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10.張繼七言絕句〈楓橋夜泊〉演義 葉慶賢編輯
2012/09/03 15:29:06瀏覽31349|回應1|推薦40

張繼七言絕句楓橋夜泊〉演義 2012/9/3

 詩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山僧蹤 楓橋夜泊

主旨:記敘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表達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鄉感情。寒山寺的鐘聲悠揚、平和、沉穩,深遠,具有警惕、自勵、覺悟、鎮定的法力,能震聾發瞶,驚醒世間上的名利客,也能喚回苦海中的夢迷人。描寫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意境深遠的七絕小詩。

 

析譯:深秋時分,在楓橋邊停泊住宿,半夜時,月亮已漸漸西沈,整個天宇呈現一片灰濛濛的光影(寫所見)。棲宿在樹上的烏鴉因天氣嚴寒無法睡眠,就發出幾聲啼叫(寫所聞)。茫茫夜氣中,四處籠罩著寒霜,天空似乎都凝結了(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後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體現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暗示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寒氣侵入船艙輾,轉難眠的詩人感到孤寒難忍,扯了扯薄被,轉頭看看艙外,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江邊的楓樹和漁船的燈火互相掩映,(周圍昏暗迷濛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有人說:江楓指寒山寺旁的兩座橋,江村橋楓橋,在這異鄉客地,只有它們陪伴著滿懷旅愁不得成眠的人,渡過孤寂秋夜(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從那個「對」字,可感覺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間一種無言的交融和契合。抓住了人們身處愁境時的心緒,用觸目皆是讓人感到憂傷、快樂不起來的景物佈置鮮活的情境。無人作伴,只有江上的楓樹和夜漁的火光和旅人相對:把江楓和漁火二詞擬人化。作者千里迢迢去長安赴考,不幸落榜,返鄉途經蘇州,不知經過多少的不眠之夜,若下次再試尚須等三年,其心情之苦悶可想而知)。三更半夜時,大地闃然無聲,萬籟俱寂,姑蘇建城於西元前514年,王夫差的父親闔閭伍子胥闔閭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春秋時這裡是國都城,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有關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跡。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稱蘇州,沿用至今。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而姑蘇城外,自然風光秀麗,富有江南風情的湖光山色。西閶門郊外七里運河畔的寒山寺點明鐘聲的出處寒山寺位於今江蘇蘇州楓橋鎮,坐東朝西,面對古運河傳來嘡嘡嘡的夜半鐘聲,格外空靈幽遠地傳到船中失眠旅客的耳際,似乎欲助人化解那原本化不開的心中愁結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夜的靜謐,而且揭示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鐘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案:寒山寺所敲的是幽冥鐘(又稱無常鐘),在三更半夜敲,據說可以解除地獄眾生的痛苦。詩人聽到了也悟到了,但是他卻不將悟到的結果寫出來,反而以平舖直敘不帶任何意念的「夜半鐘聲到客船」作為結句,來化解了他那原本化不開的愁;讓讀者去猜、去感受。正因為這樣單純而又沒有結果的描述,所以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因為寒山寺的鐘聲而魂縈夢牽,都想親身體驗一下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感受

意境、結構分析:

首句寫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寫客船臥聽古剎鐘聲。

詩的前幅佈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鐘。因為,這是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鐘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

詩的上聯:用西沉的月亮、啼叫的烏鴉、如霜的夜空、江邊的楓樹以及江上忽明忽滅的點點漁火等這些讓人感到憂傷的事物,來誘發我們的愁緒,讓我們不自覺地走入詩人所佈置的,雖歷千古卻依然鮮活的情境之中。他抓住了人們身處愁境時的心緒,觸目皆是讓你快樂不起來的景物,因而獲得共鳴。

下聯,詩人用「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來化解了他那原本化不開的愁。寺廟裡的鐘聲悠揚、平和、沉穩,深遠,具有警惕、自勵、覺悟、鎮定的法力,它能驚醒世間上的名利客;也能喚回苦海中的夢迷人。

導言:來到寒山寺,總有知道詩裡客船停泊處的想法,而據說那應該還要向前走到鐵嶺關,這應該是整個寒山寺周遭最能發思古幽情的地方了。想想看,千年之前,一個才子夜裡進不了兵丁把守的城門,就睡在關口的船上,寒夜孤寂之中的幽幽鐘聲,詩人難眠的低吟傳唱千年寒山是僧名變成寺名,附近根本沒有山,連土堆都算不上。據說張繼的客船停泊在鐵嶺關﹐可惜此地既無鐵也沒嶺更非關,實乃「鐵鈴關」,如此則符情節。此關原為明嘉靖之敵樓,重修之前也僅存基石拱門。說起了寒山寺的鐘,要看新鑄的那口大鐘,可是要另外買票登上好幾層的天王塔才能得見;倒是四處收集而來的古鐘全擱在一旁的廊廡。無論如何,張繼詩裡的鐘聲應該是來自院落裡的小小鐘樓,但就連這口鐘也換了。據說深受文化影響的日本人太仰慕詩人的意境,竟把寒山寺的鐘給偷偷運回了日本。戰後為了贖罪,倒也在寺裡新鑄的大鐘出了不少錢。直到如今,寒山寺仍然是日本觀光客的慕名景點,為了討他們所好,好幾年的元旦,寺裡總配合著人的習俗,跨年鐘聲不絕,於是寧靜不再,煩燥頓生。其實,看看寺旁的大運河還比較有意思,駁船來來去去,運工以船為家,這才是人間煙火。京杭古運河很不起眼,就在橋下,已經沒有運輸功能,過了橋算是另一個景區,要另外買票。看來,詩人老祖宗真替蘇州掙了不少錢,卻也沒收到分毫的版權費。

連結:《楓橋夜泊》 9 詩故事)

連結:明道中學99學年度國一詩詞吟唱比賽-國一4(99年級)

連結:唐詩欣賞:張繼楓橋夜泊

連結:楓橋夜泊 (寒山寺) 唐:張繼

連結:合唱曲  民國100年華光38重聚-獻唱part4

連結:BuddhistChant:HanshanTemple(withLyrics)張繼:楓橋夜泊(寒山寺)

連結:蘇州評彈楓橋夜泊

連結:中國詩楓橋夜泊

連結:合唱曲  楓橋夜泊

連結:中國旅行蘇州「寒山寺」

連結: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連結:陸晶-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作曲者:

郭芝苑。根據張繼的詩譜曲而成。「楓橋夜泊」這首唐詩,最早是郭芝苑在日本就讀中學時,由教「漢文」的日本老師介紹的,當時他還沒學作曲,因此曾將這首詩配上德弗乍克的「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的主題。光復後,臺灣及中國的傳統音樂復活,他才把這首詩譜成臺灣風格的歌曲。「楓橋夜泊」於民國42 11月在「新選歌謠」第23期發表,並由中廣合唱團演唱,呂泉生指揮,中廣電臺播放,原曲是混聲四部合唱曲。郭芝生於民國10年,苗栗縣苑裡人。中學時赴日本求學,後來考人東洋音樂學校,主修小提琴,及日本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修作曲。返國後,致力於創作,曾任職於臺灣電視公司和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研究部。曾多次獲創作獎,包括吳三連藝術獎(1993),國家文藝獎﹝1994年﹞等大獎。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並且不斷地創新,尤其是他的聲樂作品特別重視語言的特性與音樂旋律的配 合。郭芝苑的作品豐富,包括歌劇、管絃樂曲、室內樂、鋼琴曲、合唱、獨唱曲,甚至流行歌曲和電影的配樂等。

