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2/30 11:52:34瀏覽8745|回應0|推薦0 | |
此文摘錄自鳥類專家張伯權先生於「講義雜誌」發表之「鳥類羽毛不只是用來飛行」一文 https://share.readmoo.com/book/396055 鳥類所以「獨一無二」,理由何在? 我們知道,「鳥」是溫血動物,以下蛋方式繁殖,而且能夠在空中飛翔的脊椎動物。然而這些看似「十分特別」的特徵,卻還不足以讓鳥類在地球上眾多生命中以「獨一無二」的姿態,抬頭挺胸行走。因為,世界上所有哺乳類動物的血都是溫血,此外,譬如鱷魚烏龜也會產卵,蝙蝠蝴蝶金龜子也能飛。 那麼,鳥類所以「獨一無二」的地方究竟在哪裏呢? 一言以蔽之,「羽毛」。 真的,地球上沒有哪一種生物像鳥這般演化出一身「只有牠才有」的羽毛。所有的鳥─即使不會飛的鳥─都長有羽毛,都需要羽毛。就這麼說吧,鳥兒身上有羽毛,羽毛和鳥的關係,就好比樹上的葉子與樹的關係。 沒有羽毛,鳥絕對飛不上天空,然而鳥兒的羽毛不僅僅是用來飛行,雖然飛行很重要。 是的,鳥類羽毛不僅是用來飛行 天寒冷時候,麻雀就縮在樹上蓬起渾身羽毛,保住一層溫暖空氣,猶如寒流來了我們身上添加一件羽絨夾克,馬上覺得暖和起來。繁殖季節來了,很多鳥類就會啄下自己胸前羽毛,或者像燕子那般撿拾別家鳥兒脫落的羽絨(而且只有白色才撿),鋪在巢窠裏給蛋或雛鳥當床墊,同時保持溫暖。我觀察大雁孵蛋,初生雛鳥渾身濕答答,有時會蠕蠕爬離媽媽身邊,大雁媽媽立刻銜起窠內羽毛「蓋」在孩子身上,偶爾也會撿起一旁枯葉細枝加上去,彷彿要把孩子「埋」了起來。小鳥初生乏力,闔眼躺著,一任媽媽把「被子」一件又一件的添加。 陽光猛烈時候,羽毛彷彿在鳥兒身上擦了好幾層厚厚防曬油,隔掉了炙人惡毒陽光,功能就像頭髮保護我們的頭殼一樣。下雨時候,鳥兒一身羽氅又變成了一件簑衣。沒有了羽毛,我不知道大雁媽媽如何在空曠的水邊,孤守巢窠,不管風颳日曬還是雨淋,默默承受連續二十八個艱辛的孵蛋日子。牠是怎麼熬過的? 中美洲有一種「三色鷺」,捕魚時候懂得張開雙翅,宛若一把陽傘遮蔽了太陽,擋掉水面的反射光,就容易看清楚水裏游魚了。 非洲南部有一種叫做「沙雞」的松雞,住在喀拉哈里沙漠中。「沙漠」幾乎就是「缺水」的代名詞,連住在那裏的松雞都變成了「沙」雞。像鴿子一般大小的沙雞,究竟如何解決飲水問題呢? 沙雞一天至少需要喝兩次水,每次需要飛行六十公里,這點還難不倒成鳥,可是小沙雞怎麼辦?小沙雞破殼孵出後不久即能走也能跑,學著父母到處覓食,求生似乎不成問題,問題是「水」,因為小沙雞還不會飛。 公沙雞就像許多人類爸爸一樣,專門解決家裏大小疑難雜症。沙雞爸爸找到了水窟,先是自己喝足了水,再順便往水裏一蹲,讓腹部羽毛彷彿海綿一般慢慢蘸飽了水。「演化」讓沙雞爸爸腹部羽毛的羽小枝長得特別多特別密,一次可以吸滿二十cc的水。沙雞爸爸就這樣「攜」著水回家,小沙雞就這樣「吸吮」爸爸腹部羽毛含回來的水,好像小貓吸吮媽媽的奶水。 