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部電影觀後感
2019/07/14 18:05:54瀏覽79|回應0|推薦2

  《石榴的顏色》&《巴蘭吉加:咆嘯的荒野》觀後感

 

    此兩部是今年台北電影節的數位修復的電影。前者是在新光影城放映―――由於我前一天去華山光點觀賞《巴蘭吉加:咆嘯的荒野》;當天晚上又去參加我們麗山禮拜堂的禱告會;回家後不知什麼原因而徹夜失眠!因此在觀賞《石榴的顏色》時脖子僵直痠痛,我坐在第三排,就仰天長"看"了七十多分鐘!

   《石榴的顏色》取材自十八世紀亞美尼亞吟遊詩人"薩亞諾瓦"的生平。這位詩人我從未聽聞過,原以為電影會大量呈現他的詩句;然而導演帕拉贊諾夫卻以薩亞諾瓦的成長背景直至死亡的當代環境作為主軸。《巴蘭吉加:咆嘯的荒野》是體現1901年美國人佔領菲律賓時當地居民流亡的場景。雖然兩部電影相隔一個世紀,但所闡釋的人性似乎大同小異。

   在《石榴的顏色》我看到許多日常生活的瑣碎―――比方曬書,將一本一本書籍置放在由黑瓦高高堆疊的屋頂上,這些厚重的書在風中自由地翻頁,我甚至嗅到線裝書的古老氣味呢!另外是高溫漂洗麻布,有紅色及藍黑色,從大木桶取出來時還冒著滾燙燙的白煙呢!與《巴蘭吉加:咆嘯的荒野》相似點是皆有宰殺三牲的血腥場景:《石榴的顏色》是為了獻祭而宰殺數隻羊;《巴蘭吉加:咆嘯的荒野》則是當男孩的爺爺在荒野中生病過世之後,他在繼續逃亡的路上遇見了一位美國流亡士兵拿著槍逼他―――要求他將打從巴蘭吉加一路負載爺爺和他的老牛梅秋拉給宰殺了!這名美國流亡士兵竟然逼男孩爬入五臟胃腸已經被掏空的梅秋拉的腹中……此景象真的令我欲哭無淚……

   不過《石榴的顏色》更趨近詩歌,整部電影對白極少,一個場景接著一個畫面,宛如詩樂舞綜合的表演。觀眾可透過這些場景(以腳來踩碎葡萄釀葡萄汁﹑用乾淨的水潑腳﹑神父為一出生的嬰兒施洗﹑人們緩緩穿行寺院和階梯﹑成長中的少年不斷將眼前的薄紗由右推向左方及演員重複戴著面具表演等等)來瞭解當時亞美尼亞的習俗與儀式。間或穿插一兩句薩亞諾瓦的詩句:我們在彼此中尋找自己;我們都在保護用蠟所建立的愛的城堡,要如何才能避免被熾熱烈火灼傷呢???????由於我前一晚徹夜未眠,能夠記得這兩具屍骸(正確的文字是"這兩句詩還"―――我之所以留下錯誤的文字"這兩具屍骸"是要知會讀者:我上禮拜貼了"無屁的人生"後,這禮拜就真的幾乎沒有放屁囉!更糟糕的是,連膀胱神經亦不會抽動啦!無屎又無尿要怎麼活下去哩???????剛剛我在巨匠電腦打文字到"這兩具屍骸"時,左右邊的胃及小腸就發出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咕的聲音!哈哈哈!此現象再次證明:聲音{病毒聲波}可以控制空氣的振動及空氣疏密的變化―――調查單位"先讓"這群死惡魔在我輸入文字的keyboard上面捷足先登,之後才能"奪回"這些咕咕咕)真是哈利路亞,感謝耶穌基督。電影末尾是薩亞諾瓦躺在家裡中庭安息的模樣:好多好多白色紅喙的雞飛至他的全身,墜落在他的周遭盡是羽毛,還有一些雞屎及血絲―――這個畫面應是象徵詩人之死只能留下吉光片羽啊?!

   《巴蘭吉加:咆嘯的荒野》最令我動容的是:小男孩在逃難的路程上撿到一個比他更小的baby,各位讀者不妨想像一下:前方盡是崎嶇荒山小路,三不五時還出現野火叢叢﹑爛泥處處一具一具屍骨還有倒掛在枯樹枝上被挖空的死雞。

   小男孩的爺爺臨死之前撂下一句:你必須好好照顧他,因是你pick  the  boy  up.想當初只是爺爺叫他至火窟中看看能否撿拾一些可供生存的物品,結果小男孩真的一路上餵食幫忙洗澡等。小男孩問這baby:

你要叫做Devil   baby  還是球球?

baby極有智慧地答:

球球

我看了不禁感慨萬千―――連一個一歲多的baby都拒絕當Devil,陳超明和他表弟為啥不能拒絕當demon哩????????????????

   雖然baby後來被邪魔附身致死,小男孩亦葬身汪洋之中。但他倆活出的良善足以證明:人的一生並不在乎結果而是過程;他倆的人生幾乎尚未開始便結束了,然而內容豐厚且有餘韻―――至少我趙路得如此認為

趙路得完稿於2019,7,28,16,39,PM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de001&aid=12809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