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13 03:42:31瀏覽2898|回應0|推薦23 | |||||||||||||||||||||||||||||||||||||||||||||||||||||||||||||||||||||||||||||||||||||||||||||||||||||||||||||||||||||||||||||||||||||||||||||||||||||||||||||||||||||||||||||||||||||||||||||||||||||||||||||||||||||||||||||||||||||||||||||||||||||||||||||||||||||||||||||||||||||||||||||||||||||||||||||||||||||||||||||||||||||||||||||||||||||||||||||||||||||||||||||||||||||||||||||||||||||||||||||||||||||||||||||||||||||||||||||||||||||||||||||||||||||||||||||||||||||||||||||||||||||||||||||||||||||||||||||||||||||||||||||||||||||||||||||||||||||||||||||||||||||
中華民間傳統節氣節令 演義 2015/1/12 中國24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主旨:「二十四節氣」是華夏祖先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用「土圭」測日影法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並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由此得出「二十四節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2016/11/28日在伊索比亞首都舉行,評審新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二十四節氣」也在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並於2016/11/30被正式列入。 宇宙中每一圓盤都是一個又一個的「星系」. 宇宙背景和泡泡 無光污染的內華達州黑岩沙漠(Black Rock Desert)望向人馬座方向的銀河(包括銀心)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銀河系中心圖象 從死亡谷所見的銀河系 銀河系是一個中間厚,邊緣薄的扁平盤狀體,中央厚約1.5萬光年,邊緣厚約3千~6千光年。他的主要部分稱為銀盤,呈漩渦狀 地球的公轉示意圖:由於地球的自轉、公轉及自轉軸傾斜,使太陽的直射點總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於是產生了晝夜長短的變化和四季的交替 地球會有四季變化和四季星空的示意圖
宇宙和本銀河系: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統一體。是一切空間和時間的總合。一般理解的宇宙指人類所存在的一個時空連續系統,包括其間的所有物質、能量和事件。對於這一體系的整體解釋構成了宇宙論。在中國古代就有「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的說法。 本太陽系所屬的銀河系(由於恒星發出的光離我們很遠,數量多,又與星際塵埃氣體混合在一起,因此看起來就像一條煙霧籠罩着的光帶,十分美麗,故稱銀河。銀河系,古稱銀河、天河、星河、天漢、銀漢等。西方人稱之為「奶路」MilkyWay,源於希臘神話中天后赫拉給赫拉克勒斯餵奶,被咬痛了,把孩子推開,奶水灑出來,就成了銀河),包含了數千個星團和星雲,屬於棒渦星系系統,還包含各種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其直徑約為10萬光年,中心厚度約為1.2萬光年,總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6千億至3萬億倍。銀河系是一個中間厚,邊緣薄的扁平盤狀體,中央厚約1.5萬光年,邊緣厚約3千~6千光年。他的主要部分稱為銀盤,呈漩渦狀。銀河系本身有自轉,每旋轉一周約2.4~2.2億年。 太陽系:太陽是這個龐大星系的二千億顆恆星之一,位在其所屬的銀河系較外圍約半徑2.5萬光年的地方,它帶領著太陽系的家族成員,以每秒220~ 地球:而我們居住的地球則屬於太陽系中的九大行星之一。對我們人類來說,地球是一個生命的綠洲,有各式各樣的生命在這裡生長和繁衍,而地球實際上也是一艘太空船,載著我們航行在無邊無際的宇宙裡。 自轉:地球在太陽系內的運動就比較容易體會。地球自轉會造成了白天和黑夜的輪替,也讓太陽和星星發生東昇西落的現象,為人類帶來以「日」計時的觀念。 公轉:而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又提供了另一種計時單位──「年」。地球每365日繞太陽一圈,一圈有360度,地球公轉造成視覺上太陽會在星座之間移動。地球在繞太陽的軌道上運行,視覺上的效應是太陽在背景恆星之間,每天向東移動前進約一度。 地球自轉軸和軌道的夾角是23.5度,公轉在不同的軌道位置,陽光射到地面的角度也有不同,造成四季的變化。地球春夏秋冬四季的發生,是因為地球運行到軌道上的不同位置所引起的,當陽光直射我們所在的位置時,炎熱的夏天就來臨了,而太陽斜射我們時,冬天就來到了。在地球上,我們只能夠看到背對太陽那面的星星,也因此四季的星空都不一樣。 