野地鳥兒洗澡的方式,當然不只我們比較熟悉的「水洗」一種,鷺科所有鳥種的洗澡方式尤其特別─牠們用自己身上羽毛「乾洗」。 怎麼說呢? 鷺科鳥類尾脂腺並不發達,但牠們身上有一種「粉絨」會碎裂成纖細顆粒,每次我看見蒼鷺整理過全身羽毛後就會激烈抖動身體,身上因為捕魚吃魚而沾黏的污穢,就會隨著這些細粉一般的粒子一起脫離,漫天飛舞。道理類似我們手上若是沾了油污,隨手抓把麵粉或沙子搓一搓,再拍一拍,效果一樣不差。 春天來了,公母綠頭鴨幾番交配之後,公鴨就離開了母鴨,任由母鴨自己單獨抱窩,不像公的大雁鵝會一旁忠心守護辛苦孵蛋的母雁,所以母鴨必須有一身可以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的羽色來保護自己,不讓人容易看見,好比五色鳥或綠鳩,只要不出聲不動作,幾乎讓人不知道牠就棲息在眼前的樹枝上。母綠頭鴨、五色鳥以及綠鳩,都是托羽毛「偽裝效果」的福。 世界萬種鳥類很多都會歌唱,唱歌似乎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活兒,但如果是用翅膀歌唱呢?南美洲雲霧瀰漫的高山雨林裏,住著許多令人驚豔不已的有趣鳥兒,「侏儒鳥」就是其中之一。 侏儒鳥歌唱不靠一般鳥類的「鳴管」,而是我們意想不到的翅膀。公侏儒鳥的雙翅以每秒一百零七次的摩擦速度,發出類似小提琴的聲調,不過有時候聽起來又宛如陶笛吹出的音色。公侏儒鳥這套絕門功夫專門用來吸引母鳥,除了拉提琴,牠還一邊跳著麥克.傑克森的招牌舞「月球滑步」。光聽我這麼描述,不如你自己上網YouTube看個究竟,不過如果你笑到從椅子上摔下來,或佩服得下巴合不回來,千萬不可怪我。 每次寫到禽鳥世界中公鳥為了求偶求愛,不僅「絕招」出盡,「糗態」更是不斷,往往讓我聯想到人類少年青春期追求戀愛的種種,不禁莞爾。不管人還是鳥,「演化」在這方面做工,似乎特別賣力。 灰沙燕在臺灣屬稀有過境鳥,不過看見機會還是有的,臺南的四草、北門與七股就經常有過紀錄。灰沙燕又稱崖沙燕,喜歡在溪流的土岸或魚塭的土堤上挖洞築巢。灰沙燕掘的洞大概六十至七十五公分深,最裏面是比較寬敞的「育嬰室」。沙燕掘巢,先用圓錐形的嘴喙挖掘,雙腳幫忙耙,最後再利用雙翅將土往後推出洞外,因此土質不能太硬,工作才不會太辛苦。這又是鳥類羽毛不僅用來飛行的一個例證。 加拿大北方接近北極地區有一種不算大,叫做「柳雷鳥」的松雞,一生都在地面上活動,蛋也是下在地面,堪稱名副其實的「走地雞」。夏天穿的是褐色衣服,腹肚全白,到了冬天就褪換成一身雪白,除了尾部露出一點點黑,最特別的是整隻腳會長出厚厚一層羽毛,甚至裹住了每根足趾,讓足趾變得很大,好像套了一雙愛斯基摩人傳統雪屐,也就是那種樣子像網球拍,趿在腳下,用來行走雪地的鞋子。有了這雙特製「雪鞋」,柳雷鳥雙腳踩在雪上的面積就變大了,就可以在雪地上曳足而行,不致陷入雪裏寸步難移。 想想看,鳥類的羽毛還有什麼其他「有趣」的特殊用途嗎? 啄木鳥洗不洗澡? 