 

這個碼頭....據說就是張繼先生夜泊停船處

蘇州古城北寺塔俯瞰今日姑蘇古城,粉牆黛瓦,座座民居井然排列,形成一幅美麗抽像畫

寒山寺大門

黃色兩層樓閣,就是以「夜半鐘聲」名聞遐邇的鐘樓,為六角形重簷亭閣

題解:中國江蘇省蘇州金閶區楓橋路、寒山寺 Google 地圖

〈楓橋夜泊〉中的蘇州寒山寺 含衛星地圖、錄影

這首七言絕句首先被選入《中興間氣集》高仲武編之詩選集,大致反映出至德、大曆間詩壇的主要面貌)題目是〈夜泊松江(大約是詩人在吳越漫遊時,乘船停泊在蘇州城外吳江上的某一個碼頭邊歇夜。吳江的下游就稱松江,故至今合稱吳松江。流過上海的這一段,現在稱為蘇州河。)以後歷代詩選,都收入此詩。直到《詩三百首》(清乾隆28年春蘅塘退士孫洙夫人徐蘭英開始編選)收錄此詩(下有注云:「一作〈夜泊松江〉」)使這首詩成為詩三百名篇之一,傳誦於眾口。這是張繼當年去長安赴考,不幸落榜後返鄉,途經寒山寺所作。他千里迢迢來到蘇州,不知經過多少的不眠之夜,若下次再考還要等三年,其心情之苦悶可以想像。夜宿在楓橋附近客船中,輾轉反側,夜不能寐,聽到寒山寺傳來的鐘聲,有感而發,大筆揮就,寥寥數語,造就了那種美感,令世人驚嘆。此詩寫於他中進之前,他當時尚是一名藉藉無名窮儒生。一首短短的小詩,竟成就了一位詩人,〈楓橋夜泊〉流傳千古,歷久彌新,遠勝乾隆皇帝成千上萬首御筆「應景詩」。〈楓橋夜泊〉詩的寫作時間,當在深秋時分。詩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耐人尋味。烏啼和鐘聲相呼應,此乃有聲;而暗紅色的江楓、漁火相映襯,此乃有色。一個「對」字,說明了這一切景物都從愁眠人心中、耳中、目中得來。

楓橋:橋名,在江蘇吳縣門西七里(3.5公里)處。詩題〈楓橋夜泊〉,顧名思義,作者搭船旅行在外,還沒有到達目的地,這天傍晚時分,船隻泊靠在岸邊的一個小碼頭。

寒山寺坐落於蘇州古城閶門西邊七里(約三、四公里古運河畔,比鄰楓橋,座東朝西,門對古運河,舊臨官道。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太宗貞觀年間,高僧寒山子拾得曾駐錫於此,遂改名為寒山寺。寺內曲經迴廊,綠樹黃牆,莊嚴幽深,古意盎然;寺外古運河流經此處。

寒山寺前面的楓橋,其舊名是「封橋(江封橋)」,橋下的古運河京杭大運河的一段,這裡又是官道所在,南北舟車在此交會,舊時每到夜裡航道就會封鎖起來,這裡便成了理想的停憩之地,此橋因此得名為「封橋」,後因張繼的詩而易名「楓橋」,並沿襲至今。「江封橋」,封鎖大運河的渡口,對岸是軍事要塞「鐵嶺關」,古時有重兵把守,嚴禁行人通往。楓橋是一座橫臥在古運河上的單孔石拱橋,與寒山寺前的江村橋遙相呼應,兩座橋的規格一模一樣(楓橋位於寒山寺的右側,江村橋則位於寒山寺山門外,南北相對。今日,走過寒山寺前的江村橋,即可抵達對岸的「楓橋景區」楓橋江村橋蘇州有名的古蹟,始建年代不詳,距今已有1100年的歷史,有人說:江楓漁火的「江楓」是指寒山寺旁的兩座橋,江村橋楓橋現存花崗岩單孔石拱橋係清康熙四十五年重建,同治六年重修。清咸豐十年毀於兵亂,同治六年重建。橋長三十九點六米,寬五點二七米,跨度十米,東堍與鐵鈴關相連。值得一提的是,江村橋附近有一座山原名「何山」,因受到〈楓橋夜泊〉一詩的影響,而改為愁眠山

顏輝畫  寒山子

 當年張繼夜泊時所見唐古楓橋早已不存,現在這座半圓形單孔石橋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楓橋以其優美古樸的造型與獨特的歷史意義在蘇州三百多座古橋中獨樹一幟

寒山寺

寒山寺前面的楓橋,其舊名是「封橋江封橋)」橋下的古運河,京杭大運河的一段,這裡又是官道所在,南北舟車在此交會,舊時每到夜裡航道就會封鎖起來,這裡便成了理想的停憩之地,此橋因此得名為「封橋」,後因張繼的詩而易名「楓橋」,並沿襲至今

古運河  京杭大運河

今日大運河上運砂石的船隻

由北向南遠看楓橋

「江封橋(楓橋)」,封鎖大運河的渡口,對岸是軍事要塞「鐵嶺關」

江村橋寒山寺前有兩座石橋,一座楓橋,一座江村橋,兩橋的位置很近,「江楓漁火對愁眠」指的就是這兩座橋了,張繼選了「楓橋」為題,江村橋就這樣被冷落了一千多年。江村橋楓橋自古有名,距今已有1100年的歷史,清咸豐十年毀於兵亂,同治六年重建。橋下的古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一段

江村橋↑↓

作者:張繼,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樊)人,一說南陽(今屬河南)人,其生平不甚可知。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與皇甫冉交,情逾昆弟。據諸家記錄,他是是天寶十二年(753年)進士。大曆年間,嘗佐鎮戎軍幕府,又為鹽鐵判官。大曆末,入內為檢校祠部員外郎,又分掌財賦於洪州,後來夫婦俱歿於其地

張繼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全詩》收錄一卷,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賜,成為遠近馳名的遊覽勝地。現存約四十首,多為五七言律詩及七言絕句。內容多為紀行遊覽、臨行送別之作。語言明白自然,不尚雕琢。他的詩作反映詩人關心兵亂後的人民的生計,富有人道精神。其詩風爽利而激越,不假雕刻,丰姿清回,和他超脫的思想是一致的,著有《張祠部詩集》。劉長卿有〈哭員外〉詩,自注云:「公及夫人相次沒於洪州。」大約在大曆末年。其朋友,除劉長卿以外,有皇甫冉竇叔向章八元顧況,都是詩人。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選錄至德元年至大曆暮年詩人二十六家的詩一百三十二首,其中有張繼詩三首。高仲武評云:「員外累代詞伯,積習弓裘。其於為文,不自雕飾。及爾登第,秀發當時。詩體清迥,有道者風。如『女停襄邑杼,農廢汶陽耕』,可謂事理雙切。又『火燎原猶熱,風搖海未平』,比興深矣。」「不雕而自飾,丰姿清迥,有道者風」。他的詩不但「有道者風」,也頗有「禪味」,這是當時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風氣,他自也不例外。但他並無一般仕宦者的官僚習氣,曾作感懷詩:「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終年帝城裡,不識五侯門」,他不逢迎權貴,與當時同是進士出身的詩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時有往來。從評語看來,可知他家世代是詩人,現在我們已無法知道他是誰的子孫。他的詩見於《全唐詩》者,只有四十餘首,其中還混入了別人的詩。但葉夢得曾說:「張繼詩三十餘篇,余家有之。」(《石林詩話》