地球還有數種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運動,其中有一種是地球這顆宇宙級的大陀螺受到太陽和月球的牽引,自轉軸會很緩慢的畫圈圈,要二萬六千年才畫完一圈。地球的這種運動,造成每一年的冬至都會提早大約20秒前來,這就是著名的「歲差」現象。如果編年曆的科學家不管「年」的長度會變短的事實,那麼經過一萬三千年後,地球公轉到同一個位置時,地球的季節就和現在完全相反。 年月日的時間概念:一年的定義,地球除了有自轉外,也有著繞行太陽公轉的現象。實際上地球繞行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約為365.2422日(365天5小時48分46秒),因此每年實際上比365天還要多出六小時。我們定義這個規律的周期為一個「回歸年」。正因為這個回歸年的時間長度不是正好為整數,所以我們以「平年」365日和「閏年」366日來描述一年的長短。 而月球繞行地球一圈的時間約為29.5306日(29天12小時44分03秒),幾乎比陽曆規定天數365/12=30.4369少一天。按照夏曆,一年也有12個月,一年也只有354天或355天,日積月累,這個差額越來越大,所以。陽曆的「月」,不能反映月亮與地球的關係。因此,以太陽為依據的記年,和以月亮為依據的記月,實際上不能相互配合。中國古代為了反映季節和月相的變化、解決兩者每年相差11天的問題,規定了「19年7閏」的辦法──也就是每隔二、三設一閏月的辦法。因此,我們使用的夏曆,是一種既能反映出月亮與地球的關係,又能反映出地球與太陽的關係之陰陽曆。 四季變化的原因:因地球的自轉軸和垂直於繞行太陽公轉的黃道面間有著23.5度的夾角,使得地球在繞行太陽公轉期間有春、夏、秋、冬四季明顯的氣候變化。當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時,北半球當日為「夏至」,立於地面的「圭表」(或竿影)影子(正中午時竿影正指向北方))會是一整年中最短的時候(而南半球的當日為「冬至」)。然後太陽蹤跡逐漸南移,當太陽正位於地球赤道的上空時,就是北半球的「秋分」(南半球的「春分」)時刻。然後蹤跡逐漸再往南移,直到直射在南回歸線上時,北半球當日為「冬至」(而南半球的當日為夏至),在北半球圭表的影子會是一整年中最長的時候。接著太陽蹤跡會向北移動,如此周而復始的規律現象,正是先民們很早就熟悉的自然現象,地球上的萬物作息,都會隨著這個周期的變化而有著明顯的周期性的規律。 曆法是如何制定的:現在世界通行的曆法是陽曆,而華人計曆更多採用「農曆」,「農曆」又稱「夏曆」,對應於「陽曆」又稱「陰曆」,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結晶。 僅以太陽在天球上的周期規律地運行狀況來制定的曆法,也就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為曆年的標準,稱之為「太陽曆」,或簡稱為「陽曆」。而有別於僅以月球規律地周期繞行地球的時間所定出的「陰曆」,和「陰陽合曆」。 《尚書‧堯典》說:「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就是說,天文學者自古至今的崇高使命是:觀察日月星辰,以及告知人們曆法和時間。我國曆法的基本內容,正如《堯典》說:「……,以閏月定四時成歲」,也就是說,將一年分為四季,用閏月來調整月份和季節的關係;而且以黃昏時太陽出現南方天空二十八星宿中的位置,來劃分季節。出現在柳宿、心宿、虛宿、昴宿四個不同方位,分別對應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個重要天文點。 現今臺灣使用的曆法:有夏曆(又稱:黃曆、皇曆或漢曆;常訛稱為:農曆、舊曆、陰曆)和陽曆(亦稱西曆、格里曆、公曆);和伊斯蘭曆一樣,是現在應用最廣泛的曆法之一。 一、陽曆:於1912年開始,才在中國正式使用,是一種太陽曆。陽曆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時間計算,這一週一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為方便以365天做為一年,每隔四年設一個閏月,使原本28天的二月增加為29天。 二、夏曆:則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週期作為計算單位(故俗稱「陰曆」),這個週期大致是29天12小時44分4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陰曆一年只有354天,比陽曆少11天,為了使它能夠符合天氣冷熱變化的週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個月,稱為「閏月」,所以我國古時就有「十三月」的名稱,後來又用「19年7閏」的方法來設定閏月。目前在科學指導下,閏月設置就更精確了。 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朝,使用了幾千年,是現今依舊廣泛使用的中國傳統曆法(不宜稱舊曆,因為它是現今依然廣泛使用的曆法)。事實上,是一種陰陽曆(夏曆既不是陰曆、也不是陽曆),而並非太陰曆。夏曆本來就產生於農耕社會,相對於地球繞太陽公轉來說,只有節氣按照公轉週期,其日期游移可達一個月,但是節氣跟太陽的位置對應得很準確,適應農業生產,因此稱「農曆」(夏曆也不僅是農曆──指導農產的僅是其中之二十四節氣)。現在沿用的時憲曆已經與夏曆相去甚遠。不過,現時的夏曆(陰曆)並非等同於夏朝曆,而是由此一路演變發展而來沿用至今。 新年是那一天:我國始自「夏代建寅制」創建以來,天文歲首是以冬至為一歲的起點,係因冬至時太陽方位最偏南,而且此時日影最長易於量測之故。相傳古代很早就使用天干地支來表示年、月、日、時辰等,在《史記‧曆書》中有詳細記述。在「干支紀月法」中,每年各個月的紀月地支是固定的;遠從夏代就使用正月為寅月,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等分別為二至十二月的說詞。