夏日炎炎,讓我們多談一點鳥與「水」有關的清涼事吧。 說起鳥兒洗澡,不是每種鳥都一樣。猶如人類,有的人天天洗,甚至一天不只一次,有的卻是彷彿從小就不愛洗澡,不管媽媽如何威脅如何利誘,不洗就是不洗。理論上,洗澡應該是個人的事情,這是我觀察翠鳥入浴獲得的感想。現在我的腦海裏就禁不住不斷播放翠鳥在豔陽下,站立枝頭往水裏猛「衝」的洗澡畫面,一次又一次,每次只霑了一下下立刻飛回枝頭,好像跟我們人洗澡的意思差很多。我想,翠鳥會有這樣的洗澡方式,應該跟牠的捕魚模式有很大關係。 可是我觀察「外來客」椋鳥,每次都以為自己走進了日本湯屋,卻不見日本湯客的「安靜」與「悠閒」,只見好幾隻黑領椋鳥一起擠在小得不能再小的水窪裏,一起猛揮翅膀,激得水花四濺,遠遠的彷彿都可以聽到劈哩嘩啦的水聲,場面像似果汁機高速攪拌卻沒有加上蓋子─失控的果汁,四方溢射。 看來大家都在「洗澡」,那麼啄木鳥洗不洗呢? 洗,牠也洗。 不同種的啄木鳥有不同的洗澡方式,有的喜歡在沙土中打滾,有的愛在水裏劈啪振翅,然而不管選擇哪種方式,「洗」過後都會找個沒人打攪的地方,認真整理身上羽毛。 鳥兒整理羽毛的時間,往往多過「洗身」好幾倍,甚至可以長達一兩個小時之久,小型鳥例如翠鳥不必然花的時間就比較少。整理妥當,再從油脂腺擠出油脂搽抹全身,猶如我們人用洗髮精洗過了頭髮,再用潤絲精或潤髮乳保養一番,至少可以減少頭髮末梢的分叉。我們知道羽毛搽了油脂固然可以防水,其實也有保濕作用,抹過油脂的羽毛比較不易脆裂。 一隻鳥兒身上,究竟有多少根羽毛呢? 一隻鳥有多少根羽毛,數目差別可以很大。譬如蜂鳥勉強一千根,翠鳥大概也差不多,麻雀大約二、三千根,天鵝卻多達兩萬五千根,絕大部分集中在頭與頸部。一般說來,鳥兒的體形愈大,羽毛愈多也愈大。大部分的鶯雀類鳥種,大約在三千到五千根之間,白頭鵰則超過七千根。生活水中的「水鳥」,身上羽毛要比一般「陸鳥」多。棲居高緯度的鳥類,冬天時候則比夏天多。 我們常以「輕如鴻毛」一詞形容事物之輕,缺乏分量,可是你大概想不到,鳥兒一身看似「輕盈」的羽毛卻占了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總體重,相對地全身看似「沈重」的骨骼,卻常常還不及羽毛的一半重,可見鳥兒一身有多「輕」。想像與事實之間的落差,經常有這麼大。 這讓我想起許多年前第一次在家中院子拾起不知何故掉落地面的小鳥,捧在手裏,仍然可以感覺牠猶存的體溫,心頭微微一「震」─小鳥的生命實在太「輕」了。 「羽毛」的第一個祕密─羽毛為什麼能夠成片? 一如爬蟲類的鱗片,人類的指甲,鳥類的羽毛是由不會溶解的一種叫做「角質素」的蛋白質構成,當它成熟後就不再成長,變成沒有生命的結構。大部分羽毛中央都有一根質硬卻彈性十足的「羽軸」,羽軸下方深入皮膚層毛囊裏,中空的那一截叫做「羽根」。 就以飛行羽為例,羽軸兩側各生有無數一根根斜生的「羽枝」,密密毗連,每根「羽枝」兩側再分生出更小的「羽小枝」,其中一側上頭生有纖細的「羽鉤」,另一側則無。