從現存的張繼詩中,可知他到過嚴州,有〈題嚴陵釣台〉詩。到過會稽,有〈會稽郡樓雪霽〉、〈會稽秋晚〉詩。也到過蘇州,有〈游靈巖〉、〈閶門即事〉和這首〈楓橋夜泊〉詩。張繼曾任鹽鐵判官、檢校祠部員外郎等小官,仕途蹭蹬,發而為詩,情調蒼涼,韻味幽深,哀愁落漠之情,溢於言表。

楓橋景區張繼塑像

張繼....  〈楓橋夜泊〉就是這老兄寫的

導言:蘇州,有一個典雅的別名──姑蘇。「姑」的發音為輔音G,是當地土語音,發聲詞,無意義,常作專用名詞的前綴詞。相傳,在代有位很有名望的謀臣叫,他不僅有才學,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王的敬重,封他為大臣,並把地冊封給。從此,中便有了「姑胥」之稱。年代久了,「胥」字又不太好認,而在語中,「胥」、「蘇」兩字相近,於是「姑胥」就漸漸演變成「姑蘇」了。

西元前514年,闔閭大臣伍子胥在太湖之濱築城建闔閭城姑蘇城從此誕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這裡是國都城,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有關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跡。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稱蘇州,沿用至今。由於城建城早,規模大,變遷小,水陸並行,河街相鄰,古城區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為國內外所罕見蘇州園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就佔有兩席(拙政園留園)。「中第一名勝」虎丘2500多年的歷史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積澱,成為遊客來蘇州旅遊的必遊之地。姑蘇城外,自然風光秀麗靈巖天平天池洞庭諸山,點綴於太湖之濱,形成了富有江南風情的湖光山色。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加之文人墨客題詠吟唱,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

朝詩人張繼的一首七絕〈楓橋夜泊〉,使蘇州古今遊客都希望看看楓橋寒山寺,聞寒山寺的鐘聲。此詩為寒山寺增添了無限風韻,其受到激賞,因為他寫出的是眾人的感受,解的是大家的迷惑鄒福保寫了一副對聯,贊曰:「塵劫歷一千餘年,重複舊觀,幸有名賢來作主;詩人題二十八字,長留勝跡,可知佳句不須多。」寒山寺的鐘聲悠揚、平和、沉穩,深遠,具有警惕、自勵、覺悟、鎮定的法力,能震聾發瞶,驚醒世間上的名利客,也能喚回苦海中的夢迷人;不過解鈴還須繫鈴人,只有自己才能解開自己心中的愁結。寒山寺半夜傳來的鐘聲,讓詩人聽到了也悟到了,但是他卻不將悟到的結果寫出來,反而以平舖直敘不帶任何意念的「夜半鐘聲到客船」作為結句,來化解了他那原本化不開的愁;讓讀者去猜去感受。正因為這樣單純而又沒有結果的描述,所以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因為寒山寺的鐘聲而魂縈夢牽,都想親身體驗一下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感受。

《老子》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意謂:我有大禍患之憂慮,是因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還有什麼禍患可憂慮呢?凡人何以會有那麼多的愁呢?說穿了,就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有成敗得失毀譽之心。凡事由天定,我們只不過按照安排好的進程去執行罷了,做我們該做的,得我們該得的,一切順其自然,必定神佛護佑。所以,擔心不能改變事實,祈求也不會奇蹟出現,否則人人都「心想事成」,那麼這個世界豈不天下大亂?也就沒有善惡對錯了,只是人不知道而已。

寒山寺的歷史:相傳寒山寺建於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藏經樓、碑廊、鐘樓以及楓橋樓等後毀於火。長久以來,寒山寺飽經戰火和磨難。太宗貞觀年間,傳說當時的名僧寒山拾得天臺來此修行做住持,所以更名寒山寺成為中名剎。唐武宗時因崇信道教,做出了更加駭人的舉動──滅佛。中國古代史上曾有過「三武滅佛」之舉武宗下令凡違反佛教戒律的僧侶必須還俗,並沒收其財產,拆除寺廟4600餘所,僧尼26萬餘人還俗成為國家的納稅戶,沒收寺院所擁有的膏腴上田數千萬頃。作為佛教重地的蘇州寒山寺,在這次佛門浩劫中,自然是未能倖免。寒山寺最早的古塔,據推測就是毀於此時。太平興國初,孫承祐重建七級寶塔,改名「普明禪院」;南宋年間稱楓橋寺代又復稱寒山寺,沿用至今。寺、塔於末俱毀,再六百三十餘年來,寒山寺幾度興,終末能修復佛塔。現的寺宇,在光緒宣統年間陸續重建軍佔領蘇州寒山寺殿堂房舍曾一度淪為軍倉庫馬廄。據《重修寒山寺志》記載,

19371119日,軍侵佔蘇州時,寒山寺殿堂房舍曾一度淪為軍倉庫馬廄,僅有二、三寺僧局處一隅廝守而已,其生活來源,唯賴經營浴室菜館或賣字賣帖,勉強糊口。軍對中國軍事、經濟侵略的同時,千方百計大量掠奪淪陷區文物,蘇州寒山寺的許多文物也都在窺伺之列。十幾年前,寒山寺住持性空法師發宏願重建普明寶塔1995年秋建成的新塔,為仿木結構樓閣式塔,共五層,呈正方形,高四十二米,僅鍍金的銅塔剎就重達十二噸。塔四周掛有一百零八個風鈴,塔內各層都有木梯供信徒和遊人登臨。矮矮的兩層樓高的鐘樓可是寒山寺的「精神所在」,它就是半夜讓張繼聽到鐘聲的源頭

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彷彿迴盪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鐘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準上,而是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夜半鐘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裡,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後,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鐘,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準,更不用說藉以創造出完整的藝術意境了。

寒山寺在宋代為普明禪院。凡是稱「禪院」的,人民習慣上都還是稱之為寺。那麼它應當是普明寺葉夢得說:「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此唐張繼題城西楓橋寺詩也。」(《石林詩話》)這裡又出現了楓橋寺之名稱。大概寒山寺楓橋寺都是俗名,而普明寺是正名。不過,由於張繼此詩的影響太大,自代至今,一般人都只知道寒山寺大概寒山寺楓橋寺都是俗名,而普明寺是正名。不過,由於張繼此詩的影響太大,自代至今,一般人都只知道寒山寺寒山寺裡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於藏經樓內。

國的首都〈姑蘇城〉是由伍子胥督造建成,呈水陸雙棋盤格局,2500多年來原貌仍存

闔閭城遺址

寒山寺始建於南朝蕭梁天監年間(西元502~519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改名為寒山寺,成為中名剎

寒山寺住持性空法師發宏願重建普明寶塔,1996年竣工,為仿樓閣式寶塔

寒山寺裡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於藏經樓

 補記:

一、寒山寺的傳說:

        寒山拾得對話:寒山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如何處之乎?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附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看他。這充滿禪機妙理的問答,體現了佛家的哲學思想,也充滿了儒家的中庸平和的寬恕之道。寒山拾得,把塵世的苦痛在笑容中化解,用微笑來對待人世間的苦難和不平。

提起寒山拾得,在民間流傳的故事很多。寒山父母為寒山與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這一姑娘卻早已與寒山好友拾得相愛。當寒山知道這一姑娘與拾得相愛之後毅然去蘇州出家修行。拾得知道寒山出家是為成全自己之後亦皈依佛門。這是一個美好的傳說:寒山拾得竟為兄弟之義,捨棄愛情走向極端──出家當了和尚。他們那清冷孤寂憂傷之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不知那姑娘會怎樣。

民間傳說中的「和合二仙」:拾得在前往蘇州途中採摘了一支荷花帶在身邊。寒山雙手捧著盛有素齋的篦盒迎接拾得。兩位好友久別重逢,一個手捧竹篦盒,一個手持荷花,笑容可掬,對視良久。這一形象被永久刻在寒山寺一方碑石上。人們稱寒山拾得是「和合二仙」,文殊普賢兩位菩薩轉世。「和合」為關系和諧對稱,上下左右平衡之意。「和合思想」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化的精髓,被普遍認同的人文精神。遊寒山寺,不僅為欣賞詩人張繼詩描述之景色,而且為感受「和合二仙「那美麗動人故事之韻味。然而,實際上卻難領略那秋夜幽美之景色,尋覓那特有之韻味。遊人如織,多飄然過客,早沒了寂靜與幽雅,和諧與優美。時代變遷呀!