也就是說,含冬至的月份定為子月的「夏代建寅制」,是採用冬至起的第三個月為「正月」。(古代曆法有「三正」之說:夏正以正月為歲首,殷正以十二月為歲首,周正以十一月為歲首。) 目前使用的曆法使用夏正。夏曆並非僅僅適用於農事,而是為人們各方面事務所採用。夏曆是一種陰陽曆,其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為基準確定的,其歲是以回歸年為基準確定的。當前,夏曆是依據既定的規則,完全依照天文數據計算得來的,因此夏曆本質上也是一種天文曆。 中國現存最早的曆書是《夏小正》,以後曆法不斷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制定太初曆時已經有了相當完善的曆法規則,之後又經歷過多次修改。目前,中國、韓國與朝鮮使用的農曆的版本並不一致,因此中國農曆日期和韓國農曆日期也不完全一致。日本古時使用中國曆法,從1685年開始自行編製曆法,一直到明治五年(1872年),次年廢除天保曆,改用歐洲的格里曆(即現行公曆)。 在中國大陸和臺灣的漢族以及許多少數民族地區、朝鮮、韓國、越南以及海外華人社區,夏曆廣泛應用於生日標記、各種民俗活動等方面。夏曆節日,比如「新年(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的節慶活動,通常被視為中華文化的象徵。 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已經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觀念了,進入戰國,魏國人石申編製了一張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運行關係的星圖表,這是全世界第一張星圖表,標誌著中國的天文學走入一個新時代。 二十四節氣在秦漢時代訂定時,是反映黃河流域之氣候變化及氣候與農作物的關係,但歷經各朝各代的經營,現今我國幅員廣闊,南北相距約 「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氣。」我國民間自古普遍流傳這句俗語,至今未改,可見節氣受到一般農民重視的程度,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家所獨創,用來指示一年中氣候寒暑變化的週期,以補救我國以前使用陰曆日期,無法配合季節變化的缺點。古代農民由長期的生活經驗中得知,農業與季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因此他們只要看一下當時是處於那個節氣,便可瞭解此段時期的氣候狀態,適時的進行農事,以免氣候產物與季候變化脫節而影響收成,因此節氣對農業社會的人而言,它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農事息息相關,同時亦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準則。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輝煌文化,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於五千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為了充分反映季節氣候的變化,古代天文學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確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用,並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由來。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秦朝《呂氏春秋》的《十二紀》中所記載的節氣已增加為八個,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中已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並一直沿用至今。 地球繞行太陽一周就是一年,隨著春夏秋冬四季氣候的周期性變化,先民將冬至到次年冬至整個回歸年時間平分成十二等分,每個分點稱為「中氣」,再將中氣間長均分為二,其分點叫作「節氣」。這十二中氣和十二節氣的統稱為「二十四節氣」。 我國在農業社會時期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日常起居作息生活,都與二十四節息息相關。由於歷代領域大都在黃河流域中原附近,節氣名稱因此依該地區氣候寒暑變換和耕耘、播種等農時來命名。節氣實質上屬於陽曆的範疇。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以春分點為0點,分為二十四等分點,即立春、雨水、驚蜇、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順序逢單的為「節氣」,簡稱為「節」,逢雙的則為「中氣」,簡稱為「氣」,合稱為「節氣」,現在一般統稱為二十四節氣。每個月都有兩個節氣,不足則以閏月補充。二十四節氣在我國是逐漸確立完善起來的。 從清初時憲曆(西元1645年)起,節氣的推算由前述1年平分24等分所得的平節氣,改為定節氣。所謂定節氣是由春分點開始,將太陽在黃道上視行每15度定1節氣,1周360度共有24個節氣,如此可反映出地球實際運行到的位置,當地球到了某1節氣時,因受陽光照射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氣候。 國外一般只有四個節氣,就是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只有我們國家才有二十四節氣。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名詞解析: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名稱的分類:
