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30 14:09:36瀏覽545|回應0|推薦35 | |
去年帶附中學生參觀科隆現代美術館(Museum Ludwig),剛好碰上[藍騎士和橋派對話]的精彩特展,讓我能借那些名家作品引導他們欣賞德國浪漫和宣洩(Expressionist)繪畫,也體會一下德國藝術家如何在面對人性和社會探索的層面上,超越同一時期歐洲其他地區藝術家許多。 看完展覽學生問我為什麼這麼讚的美術館裡有英、法、日等國語文的簡介,就是沒有中文呢? 中文不是世界最多人使用的語文嗎? 其實何只是科隆的美術館,我全世界跑了那麼些地方,參觀了難以數計的主題旅遊景點、文化(生態)展覽和音樂會,這些活動的日文和中文介紹比例大約是100:1。這是我隨便說的一個數字,不一定對,因為真去做統計,這個比例搞不好會是1000:1! 沒市場嘛! 我回給學生的答案應該符合台灣(教給中國)的資本主義旅遊市場觀吧! 事實上除了所謂的世界三大美術館,和一些熱門景點之外,不儘是歐洲的美術(博物)館裡難得一見用中文的觀光人口,即使是中國和台灣人已經去了蠻多的東南亞、紐、澳,等地,只要是得花門票和導覽費用的史博、文化或是生態區展覽,也多把日文說明當作亞洲唯一的[語文代表],韓文次之。原因就是: 中文沒市場嘛! 我碰過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倫敦皇家交響樂等大型音樂會印出來的節目說明,有德、英、法、日文版;我也碰過墨西哥生態保護區的簡介有日文說明… 中文? 免啦! 沒市場嘛! 或許很有市場的名牌服飾、包包和名酒專賣店裡都有中文說明,這點有待相關達人指點,因為咱們買不起,也追不上 - 那個必然也充斥著日文說明書 - 的龐大旅遊消費市場。 或許到22世紀,中國(台灣)人旅行的時候,吃喝、購物和文化、藝術市場的消費比例能扯平,中文的景點說明和導覽手冊,或許也就有值得一印的市場啦!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