有的說,在代一個村裡有一對很要好的異姓兄弟,同時喜歡上同村一位美貌的姑娘,哥哥得知弟弟的心事後,就離家當了和尚,沒想到弟弟也放棄結婚,找到了哥哥要一起做和尚。兩兄弟相見,悲喜交加,哥哥手捧盛放素齋的竹篾盒,弟弟從荷塘裡採來一枝多苞大荷花,兩人都敞開胸懷,手舞足蹈起來。因哥哥法名寒山、弟弟法名拾得寒山手裡拿的是「盒」,拾得拿的是「荷」,便被稱作「和合二仙」。另一說是:寒山是隱居在浙江天臺山國清寺寒石山的編外和尚,拾得國清寺燒飯和尚,經常給寒山送飯,情誼很深。不過,歷史上的確有寒山拾得其人,其中寒山300多首詩流傳至今。

拾得在前往蘇州途中采摘了一支荷花帶在身邊。寒山雙手捧著盛有素齋的篦盒迎接拾得。兩位好友久別重逢,一個手捧竹篦盒,一個手持荷花,笑容可掬,對視良久

二、寒山寺裡的古鐘

寒山寺那口赫赫有名的鐘,也就是張繼在詩中所提的鐘,已在明清之際被盜運到日本,下落不明。甚至嘉靖年間補鑄的大鐘也不知下落1906年由小林誠義等一批日本工匠鑄成的銅鐘,至今保存完好。此鐘一式共鑄兩口,一口在日本館山寺,另一口就在寒山寺2008年,寒山寺耗資八千萬人民幣另鑄大鐘,重達一百零八噸,高八點六公尺,最大直徑五點二公尺,裡頭刻有七萬多字佛經,獲氏紀錄認證為世界最大佛鐘。

古寒山寺裡的鐘

一九零五年寇「贈送」的銅鐘,全名「仿青銅乳頭鍾」

三、張繼詩句中的「夜半鐘」說法

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說:「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大家都知道,所謂「暮鼓晨鐘」,敲鐘的慣例應在早晨四點鐘。但是,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認定「公未嘗至中」,致有此誤。據《姑蘇文化集萃》所載,寒山寺向以夜半鐘聲聞名千古,名剎聽鐘為寒山寺一大特色;時,蘇州有夜半打鐘的習俗,月夕霜晨,猶有餘韻,但後來失傳了。據推測,失傳的原因可能與擾人清夢有關吧!《增一阿含經》云:「若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並得停止。若聞鐘聲兼說佛咒。得除五百億劫生死重罪。」案:寒山寺所敲的是幽冥鐘(又稱無常鐘),在三更半夜敲,據說可以解除地獄眾生的痛苦。

三更是否打鐘?歷史上一直爭論不休。北歐陽修即認為三更時分不是撞鐘的時候。但《王直方詩話》引於鵠詩:「定知別往宮中伴,遙聽維山半夜鐘。」又白居易詩:「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復齋漫錄》引皇甫冉詩:「秋深臨水月,夜半隔山鐘。」蔡正孫《詩林廣記》亦引溫庭筠詩:「悠然旅思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鐘。」這些都是代詩人所聽到的各地半夜鐘聲。范元實《詩眼》又從《南史》找到半夜鐘的典故。《石林詩話》又證明南時蘇州佛寺還在夜半打鐘。南范成大在「吳郡志」中綜合了王直方葉夢得等人的論辯,考證說中地區的僧寺,確有半夜鳴鐘的習俗,謂之「定夜鐘」。

寒山寺的鐘聲不但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內涵,據傳,還有奇妙的功能,這功能用12個字可以概括「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菩提,在梵文(即印度古代文字)中意為「覺悟」「大徹大悟」。所以旅遊者都要親自聆聽寒山寺的鐘聲。

多年來成為大陸知名旅遊景點,每逢新年除夕夜,更是湧入上萬的遊客專門來聽寺裡住持或僧人祈福的108下鐘聲。何以要敲108下?一是說每年有12個月、24節氣、72候(五天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鐘108八下,表示一年終結,有除舊迎新之意。二是依照佛教傳說,凡人在一年中有108種煩惱,鐘響108次,人的所有煩惱便可消除。因此,每年除夕之夜,中外遊客雲集寒山寺,聆聽108響鐘聲,在悠揚的鐘聲中辭舊迎新,祈禱平安。除夕1142分,當寺的住持開始敲鐘時,人們都一齊數著鐘聲。108鐘聲後,寺外禮花、鞭炮齊放非常熱鬧。

現任住持為秋爽法師。每年有一二○萬遊客參觀,多數是為尋找「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境。平日門票20為元人民幣,但1231日的除夕日為380元人民幣。楓橋門票25元,平日也開放遊人敲鐘,享受撞鐘樂趣請再掏10元。

寒山寺的撞鐘十分有名,圖為該寺住持新年撞鐘情景

2010年最後一天,第三十二屆寒山寺除夕聽鐘聲活動在蘇州寒山寺、楓橋景區隆重舉行。來自海內外的遊客和蘇州市民一起,聆聽了一年一度的寒山寺鐘聲

2011年1月1日零點,第108聲鐘聲敲響,蘇州市人民政府市長閻立在第三十二屆寒山寺除夕聽鐘聲活動現場向中外遊客和市民獻上了2011年新年賀辭。他說,伴隨著吉祥、悠揚的鐘聲,我們回首2010年,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奮力開拓

四、詩碑中〈楓橋夜泊〉詩次句「江楓漁火」四字,頗有可疑。

()時:楓橋已誤為封橋王郇公王珪,北宋仁宗時宰相。元豐六年封郇國公。他罷相後住在蘇州,寫了這首詩刻在石碑上。可惜王珪寫刻的〈楓橋夜泊〉詩碑沒有拓本傳到今天,不知有無文字異同。

()時:龔明之作《中吳紀聞》,其中提到這首詩,第二句是「江村漁火對愁眠」。

()代:因王所寫的那塊碑大概已遺失,乃由蘇州書家文徵明再寫一通,亦刻於石。這塊碑,到了代末年,亦已漫漶不清。

()末:經學家俞樾(字曲園)又寫刻了一塊詩碑,其正面寫張繼詩,後半附跋語三行,文曰:「寺舊有待詔所書唐張繼楓橋夜泊詩,歲久漫漶。光緒丙午,筱石中丞於寺中新葺數楹,屬余補書刻石。俞樾。」筱石中丞屬余補書,姑從今本,然江村古本,不可沒也。因作一詩附刻,以告觀者:「公舊墨久無存,待詔殘碑不可捫。幸有中吳紀聞在,千金一字是江村。」俞樾。這是俞曲園寫詩時對原詩文字發生了疑問,就寫了這一段詩話。