長有細鉤的羽小枝緊緊扣住了隔鄰另一根羽枝上沒有羽鉤的羽小枝,一根根羽枝如此環環相扣連成一片,形成「羽片」。 形成一整片的羽毛才能發揮飛行效能,構成所謂鳥類「飛行動力學」,由「升力」、「推力」、「阻力」與「重力」四種不同元素搭配組合,產生不同飛行動力,展現鳥兒精密而又變化多端的飛行動作。 有些喪失了飛行能力的鳥類,譬如鴕鳥家族因為缺乏羽枝相扣系統,一身羽毛看起來經常蓬蓬鬆鬆一團,快速奔走起來尤其明顯,彷彿一位渾身肌肉的健美先生穿了一件蓬裙在跑步。穿蓬裙的鳥,飛不起來的。 追根究柢,「羽鉤」算是禽鳥飛行最基本的「祕器」。羽枝平常緊緊相扣,然而就像我們衣服上的拉鍊,也會有鬆脫的情況。羽鉤一旦脫落,羽面就會支離破碎,原本精神奕奕的羽毛就變成一副「憔悴」模樣。飛機的機翼能夠容許有任何破洞或裂縫嗎? 所幸鬆脫的拉鍊可以重新拉起,脫落的羽鉤,鳥兒只要用嘴喙順一順,就扣了回去,又是一枝嶄新的羽毛了。所以我們才會經常看見鳥兒,有事沒事,都很用心專心地在整理身上羽毛。 「演化」為什麼不讓羽小枝的兩側乾脆都長有羽鉤,不就沒有脫鉤的機會了嗎?不錯,羽鉤扣羽鉤,固然可以扣得更緊,但也相對扣「死」了,鳥兒的翅膀是不是會因此失去不少彈性? 仔細想想,大自然到處充滿了演化「設計」的巧思,「工藝」的美學。這也是親近大自然所以迷人處之一。 鳥類羽毛樣式繁多,可以分成哪幾種? 羽毛就是羽毛,似乎沒啥稀奇,掉在地上如果沒有美麗的花紋顏色,恐怕少有人會去撿起,其實研究鳥類,「羽毛」可是一門比想像還要複雜許多的學問。很多鳥類學者研究鳥兒,每天都有新的心得,羽毛究竟要如何分類才是最好方法,科學家迄今仍然沒有共識,各有一套理論。 話說回來,不僅羽毛分類各家說法不一,即使簡單某一部位的名稱就可以有好幾種說法,譬如飛行羽的羽軸埋在毛囊裏的那一截,我知道的至少就有「羽根」、「羽柄」、「羽翮」以及「羽莖」四個不同稱呼,多少讓有心窺探禽鳥奧祕者一頭霧水,難免因此生怯。我經過幾番嘗試,整理出個人認為比較容易明白、比較基礎的「綱要」,試述如下。 依據「功能」分類,鳥類羽毛大概有以下幾種 「飛行羽」─簡單說,就是用來飛行的羽毛,專指翼部以及尾部的長羽,統稱「飛行羽」,簡稱「飛羽」。鳥類倚靠各種不同飛羽產生不同的空氣動力,隨心所欲,自由飛翔。 位於翼部的飛行羽主要有兩種:「初級飛行羽」以及「次級飛行羽」。 「初級飛行羽」最長最大,固定在相當哺乳類動物掌骨與指骨之上,鳥兒張開翅膀時就在兩翼之端。 「次級飛行羽」較短,固定於相當人類前臂位置。許多需要遠距飛行的大型鳥類,初級飛羽尖端常含有較多黑色素,顏色較為深暗,因為黑色素有強化羽毛的功能,讓羽毛更為堅韌耐用。 「三級飛行羽」,指最接近身體的飛羽,寥寥三根,功能不彰,基本上算是次級飛羽一部分,收攏起來遮覆了大半的次級飛羽,具有保護功能。 初級飛羽數目因鳥種的不同而有異,少者只有三、四根,多者可以多到十六根,一般九或十根。次級飛羽數目則隨著鳥兒體形大小而不同,譬如嬌小的翠鳥蜂鳥只有六、七根,然而信天翁卻可以多達四十根。 位於尾部的飛行羽,一般稱為「尾羽」。 