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呀!
老師久違了,老師還是對學生們這般用心良苦,無私奉獻,學生真是感到臨表涕泣,不知所云呢!
學生對於老師曾經的諄諄教誨絕不敢一日或忘......嗯.....(心虛)好吧!......可能忘了十之一二,但是就寫詩而言學生不盼望能進步到什麼程度,只希望對詩詞的興趣一日無法消減,便仍有創作的一天。
詩序言「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誠然,寫詩除了技術之外,仍是需要具備寫詩的衝動,懷抱著興味來寫詩,除了能真正找到自己所思所感,對詩而言亦不凝滯僵化,使「文不滅質,博不溺心」,才能如文心雕龍情采所言「言以文遠,誠哉斯驗,心術既形,英華乃瞻。」及孔子「文質彬彬」的君子論。
所以學生以為,與其培養後學寫詩的技術,不如先引起他們對詩詞的興趣及想將想法化為文字的衝動;而且就學生的經驗,要寫好詩雖然很難,但要寫成有格律的詩甚易。不用如杜甫「讀破萬卷書」來「下筆有如神」,也不需要學李白「五歲詠六甲,十歲觀百家。」不過學生十分贊成東坡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理論,多方閱讀一定是必要的,再配合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得所提倡的「藝術模仿論」,誠然,從模仿開始總比什麼都不知道要怎麼下手來的好。
江西詩派不是也有奪胎換骨之法嗎?我個人認為雖然這個有剽竊他人作品的嫌疑,但不失為一個練習寫詩的門徑,我還曾跟其他寫詩的詩友推薦這種初入門的練習方式呢!而格律只要一個西瓜一個坑的填好,也沒什麼好難的,之後再把前人的意境,或用字方式摹仿練習,看看江西詩派抄成這樣還自鳴得意,就知道這是很簡單的。當然最為理想的就是非常大量的背詩詞和古文,畢竟「讀破萬卷書,下筆有如神」的可能性也挺大的嘛!只是這就有點強人所難了。
簡言之,詩必因心而發,如中庸所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能真正由情感的衝動來寫詩才能看到整片森林;但純就技巧面而言,「博觀」之後的多方摹仿練習,久之便能內化為自體的知識,至於要多久,就是因人而異了。
唉呀呀!不知不覺便說了這許多,學生雖不才而多與雞鳥同列,老師對教學的經驗與想法比之於學生正如鯤鵬比之燕雀,當然是不能比擬的,只是「在心為志」嘛!自然而然就把一些寫詩的經驗與想法淺薄的整理出來,以供老師參考參考,若無參考價值,就當作學生寫詩的心得報告看看吧!
最後祝老師身體健康,桃李滿天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