二十四節氣名稱演義 二十四節氣中每一個節氣皆是反映季節的更替、氣候變化、物候特點及農作物生長情形等,因此均具有其深刻的個別意義:
二十四節氣中每一個節氣皆是反映季節的更替、氣候變化、物候特點及農作物生長情形等,因此均具有其深刻的個別意義: 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春到人間,降雨開始增多,春雨綿綿。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3.驚蟄: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蟲類冬眠或隱藏起來,潛伏著不動,叫做蟄。春雷響起,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蟲類,將開始出土活動。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驚蟄前後乍暖還寒,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驚蟄常常伴隨著這個年度地一次的雷鳴,稱之春雷一聲鳴。在中國的傳統中,冬天時雷蟄伏冬眠於土中,直到立春雨水食節之後,因農民挖土整地,驚醒了雷,春雷破吐而出響徹天地,也驚動了冬眠的各種蟲兒,這正是驚蟄之名的由來。由於這一聲雷,驚動各種蟲兒破土而出,也鬆動了農耕田地,是自然界的翻土作用,有利於農夫開始進行耕作活動。於是有古諺云:「驚蟄聞雷米似泥,今年必定是豐年」的說法。 驚蟄日暖 蕉香齒間 潤餅祭神年年春: 春雷始鳴,大雨讓萬物做好登場的準備。台灣美名為「香蕉王國」,一年四季皆盛產,受到春雨的洗禮,口感更為甜美,香氣更加濃郁。營養價值甚高的香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維生素,蕉肉入口,能量馬上補給,加滿一整年所需的元氣。 驚蟄前後的民間節慶,最重要的是二月初二的土地公生日,土地公是從古代的「社」神演變而來。臺灣的工商界將土地神(福德正神)奉為財神,除了正月之外,每月初二、十六都會準備牲醴祭拜,俗稱「做牙」。頭牙請客有一種特製的食品名為「潤餅」,又稱「春餅」或「春捲」,以烤熟的薄麵皮包裹切成細絲的肉類和蔬菜,如豆芽、豆干絲、蘿蔔絲、蒜青以及花生粉等。吃春餅含有祈求「年年春」的意義在內。 【驚蟄諺語小教室】這一天打雷,正適合農業耕作活動,稻穀豐收,米價便宜。 ●二月初二打(音ㄉㄢˊ)雷,稻屋較(音ㄎㄚ)重過秤鎚:驚蟄這一天如有打雷,稻米將豐收。 ●驚蟄鳥仔曝翅:驚蟄雷響後氣溫升高,不只土中蟄蟲出動,樹上的鳥兒也飛出巢穴,停在樹枝上晒太陽。 ●未驚蟄打(音ㄉㄢˊ)雷,會四十九日烏:如果驚蟄之前就打了雷,將會連續下四十九天雨。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此時陽光直射於赤道,這一天太陽從正東方昇起,落於正西方,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等長,「分」即平分的意思;春季過了一半。古代曾稱春分與秋分為晝夜分。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春分、秋分:合稱「二分」。 5.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春和景明,大地清新明朗,氣溫回升,空氣清新明潔,春暖花開,草木開始萌發茂盛。 6.穀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生百穀的意思:雨水增多,大大有利於穀類作物生長。此時農夫剛完成春耕,田裡的秧苗正需大量的雨水滋潤,適時且足夠的雨水才能使穀物成長茁壯。但此時氣候,卻時晴時雨,時冷時熱,讓人不易捉摸。 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夏季開始,出現溫暖的氣候,萬物迅速生長,欣欣向榮。 8.小滿: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滿指穀物籽粒飽滿,稻穀和麥類等夏熟農作物結實的籽粒此時行將灌漿,但尚未達到飽滿的程度。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9.芒種: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開始成熟,結實成穗,可以收藏種子,此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適當時節。夏種開始。芒種火燒天。 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此時陽光直射北迴歸線上,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炎熱的夏天真正到來,北半球受光最多,是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中午時太陽的仰角是一年裡最高的,因此日影是一年中最短的,過了夏至日,白天漸漸變短,夜晚慢慢加長。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至」意為極、最。夏至雨連連冬至雪紛紛。 1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暑是炎熱的意思,入暑,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此時天氣開始逐漸炎熱,但是還沒有熱到極點,雖然夏至時北半球受陽光照射時間最長,由於太陽射來的熱力必須先對地面和大氣加溫,才能把熱儲存於大氣中,所以天氣從夏至開始慢慢加熱,經過小暑後,熱度才會逐漸昇高到極點。 