民眾不要野外採集,若發現盜採也請通報,將透過行政法規論處,以此保護台灣珍稀植物資源。 紅皮書是根據物種過去到現在的族群狀況與變動情形,推測當下威脅族群存活的因素,是否影響其未來存亡的風險評估。 台灣植物分類學會理事長胡哲明說明,紅皮書是一個開始,喚醒所有人對於這些植物的認識,並能珍惜愛護珍稀植物。而這份名錄也是動態的,對於不同植物類群隨時都可以更新、更正,提供正確的科學資訊。 他指出,紅皮書完成後,最好能將這些評定結果反映在環境影響評估、保育政策或防檢疫上。紅皮書所評定的等級,濃縮很多意涵,一般民眾可能不懂也不容易懂,有時會誤導;因此最好能找實際參與或了解紅皮書的學者專家提供諮詢,例如當一個地方發現易危植物時,該如何理解其處境進一步處置,就需要有諮詢的過程。 和台灣油杉同樣評定為CR等級的小葉魚藤,是原住民漁獵植物,卻未受法令及保護區保護 攝影:吳維修 EN等級的牛樟。攝影:彭國棟,特生中心提供 紅皮書評定為CR的台灣油杉,是少數受文資法保護的物種。攝影:邱麗容。 評定為瀕絕等級的艷紅鹿子百合。攝影:蔡依恆,特生中心提供。 屬於VU等級的南湖柳葉菜。楊智凱攝,特生中心提供。 烏來杜鵑為台灣特有種,僅分布於新北市新店區北勢溪沿岸。 因興建水庫,棲地消失,已經在野外滅絕。廖國籓攝,特生中心提供。 台灣萍蓬草是道地的台灣特有種,目前除了人為營造的生態池,台灣幾乎快找不到野生族群。 橢圓形的葉子貼在水面中,一片一片層層相疊的台灣萍蓬草,是台灣道地的睡蓮科植物。 ※ 註釋:IUCN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且極具影響力的國際保育組織。紅皮書評估系統(IUCN Red List)更是目前國際間評估物種受脅狀態,公認最具科學基礎的方式。IUCN紅皮書建議的作業準則與標準:
十個等級:
滅絕(EX)、野外滅絕(EW)、區域滅絕(RE)、極度瀕危(CR)、瀕危(EN)、易危(VU)、接近受脅(NT)、暫無危機(LC)、資料不足(DD)、不符合區域評估(NA)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