「尾羽」固定於尾坐骨,左右對稱,一般多為六對十二根,少的只有四對八根(譬如鷿鷈),然而主要以尾羽吸引異性的環頸雉,卻有九對十八根之多,畢竟這類相對較少飛行禽鳥的尾羽,性展示的需求恐怕更甚於飛行。 鳥兒既然靠著前面雙翼即可升空,為何還需要尾翼呢? 尾羽猶如船舵,不但操控飛行方向,起飛降落時則有穩定功用。鳥類沒有尾羽,飛行恐怕就不是我們看起來那般「愜意」,而是一件「令人頭大」的苦差事。 有些鳥種,尾羽甚至具有特殊功能,譬如五色鳥與啄木鳥,當牠們攀附樹幹,努力鑿啄做工,堅硬的尾羽就成了支撐身體的輔助利器─「第三隻腳」。 「覆羽」─主要負責遮覆其他羽毛,分大、中、小三種。「大初級覆羽」負責遮蓋最大最長初級飛行羽的基部,「大次級覆羽」則負責遮蓋次級飛行羽基部,然後「中次級覆羽」再遮蓋「大次級覆羽」,「小次級覆羽」遮蓋「中次級覆羽」,簡言之,依順序由前往後,小片先蓋中片,中片再蓋大片。如此一片「蓋」一片,宛若屋頂瓦片的排列,層層疊疊,密無空隙。 再看看鳥兒落地停棲時,羽毛收攏後每一根都是朝後「彎」向尾部,如此安排設計,讓每根羽毛也都能「前片『蓋』後片」,一片蓋一片,每片都只看到尖端部分。 除了翼上,翼下亦布有覆羽,鋪展開來猶似一層綿綿襯裏。尾部飛行羽上下亦皆有覆羽遮覆。「覆羽」遮蔽了羽枝空隙,包裹全身,使得鳥兒表體產生密實無隙的流線,減少飛行阻力,同時可以擋風遮雨兼避日曬。 「飛羽」加上「覆羽」,形成了一副完整羽衣「外殼」,包裹鳥身,勾勒出每隻鳥兒特有輪廓,我們在野外遠遠望見鳥兒,常常可以藉著這隱約的輪廓判斷鳥種,叫出牠的名字,因此有人就將兩者合稱為「廓羽」。 「絨羽」─絨羽短小,或稱「絨毛」,分布在覆羽之下,平常被廓羽遮蔽不易看見。絨毛羽軸似有若無,羽枝柔軟,不如飛羽堅挺。因為缺乏羽小枝與羽鉤,無法勾結成片,猶似一團團蓬鬆的毛毬或毛絮,貼著體膚,空氣困在其中形成了特佳絕緣空間,夏天隔熱,冬天保暖。 比起其他鳥類,鴨子等水鳥身上的絨羽尤其繁密,我們冬天穿的羽絨衣蓋的羽絨被,裏頭填充的就是鳥類的絨羽,大半若非鴨絨就是鵝絨。絨羽的絕緣效能不是所有鳥類都一樣,有的強有的比較弱,因鳥兒棲息地氣候的不同而有差別。譬如住在溫度較低北極圈內的絨鴨,絕緣品質就勝過飼養在溫帶的雞鴨鵝。 「鬃羽」─一種特化的羽毛,俗稱「剛毛」,幾乎看不見羽枝,如果有的話也僅限聚集在基部的一點點,整枝猶似一根頭髮直溜溜,通常分布在鼻孔周圍、嘴喙基部,以及眼睛一帶。 「剛毛」並非每種鳥都有,譬如鴨子就沒有,俗話說「嘴邊無毛,辦事不牢」,指的大概就是鴨子吧。有些鳥種的剛毛其功能我們目前仍然不甚清楚,有的譬如五色鳥啄木鳥嘴喙基部的剛毛,一般認為鑿洞時可以防阻木屑射傷眼睛。貓頭鷹顏盤的剛毛則是探觸與感覺之用,鶲科鳥類以及夜鷹嘴邊的剛毛是用來幫助捕捉空中飛蟲。一般學者認為這類剛毛宛如一張捕蟲網,有助將飛蟲「收」入嘴巴,不過也有人試驗將剛毛拔除,鳥兒捕蟲能力並未因此受到影響,倒是這些剛毛可以防止飛蟲撞上眼睛。 「纖羽」─也是一種特化羽毛,纖細如髮絲,通常「埋沒」在較大羽毛之下,就在大羽(包括絨羽)的根部圍成一圈生長。 