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 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後,氣候酷熱到達高峰。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1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秋季開始,氣溫將由熱轉涼,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臨。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14.處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處」是停止、結束的意思,表示夏天的暑氣到此終止,天氣將變涼爽了。但有時晴天的下午,炎熱不亞於暑夏,可視為夏的迴光返照。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15.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天氣已經轉涼,各地氣溫開始下降很快,天氣轉趨涼爽,夜晚時貼近地面的水氣,接觸到地面上因輻射而迅速冷卻的物體,部份凝結為水滴而附於地面的花草樹葉上,形成白色透明晶瑩的水珠,早晨看到草木上有了露水。由此得名。 16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秋季過了一半;同春分一樣,此時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上,形成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等長。 17.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時已屆深秋,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半球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轉冷,氣溫更低,早晚的空氣霧氣結為露水,有森森寒意沁心,而草木行將枯萎。 18.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天氣更冷,當地面的物體溫度降至攝氏零度或以下,接觸的水汽直接結霜附於其上。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19.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開始。作物已收割貯藏,農事完成。 20.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開始降雪。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此時節空氣中的水汽在溫度冷至攝氏零度以下時,會凝成結晶狀的固體由空中降下,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不過降雪量小,次數不多。小雪、大雪:表示降雪的程度。 21.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迴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天氣更寒冷,大雪紛飛,地面積雪。 22.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嚴冬即將來臨,此時陽光直射南回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少,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此時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中午時太陽的仰角是一年裡最低的,日影是一年中最長的。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23.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時天氣相當寒冷,雖進入嚴冬但尚未到達最冷的時候。 24.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天氣酷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農業社會民間的節日: 節慶與曆法有所關連,正、二月和三月的節慶最多,幾乎佔了全年的半數。蓋一年之計在於春,人民祈求豐收,交上好運,因而祭祀的活動特別繁多。秋天,收穫季節,人們要慶賀豐收,酬謝神明的賜予,節慶也不少。冬夏的節日相對少些,因為要冬藏、備耕,還要籌備過年和辦喜事,一年積下的事都要完成,節日與農業耕種和收穫安排有密切的關係。 其次,每月的朔日和望日,多為節慶:古人把每月第一日稱為朔日,第十五日稱為望日,朔日看不見月亮,望日則月亮圓滿。一年二十四個朔望日中,有六個成為全國性的節日:正月初一為春節,十五為元宵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十二月三十為除夕。 另外,日、月數字相同的日子常被確定為節日:正月初一為春節,二月初二為土地誕,三月初三為脩祓禊,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六月初六為天貺節(姑姑節──姑姑回娘家),七月初七為乞巧節,九月初九為重陽節。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