光緒丙午是光緒32年(公元1906年),筱石中丞是江蘇巡撫陳夔龍。他也寫了一段題記,刻在碑側。正書五行,文曰:「孫此詩,傳世頗有異同。題中楓橋,舊誤作封橋。」《吳郡圖經續記》已據王郇公所書訂正。詩中漁火,或誤作漁父,雍正輯《全詩》所據本如此。然注云:「或作火」,則亦不以父為定本也。《中吳紀聞》載此詩作「江村漁火」,宋人舊籍,足可依據。曲園太史作詩以證明之,今而後此詩定矣。光緒丙午,余移撫三,偶過此寺,歎其荒廢,小為修治,因刻詩,並刻曲園詩,以質世之讀此詩者。貴陽陳夔龍

一首人的七言絕句,歷代傳抄,文字謬誤,產生了這許多糾葛。俞曲園雖然說「千金一字是江村」,可是他自己卻仍然寫「江楓」,於是他的寫本,正如陳筱石所說,從此成為定本。寒山寺因張繼的詩而成為蘇州著名的古跡,俞曲園的書法又為當世所重,而且俞曲園就在當年十二月逝世,這塊詩碑極為中外人士所珍視,拓本流傳甚廣。日本旅遊者,來到中國,必去寒山寺觀光,順便買一張俞曲園寫的詩碑拓本回去作紀念。但是流傳的拓本,只有碑面〈楓橋夜泊〉詩及跋語三行,碑陰及碑側文字,向來不拓,因此我要給它們在這裡做個記錄,以保存這一段唐詩逸話。

據傳唐武宗臨終頒布遺旨:〈楓橋夜泊〉詩碑只有朕可勒石賞析,後人不可與朕齊福,若有亂臣賊子擅刻詩碑,必遭天譴,萬劫不復

 大土包下就是唐武宗的陵墓

一片荒涼的唐武宗墓地  端陵

五、關於詩碑詛咒的傳說

據民間傳說,這個詛咒竟然是中國唐朝皇帝唐武宗發出的。詛咒說:書刻〈楓橋夜泊〉者不得好死。而且,傳說北翰林院大學士郇國公王珪代才子文徵明代曾國藩的得意門生俞樾,都因書刻此詩當年即下世。1937年,對寒山寺也情有獨鍾的侵華軍,煞費苦心策劃「天衣行動」掠盜〈楓橋夜泊〉詩碑,卻不可得,據說是因為唐武宗對〈楓橋夜泊〉詩碑下的詛咒起了作用。張溥泉寫此詩後,越日即逝。真有這樣的詛咒嗎?唐武宗為何要對一塊詩碑下咒?這個詛咒為何穿越千年的光陰還陰魂不散?

()欲解開〈楓橋夜泊〉詩碑的詛咒之謎,要先從唐武宗說起

唐武宗朝中後期一位比較優秀的皇帝,27歲繼位的他曾征服回紇,鎮壓昭義鎮叛亂,削弱各鎮割據,限制宦官專權。《舊書》因此稱讚唐武宗,「能雄謀勇斷,振已去之威權;運策勵精,拔非常之俊傑。」

但是,唐武宗也有個缺點,就是特別崇尚道術,對長生不老之術和仙丹妙藥十分迷信。尊崇道教的唐武宗將老子的降誕日(二月二十五日)定為降聖節,全國休假一天;又在宮中設道場,在大明宮修築望仙臺,拜道士趙歸真為師。傳說,為了長生不老,他急切地想要得到道士們煉製的仙丹妙藥,多次催促。趙歸真就告訴他,有一種仙藥只有在吐蕃才能得到,請求前往採制。這實際上是趙歸真在找機會脫身。但唐武宗沒有放趙歸真走,只答應派其他人去,還問他到底用到什麼藥材,要他開具一個清單。趙歸真無計可施,就給武宗開出了一個煉製仙藥所需的用藥清單:李子衣十斤,桃毛十斤,生雞膜十斤,龜毛十斤,兔角十斤。這幾乎是一個永遠無法備齊的單子,然而,武宗居然下令各地求購。

由於服用所謂的仙丹妙藥,武宗的身體受到極大損傷。原來,這些所謂的「仙丹妙藥」的成分卻是黃金、水銀、丹砂、硫磺等,一起放入煉丹爐中燒制而成,其中甚至會產生微量砒霜,大量服用怎可安然無恙?結果,會昌六年(846),即他當上皇帝第六個年頭的新年朝會,就因為他病重而沒有舉行。這時,道士們依然編造鬼話欺騙他。他們告訴武宗,生病是因為他的名字叫李瀍,「瀍」這個字中有「水」,與唐朝崇尚的土德不合,土克水,所以不利,應該改名為「炎」,炎從「火」,與土德相合,可以消除災禍。然而,改名並沒有給他帶來鴻運,他的病情日漸加重,宰相李德裕等請求覲見,也沒有得到允許。就在他將名字改為李炎之後12天,他一命嗚呼了,成為歷史上又一位因為服食「仙丹妙藥」而死的皇帝。

傳說,唐武宗酷愛張繼的那首〈楓橋夜泊〉詩,在他猝死前的一個月,他還敕命京城第一石匠呂天方精心刻製了一塊〈楓橋夜泊〉詩碑,當時還說自己升天之日,要將此石碑一同帶走。於是在唐武宗駕崩後,此碑被殉葬于武宗地宮,置於棺床上首。並且,唐武宗臨終頒布遺旨:〈楓橋夜泊〉詩碑只有朕可勒石賞析,後人不可與朕齊福,若有亂臣賊子擅刻詩碑,必遭天譴,萬劫不復!換句話說,〈楓橋夜泊〉詩碑也只可有此一塊,只要有人再刻〈楓橋夜泊〉詩碑,就會死於非命。

()唐武宗因迷信能長生之道教,整個寒山寺,都幾乎因為他的一句話而毀於一旦,寒山寺幾乎毀於滅佛浩劫中:

唐武宗不單崇信道教,他還做出了更加駭人的舉動──滅佛中國古代史上曾有過「三武滅佛」之舉,即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其中,唐武宗的滅佛規模最大。唐武宗之所以這樣做,除了關鍵的經濟因素外,主要是因為道士趙歸真等宣揚佛道不能並存,而唐武宗自己也認為佛僧的存在影響了他修煉成仙。據說,為了讓皇帝下定決心滅了佛教,當時的道士還散佈輿論說:「氏十八子,昌運方盡,便有黑衣天子理國。」他們解釋說:「黑衣者,僧人也。」這樣的情況下,武宗滅佛就理所當然了。

會昌二年(842)十月起,武宗下令凡違反佛教戒律的僧侶必須還俗,並沒收其財產會昌四年(844)二月,武宗降旨「不許供養佛牙」。到會昌五年(845)武宗又下令僧侶凡40歲以下者全部還俗,不久又規定為50歲以下,很快連50歲以上的如果沒有正式度牒的也要還俗,就連天竺日本來的僧人也被強迫還俗。唐武宗會昌五年七月下旨裁並天下佛寺,還俗僧侶各自放歸本籍充作國家的納稅戶。如是外國人,則遣返回國。武宗這次大規模的滅佛,天下一共拆除寺廟4600餘所,僧尼26萬餘人還俗成為國家的納稅戶,沒收寺院所擁有的膏腴上田數千萬頃。作為佛教重地的蘇州寒山寺,在這次佛門浩劫中,自然是未能倖免。寒山寺最早的古塔,據推測就是毀於此時