「纖羽」究竟如何來的,鳥類學家依然在辯論中,不過一般認為纖羽並非退化了的覆羽或絨羽,本身具有特殊感應器與毛囊中的神經末梢相繫,可以傳達其他羽毛的動靜,讓鳥兒知道每一根是否都「就位」。由此推論,不只飛行當中,抑或整理羽氅或求偶展示時,如何讓每一片大小羽毛都能照著主人意思各就各位,「纖羽」似乎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腳色。 除了這些,鳥兒身上還有許多其他種羽毛值得認識,有機會我們會繼續介紹。 鳥兒身上,其實並非全部長滿羽毛 什麼是「羽區」,什麼又是「裸區」呢? 如果你養過貓狗,當會發現牠們的身體除了極小部分,幾乎都密密實實平均布滿了毛髮,可是鳥兒就不一樣。雖然我們常以「一身羽毛」來形容鳥兒,暗示鳥類全身長滿了羽毛,其實除了企鵝、鴕鳥等極少數鳥種,鳥類的羽毛並非像貓狗的毛髮那般,每吋都有,密密麻麻,遍布全身。 鳥類的身體,就羽毛生長而言可以分成「羽區」與「裸區」兩種。簡單說,「羽區」就是長羽毛的地方,「裸區」則是不長羽毛的地方。「羽區」的形狀與分布,每一鳥種都不盡相同,不過大體而言,一隻鳥全身可辨認的「羽區」大概有八塊,「裸區」也有八塊。 如果你曾親自處理過從超市買回來的無毛全雞,仔細查看,當會發現身上有些部位確實一片光滑,看不出有明顯長過羽毛的痕跡,也就是看不見任何類似「雞皮疙瘩」狀毛囊的留痕,那就是「裸區」。 野地鳥兒就跟超市的裸雞一樣,羽毛分區生長,不同類羽毛長在不同的羽區。「羽區」與「裸區」位置的分配與設計,正好讓羽區長出來的羽毛遮覆或掩護了所有的裸區,我們也就看見了鳥兒「一身羽毛」。 最令人驚異的是,鳥兒這一身羽氅竟然「天衣無縫」,不管水裏潛泳或高空鼓翅,或在陸地上奔跑跳,不管白天打盹夜間睡覺,也不管晴雨風雪,都能提供全身的防水潑水,以及全身的保暖與隔熱效能,幾乎「完美」得毫無「破綻」。 坦白說,辨識鳥兒身上各種羽毛的確不容易,不僅大小不一,形狀顏色各異,功能也皆不同。鳥羽也許輕盈,卻不能輕視。本文只能算是鳥類「羽毛學」第一步,相信以後我們再看見鳥兒感覺必然不同。 你一定曾經注意到,同一隻鳥兒為何突然「胖」又突然「瘦」,突然「圓」又突然「扁」?鳥兒身上為什麼「會有」或「需要」那麼多顏色?這些「五顏六色」又是怎麼來的?同一種鳥,為何雌雄穿的衣服不同?夏天一套,冬天又一套,是什麼道理?有些鳥類,譬如鴨子,翅膀上總有那麼一塊亮眼的「翼鏡」,顏色不只一種,有什麼用處嗎?─諸如此類,都是「羽毛」的學問,有些也許已經講過,有些將來我們都會試著一一解答。 我一直以為我們對野鳥「認識」愈多,與鳥兒的距離就會愈近,我們將會發現這些「認識」或「知識」,不知不覺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會改變我們對生命的看法。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