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02 23:15:56瀏覽680|回應0|推薦5 | |
位於新竹北埔的慈天宮,創建於清道光26年〈西元1846年〉,主祀本地姜秀鑾家族自惠州迎請而來的觀世音菩薩神像。一開始因為先民開墾之初,生活較為艱困、物資短缺,所以慈天宮預定座落的廟址雖然早已堪定完成,但仍然因為經濟條件的限制而暫時以簡陋的小木厝奉祀於他處。其後隨著地方逐漸的發展與繁榮,終於在清咸豐3年〈西元1853年〉,將慈天宮遷建於現址。 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當時地方的墾首姜榮華〈姜秀鑾長孫〉倡議擴建慈天宮,並主持向大隘各庄民眾募集銀兩捐獻,動工擴建慈天宮。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工程竣工,而有今日所見的規模。 慈天宮祭祀的主神為觀世音菩薩,副祀諸神三官大帝奉於左側,而象徵客家民族開墾興旺的守護神「三山國王」則奉於右側。另外像是天上聖母、五穀神農、文昌帝君、三官大帝、註生娘娘以及福德正神等等諸神也都因著民間信仰的需要而同時合祀於慈天宮。 另外,為了表彰淡水同知李嗣鄴、地方墾首姜秀鑾、姜榮華等三人對於建廟以及開墾大隘地區所付出的辛勞與功績,所以也將此三人隨祀於慈天宮。一般說來,佛道共存的現象在臺灣眾多民間信仰廟宇中雖然常常可以見到,但是對於這座位於客家重要聚落當中的信仰中心慈天宮而言,卻因為合祀眾多分別屬於閩、客族群傳統信仰的神祇,而達到了淡化了閩粵﹝客﹞來台墾殖族群之間隔閡與摩擦的效果。 日本據台時期,曾經將北埔慈天宮的部份屋舍,分派給新竹國語傳習所北埔分校場使用,明治31年又改為北埔公學校教室用,直到數年之後,姜秀鑾家族的後人姜義豐捐贈校地供北埔公學校使用,北埔慈天宮才終於又恢復了廟宇與民間信仰中心的原貌。其實,日本人在佔領台灣地區之後,就一直有計劃的削弱台灣傳統民間信仰的影響力,就怕這些根深蒂固的民間信仰串連了台人反抗日人統治的心,所以像這樣的將廟宇屋舍移作他用、改建成日本神社,甚至就直接毀壞的,在日據時期當中可以說是屢見不鮮。 至於身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身分的北埔慈天宮,其建築上的特色,台灣大百科全書﹝文建會﹞的簡介可以提供參考: 北埔慈天宮位於北埔街盡頭,係當地的首廟,民國74年(西元1985年)公告為三級古蹟,主祀觀世音菩薩,原為粵籍墾首姜秀鑾自大陸奉迎而來。創建年代說法不一,該宮的出現與金廣福墾拓有關,應是道光15年(西元1835年)之後。剛開始,慈天宮為木造建築,其後也有幾次的修建,於同治10年(西元1871年)由姜榮華(第三代墾戶首)提議重新擴建,在同治13年(西年1874年)竣工,但目前所看到的是民國60年辛亥(西元1971年)全面修建後之結果。 慈天宮不但是庄民祈福拜神的殿堂,也是公眾集會議事之地,其在北埔內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一般民宅內的「祖堂」,既位於紀念性的中軸線上,又是最高大、最堂皇的廟宇。整體規模近似廣東客家地區典型的「雙堂二橫」式建築,為兩進兩廊兩橫屋的合院式廟宇建築。由於基地西北方為邱家祖厝所在,慈天宮擴建時,右橫屋護龍部份只能建到一半,而成不對稱的形態。三川殿面寬五開間,屋脊為翹鵝三川脊,中央三開間牆體呈退凹處理,以砂岩石雕為主要特色,配合前方的廟坪尺度,整體感覺穩重又不失親切。前檐廊,石雕蟠龍柱及中門石獅座都極為古樸,尤其左右蟠龍均為升龍形式,造型與其他廟宇不太相同,堪稱罕見之作。廟內木作精彩,特別是吊筒上具有翅膀的飛天仙人豎材,頗值玩味。另外,廟內的二組二十四孝石柱,雕工流暢而有韻味,亦為全臺廟宇所僅見。慈天宮建成至今,之所以甚少舉行建醮慶典,傳係根據堪輿師之說,因為慈天宮屬「睡虎形」的格局,以少驚動打擾為宜。 除了前面所引用的關於北埔慈天宮廟內廳堂屋舍建築構造分佈的特色和廟內隨處可見的石雕、木雕藝術之外,台灣傳統廟宇最讓我流連忘返的就是廟宇屋簷上的燕尾、飛簷,以及屋簷之上,作工精緻的各種裝飾藝術。燕尾和飛簷柔和的曲線,配合上晴朗天候下的藍天白雲,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天際線景觀。而屋簷上的裝飾藝術,大體上則可以分為交趾燒﹝陶﹞和剪黏藝術﹝磁磚、塑膠﹞兩大類。交趾燒在台灣廟宇的裝飾藝術史上,曾經出現了一位震古鑠今的大師:葉王,他所留存下來的作品,一般都稱為「葉王交趾燒」。由於交趾燒燒製時火侯的控制非常的不容易,加上事後的維護相當的費時費工,所以現今已漸漸式微,取而代之的就是色彩更加鮮艷,光彩更加奪目耀眼的剪黏藝術。 傳統的剪黏藝術,是收集瓷器的碎片,然後依照造型的需求選擇大小、色彩都符合的碎片加以黏合而成,現今的一些廟宇可能是由於經費上的限制,偶而會用塑膠顏色片來做為剪黏的材料,這樣作出來的成品其質感上就有了濃濃的塑膠味,藝術感瞬間失色了不少。 北埔慈天宮屋簷之上的剪黏藝術,作工精細,造型變化多端,見龍就是飛龍在天,見鳳就是鳳凰呈祥,而見到了老虎,則是一幅虎虎生風的模樣。我在北埔慈天宮的中庭裡,慢慢移動腳步,欣賞這些栩栩如生、色彩飽和美麗的剪黏作品,隨著光影的變化,不斷地發出讚嘆的聲音。 餘煙裊裊,信徒跪拜祈求的讚禱聲不絕於耳,神明總是跟人們虔誠、善良的心相感應。炎熱的午後,一望無際的藍天白雲,我看著觀世音菩薩慈眉善目的面容發呆,我在北埔慈天宮。 http://tw.myblog.yahoo.com/kenneth-classicalmusic/article?mid=18734&prev=17665&next=18619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