既然唐武宗不喜佛教,他又怎麼會喜歡那首讓寒山寺揚名的〈楓橋夜泊〉詩呢唐武宗27歲繼位的,對於一個政事繁忙的一國之君來說,此時才尤其偏愛一首詩有點說不過去了,所以追溯起來,這可能要和唐武宗幼年的處境以及內心深處的意願有關了。其實,相對於立儲之爭,幼年的唐武宗的日子並不艱難。按照嫡長子繼承制,作為唐敬宗唐文宗弟弟的他,根本就不奢望做什麼皇帝,只是游離在權利鬥爭的邊緣。但是,朝中後期宦官專權,任意廢立皇儲,玩弄皇帝于股掌之間,這對於年幼的他來說確是一種極度的憤怒,同時也伴隨惶恐、痛苦和焦灼不堪。歷史已經證明,唐武宗總體而言是個好皇帝,有抱負,有魄力,有建樹,很顯然,這些品格在他幼年時期已顯端倪。對權利鬥爭一知半解,對未來歲月的茫然無措,對宦官任意弄權的嚴重不滿而又無能為力,這一切讓他惴惴不安。他因此一直都在尋找一種內心的安寧,想忘掉不快。當他接觸到張繼的〈楓橋夜泊〉詩時,感覺到了一個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的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異鄉旅客臥聞靜夜鐘聲。這種境界對於找不到出路的他而言,無異於是世外桃源,也許,只有在此詩中方可尋得內心想要的那種與世無爭的寧靜。因此,刻碑留念或許便是他尋求永久寧靜的一種方式。

()楓橋夜泊〉詩碑民間(相對於帝王之家而言)始刻于北,作者為翰林院大學士郇國公王珪據傳說,王珪自刻碑後,家中連遭變故,王珪本人也暴亡。

事實真相:這個刻碑的王珪,就是李清照的外公,也是秦檜夫人王氏的爺爺。史書上記載,王珪為人膽小怕事,一貫順承帝意,以明哲保身處世,是出了名的「三旨宰相」。什麼叫「三旨宰相」呢?他上殿奏事稱「取聖旨」;皇帝裁決後,他稱「領聖旨」;傳達旨意是「已得聖旨」。他雖在政治上碌碌無為,但是文學造詣確實不錯。在《宋史本傳》上記載,王珪是三朝元老,為宋朝廷起草詔書達十八年之久,其中重大典策多出自其手。歐陽修讀王珪所起草的宋仁宗立太子詔時,忍不住讚嘆說:「真學士也。」

「王珪書〈楓橋夜泊〉是因為他文學地位非常顯赫,他寫碑的時候,正是服喪期間,並沒有署名。其實,書了碑文後,他本人在朝廷上的權勢並沒有削弱。元豐四年(1081)10月,皇帝發現有大臣和大理評事石士端之妻王氏通姦,有人想趁機陷害王珪父子,但陰謀沒有得逞。王珪的死,雖然沒有明確記載死因,但史書上說他死在任上,活到了67歲,這在古代已經是比較長壽的了。他死後,宋哲宗還封他為歧國公。」

★400多年後,由於王珪寫的〈楓橋夜泊〉詩碑已經不知去向,於是,當時中國書壇最有名氣的文徵明便再次寫了第二塊〈楓橋夜泊〉詩碑。但據說,詩碑「玉成」不久,文徵明也身染重疾,在世間受盡病痛折磨,含恨辭世……

事實真相:文徵明沈周唐寅仇英並稱為門四家。這四個人當中,文徵明是生活最有規律的,他和唐伯虎同年,但比唐伯虎長壽多了。唐伯虎死於嘉靖二年(1523)12月,終年54歲,而文徵明活到了近90歲。文徵明寫〈楓橋夜泊〉詩碑,應該是在50歲前,也就是嘉靖元年前後。因為嘉靖二年春天,文徵明就以應貢赴京,繼授翰林院待詔留京。而且從現有「徵明」二字,可以知道是他42歲後所寫,也不同於致仕以後的風格,和他50歲時的《金陵詩帖》字體相近,應是他50歲前所寫。」那麼,文徵明究竟是怎麼死的?如果是中了詛咒,為何沒有立即去世,而是過了40年以後?據瞭解,文徵明是一個非常勤奮的書畫家,加上生活又講究規律,他算是很長壽的。一直活到了89歲,去世前,他在一艘小船上,正在為別人寫墓誌銘。當時他很安靜地寫著小楷,但還沒寫完,就放下筆坐在凳子上安詳地辭世了。

又過了近400年,光緒三十二年,江蘇巡撫陳龍重寒山寺時,有感於滄桑變遷,古碑不存,便請大學者俞樾為此寫了第三塊楓橋夜泊〉詩碑(現蘇州寒山寺內的〈楓橋夜泊〉詩碑即出自俞樾之手)。但,怪事又發生了,碑成後十多天,俞樾便溘然長逝……

事實真相:俞樾寫這首〈楓橋夜泊〉時,是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當時俞樾雖已85歲高齡,但他仍以其飽滿的情懷、穩重的章法、渾圓的筆意,揮灑淋漓,一氣呵成。「俞樾曾國藩的學生,當年科舉考試,俞樾以〈花落春仍在〉為題目,被曾國藩讚為佳作。但是俞樾官運不好,被禦史曹登庸以「試題割裂、出題不謹」彈劾罷職。38歲時為避兵燹,他移寓蘇州,潛心學術。曾國藩有兩個非常有意思的弟子,一個是李鴻章拼了命掙錢,還有一個是俞樾,拼了命地寫書。俞樾是經學大師,當時他書〈楓橋夜泊〉碑的時候,年事已高。他四世同堂,85歲的時候還牽著重孫俞平伯的手,神采奕奕的。俞樾也是高壽,86歲才壽終,是自然死亡。」臨終前,俞樾還作了留別詩10首,又作「自喜」詩和「自恨」詩,代訃辭行,頗為瀟灑豪邁,在慼慼別情中掩藏著大氣和高亢,而最後一首〈臨終自恨〉是俞樾臨終前,在彌留之際,口授孫子俞陛雲記錄下來的,可謂「臨終詩筆尚如神」。

代以前書〈楓橋夜泊〉的書畫名家,大都居住在蘇州,還有一點都是比較長壽,並沒有出現寫了碑就猝死的現象。

★1947年,蘇州名畫家吳湖帆請國民黨元老張繼也寫刻了一塊〈楓橋夜泊〉詩碑。請現代詩人張繼書唐代詩人張繼的詩,這在當時被傳為佳話,但張繼寫了〈楓橋夜泊〉詩碑後,第二天便與世長辭了。這再一次讓人們聯想到了唐武宗的臨終遺旨:〈楓橋夜泊〉詩碑只有朕可勒石賞析,後人不可與朕齊福,若有亂臣賊子擅刻詩碑,必遭天譴,萬劫不復!

事實真相:張繼雖然和唐代寫〈楓橋夜泊〉的張繼同名,但張繼自己曾說,他的名字是:繼承革命先烈的意思。張繼是河北人,大有燕趙慷慨遺風。張繼猝死,有人認為可能是中了詛咒,還有人推測,可能是蔣介石派人殺了他;但公開的說法是:突發心臟病不治身亡,終年66歲。而在寒山寺現有的碑廊上,則寫著:「……近日勞瘁過甚,至遲至三日始行,書就越一夕即作古人矣。」由此推測,張繼是因為疲勞過度,導致心臟病突發而亡。

末名士俞樾(字曲園),曾國藩的學生

俞樾所寫寒山寺楓橋夜泊詩碑

 

六、日本人覬覦俞樾寫的張繼楓橋夜泊〉詩碑

自古以來,張繼楓橋夜泊〉詩,在日本眾所週知、家喻戶曉,還被編入教科書,影響遠超過了同是代詩人的李白杜甫。而且,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記〉一文中也說過:「日本文墨之士,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日本人對寒山寺情有獨鍾,可謂到了癡迷的地步,還蘇州寒山寺,在日本東京也建造了一個寒山寺,而且刻了〈楓橋夜泊〉詩碑。「這究竟是何因呢?西元7531220日,66歲高齡並且雙目失明的大和尚鑒真,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東渡弘法。所以,中國的佛教和文化在日本影響深遠。而且,寒山300多首詩作也流傳到了日本,被許多日本僧人喜愛、研究。自北日本僧人成尋浙江天臺山國清寺禹珪寒山詩開始,日本至今所藏的寒山詩版本為數可觀,其原因在於寒山詩的「口語化」,以及所謂的「寒山精神」。

1939年,抗戰爭時,漢奸梁鴻志南京成立了偽「維新政府」。當時日本大阪的朝日新聞社要舉辦大東亞博覽會,想以這個名義把寒山寺詩碑運去。日本人所要的當然是俞曲園寫的那一塊。漢奸們不敢觸怒人民,把原物送去獻媚,於是請蘇州石師錢榮初依原樣復刻了一塊。刻得極好,足以亂真。後來這塊複製品也沒有運去日本,就留在南京,至今植立在煦園裡。其原因是:

()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軍大肆掠奪中國文物,著名的〈楓橋夜泊〉詩碑尤為人所矚目。當時,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企圖以舉辦「東亞建設博覽會」的名義,把詩碑運到日本,這一陰謀的幕後推手就是臭名昭著的甲級戰犯──日軍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將。松井石根1878727日出生在日本名古屋市,日本甲級戰犯,南京大屠殺事件的元兇之一。曾先後任日本參謀本部中國班班員、駐中國廣東武官、駐上海武官、駐台灣日軍司令官、上海派遣軍司令官等職,駐華13年,是一個「中國通」。19371124日,松井石根制定〈第二期作戰大綱〉,決定12月上旬進攻南京121日,日本參謀本部根據松井石根的要求,電令華中方面軍攻佔南京。同日,松井下達了準備攻克南京的作戰命令。不久,軍第6師團以重炮猛轟南京中華門,炸塌城墻數處,軍蜂擁而入,南京淪陷。

南京被攻下的消息傳到蘇州後,當時盤踞在蘇州松井石根欣喜若狂:他親率百餘護衛策馬狂奔到寒山寺,在〈楓橋夜泊〉詩碑前與另8日本人合影。因其與日本天皇裕仁的叔父──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朝香宮鳩彥中將私交甚厚,並深得裕仁天皇的寵信,知曉裕仁朝香宮鳩彥也喜歡〈楓橋夜泊〉一詩,他便將在寒山寺拍的照片分別寄給裕仁朝香宮鳩彥

()照片引來「九尾狐密謀」「天衣行動」裕仁接到松井石根的照片,大喜,次日特意召見了軍參謀次長多田駿,表示想一睹寒山寺楓橋夜泊〉詩碑的真容。於是,多田駿出了一個餿主意,讓裕仁下詔書給松井大將,把〈楓橋夜泊〉詩碑從蘇州運往日本松井石根接到敕電後,想到寒山寺內〈楓橋夜泊〉詩碑在蘇州乃至華夏民眾心目中的地位,不能強行掠碑,於是有著日本軍界「九尾狐」之稱的他,召見了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隨軍記者長穀川信彥,商議如何「巧取」〈楓橋夜泊〉詩碑。

經過一番密謀,詭計悄然實施。1939314日,應日本人要求,南京偽維新政府派出偽行政院宣傳局科長陶艾抵達蘇州,向偽省府接洽博覽會事宜,要求就地代雇參加「東亞建設博覽會」的刺繡、泥水、造艇等工人。

1939315日,受寇控制的〈蘇州新報〉第2版,以「大阪朝日新聞社舉辦東亞建設博覽會」為標題,說:「大阪朝日新聞社定於本年41日起,在日本大阪甲子園舉辦東亞建設博覽會,並分函偽維新、臨時兩政府及滿洲國,徵求治下名貴及特色手工參加該會,偽維新政府方面已派員向蘇州偽省府接洽,在蘇州就地招刺繡女工和泥水匠、造艇匠參加東亞建設博覽會」。但是,這條新聞中絲毫沒有提到寒山寺詩碑之事。次日,〈蘇州新報〉第2版刊發了一條新聞,這條新聞的主標題是〈寒山寺碑運日〉,副標題是〈參加大阪東亞建設博覽會〉,文中寫道:「日本朝日新聞社定期在大阪甲子園舉辦東亞建設博覽會。茲悉該社此次舉辦之展覽會中,除陳列名貴出()品外,並以代詩人張繼所作之〈楓橋夜泊〉詩聞名中外,因此圓()山寺之名隨之大噪,至陽春三月,來蘇州踏青尋芳之騷人墨客,亦以一臨斯地憑吊為幸,而東邦人士旅蘇()者亦糜()不前往一遊為暢,故特在會中倣照寒山寺假造一所,為逼真起見,將寒山寺碑即日搬運赴,再轉運至大阪陳列,屆時東鄰友邦人士之未履中土者,得能摩挲觀賞,用意良善,並聞此碑一俟大會閉幕再行運歸原處,是則東渡後之寒山寺碑將益增其聲價矣!」

據說,當松井石根看了〈蘇州新報〉的「運碑」報道後,認為自己是妙計天成,無人能識破。隨後,他命部下特高課課長小丘策劃了一個「天衣行動」,組織精幹特工喬裝成海盜,隨時待命;另派幹練特工在日本本土博覽會結束時對〈楓橋夜泊〉詩碑進行掉包,用假碑換下真碑,待運碑船啟程返回途中,待命的「海盜」特工迅速採取手段,使運碑船和假碑同沉汪洋,而真碑則被留在日本

()愛國志士刻倣碑矇混日軍,卻被漢奸發現:2002年出版的《重修寒山寺志》人物卷記載,據當時尚在的老人回憶,1923寒山寺住持為四川大休1929年至1944年住持是靜如。該書「大事記「中,未提及〈楓橋夜泊〉詩碑仿製一事。而早前有關文章透露,刊登在〈蘇州新報〉上的有關「運碑抵」報導,靜如法師也看到了。這位愛國的法師唯恐〈楓橋夜泊〉詩碑被寇掠走,他立即請來名滿江南的蘇州石刻大師錢榮初到寺。靜如法師緊閉門窗後,向錢榮初奉上20根金條,說明請其刻碑瞞敵之事。錢榮初一聽是請他在最短的時間內倣刻一塊詩碑,用掉包計欺瞞欲掠碑的寇,立馬將20根金條退回給靜如法師,當即答應刻碑,不收一文。在靜如法師安排的寺外密室內,錢榮初僅用兩天時間就將〈楓橋夜泊〉詩碑倣刻成功。豈料,就在錢榮初倣刻詩碑時,卻被一個人盯上了,此人就是大漢奸梁鴻志的遠房表弟君仁君仁是偽政權特務機構的特務頭目,他奉梁鴻志之命看好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夜泊〉詩碑,唯恐有人用掉包計來藏匿被日本天皇「傾慕」的原碑,到時不好交差。所以他親率30多名特工,密切監視寒山寺的往來人等,「終於在靜如錢榮初運倣碑進寒山寺時,將倣碑截住。」君仁截獲倣碑後,因懾於靜如法師和錢榮初的民間聲望,未敢加害他們。

梁鴻志得知錢榮初倣刻的〈楓橋夜泊〉詩碑被君仁截獲後,急電君仁火速用專車護送倣碑到南京,暫將此碑藏于南京總統府內。梁鴻志將倣碑雪藏後,立即呈書松井石根,建議日本憲兵悄悄將蘇州寒山寺內的〈楓橋夜泊〉詩碑用商船運抵日本,與此同時,將錢榮初刻製的倣碑在南京總統府內展出。因〈楓橋夜泊〉詩碑的原碑和錢榮初刻製的倣碑一模一樣,所以梁鴻志松井石根獻媚道:「此瞞天過海之計,可確保寒山寺內的〈楓橋夜泊〉詩碑永久地留在大日本帝國的皇宮內。」然而,松井石根梁鴻志插手「掠碑」一事非常不滿。他認為,這是梁鴻志和他在天皇面前爭寵,當即否決了梁鴻志移花接木運碑之計,而命令小丘提前執行「天衣行動」。

()「天衣行動」啟動的前一天,一樁詭異的命案發生了──倣刻詩碑的石刻大師突然暴死寒山寺外,松井立即下令停止行動

1939320日早晨,朝陽斜斜地穿過樹叢的枝枝丫丫,將光線斑駁地散落下來。一批進早香的香客,三三兩兩地走在通往寒山寺的路上,陽春三月的空氣沁人心脾,再加上目光所及的優美風景,這一切令香客們心曠神怡。就在這時,有人突然指著前方喊了起來:「快看,有個人趴在地上!「人群突然寂靜了下來,幾秒鐘之後,人們迅速朝前方湧去。一個膽大的老頭蹲了下來,用手拍拍那人的肩背,見無反應,便招呼來兩個香客,合力將此人翻轉過來。眾人一看,頓時大吃一驚,這人滿臉是血,顯然已斷氣多時了。這人到底是誰呢?

寒山寺的山門外發現了一具無名屍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遍了姑蘇古城。很快,身份確定了,居然是錢榮初。在錢榮初家人和親朋那哭天搶地的悲慟中,圍觀者紛紛猜測,到底是何人要加害他呢?有消息靈通的人私下傳說錢榮初刻詩碑想瞞天過海卻被發現一事,難道是日本人下的毒手?就在街頭巷尾議論紛紛之際,松井石根也聽到了這消息,他立即命令日本憲兵隊趕去,將死者的屍體運回,並讓法醫對死者進行驗屍。法醫發現死者上衣口袋內有張紙條,就讓憲兵轉交給松井石根。松井石根打開紙條一看,頓時面如土色,原來這張紙條是用鮮血寫的,上面的血字赫然在目:「刻碑、褻碑者死!吾忘祖訓,合(活該)遭橫事!」這分明是個詛咒呀,看那意思,無論是誰,無論有何原因,只要敢打詩碑的主意,就不會善終。錢榮初因私刻〈楓橋夜泊〉詩碑而暴斃,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想到這裡,松井石根驚出一身冷汗。

但是在內心裡,松井石根還是很疑惑,這個詛咒是真是假,它到底為何會附加在〈楓橋夜泊〉詩碑之上?發下這個詛咒的人究竟是誰呢?這個對中國文化曾有較深研究的「中國通」立即陷入了沉思,他立即放下繁雜的軍務,一頭紮進故紙堆,查閱有關〈楓橋夜泊〉詩碑的歷史記載。隨著他對〈楓橋夜泊〉詩碑研究的不斷深入,他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原來,據野史記載,關於詩碑詛咒的傳說確實存在,而且,這個詛咒竟然是中國唐朝皇帝唐武宗發出的。詛咒說,書刻〈楓橋夜泊〉者不得好死。而且,傳說北宋翰林院大學士郇國公王珪、明代才子文徵明、清代曾國藩的得意門生俞樾,都因書刻此詩不得好死。

()在〈楓橋夜泊〉詩碑的歷史記載中私刻詩碑的人都「萬劫不復」,這讓松井石根不得不得出一個結論:此碑真的是烙上了千年的詛咒,只配帝王把玩和擁有,凡夫俗子怎能去享受帝王的尊榮呢,難怪會應了詛咒,不得好死啊。日本天皇雖也是一朝天子,但他是異國之君,萬一也難以跳出唐武宗詛咒的怪圈,那該如何是好呢?松井石根越想越怕,他怕盜奪詩碑的行動會「妨主妨己」,遂打消了掠碑的念頭,並將「悟」出的道理電呈裕仁天皇。天皇經反復權衡,準奏。於是,松井石根徹底放棄了這個計劃。

事實真相:其實,暴斃在寒山寺外的死者並非錢榮初,而是長相與錢榮初非常酷似的另外一個人,他的名字叫錢達飛,他與錢榮初有刎頸之交,也是個愛國志士。錢達飛曾在東洋留學多年,是個「日本通」,他對日本的政治、經濟都非常有研究,對日本政界、軍界知名人士也知之甚深。錢達飛在得知靜如法師和錢榮初大師的計劃失敗後,便力勸錢榮初喬裝打扮、隱姓埋名去外地避難,他自己則捨身取義,用「血書」引誘松井石根「研究」有關〈楓橋夜泊〉詩碑的歷史記載,以嚇阻酋掠碑之陰謀。據說,當錢達飛把自己的「妙計」講給錢榮初聽時,錢榮初不忍錢達飛冒名而死,錢達飛謊稱自己身患癆病,已行將就木,他說,用一即將大限的病軀護碑,值!錢榮初被錢達飛一身正氣深深感動,與其灑淚而別。

※※由此可見,所謂的皇家詛咒不過是人們的心理暗示罷了,並不存在真正的詛咒,也沒有應驗。〈楓橋夜泊〉石碑的詛咒之謎,至此已被徹底解開。

七、寒山寺三塊〈楓橋夜泊〉詩碑的來歷

寒山寺俞樾楓橋夜泊〉詩碑,除了正面、背面均有題字外,碑身的兩側也分別有數行小字。同行的蘇州科技學院教授、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研究員汪祖民介紹,這樣四面刻字的詩碑在寺廟中很罕見,也與南京「總統府」內的俞樾〈楓橋夜泊〉詩碑截然不同。「南京那塊是仿製的,寒山寺內才是正宗的。」「不過,在該古碑旁邊,又豎起了一塊俞樾〈楓橋夜泊〉詩碑,上下有浮雕龍,碑石也比原碑高大許多。汪祖民介紹,連同寺外新立的「中華第一碑」,寒山寺有三塊俞樾所書的〈楓橋夜泊〉詩碑。「同一人所書的詩碑在一個寺有三塊,這在全國寺廟中絕無僅有。」


南京被攻下的消息傳到蘇州後,當時盤踞在蘇州松井石根欣喜若狂:他親率百餘護衛策馬狂奔到寒山寺,在〈楓橋夜泊〉詩碑前與另8日本人合影。

南京楓橋夜泊詩碑。該碑由維新政府於1939年4月按蘇州寒山寺原碑複製

八、姑蘇

蘇州徐揚繪製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盛世滋生圖〉又名〈姑蘇繁華圖〉,畫卷全長1225厘米,寬35.8厘米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6790721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6 09:35 【udn】 這有其他商品!童子 銅雕 誕生 菩提 創作比價

 回應文章

0
2023/07/14 13:37
010010010010101010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101000101010101100101010110010101(flhdfhisbd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