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穩定物價十大措施
2007/11/16 00:21:16瀏覽552|回應0|推薦0

只談一件事,水電不漲價受益的真的是民眾嗎?

大家翻翻自己的水電帳單,看看一度水(1000L),多少錢!?去便利商店看看一瓶礦泉水賣多少,一般民眾家裡一個月用水要用多少!?要用多少電!?沒多少吧!!用的多的是誰!?其實是企業吧!!

為什麼要用我繳的稅來補貼企業!?我寧願我繳的稅拿來補貼繳不起水電費的弱勢族群,更何況政府本來就因為要獎勵企業之類的名目,讓工業用電低於住宅用電了,何以20年來樣樣漲,電不能漲價!?不過是騙百姓罷了。

以下一段文字摘自台灣電力公司網頁:http://www.taipower.com.tw/ 常見問答 / 電費計收

自民國72年至94年,國內消費者物價上漲幅度已超過48.5%,同期間本公司電價價位不僅未曾調漲反而調降11次,每度平均售價自民國723月之2.7798元降為94年之2.0533元,降幅約達26.1% (若經消費者物價指數平減後,累計降幅則達50.3%),對減輕用戶電費負擔極有助益。

住宅用電平均電價2.4925,工業用電平均電價1.7235

自來水的價錢詳http://www.water.gov.tw/04service/ser_c_main.asp

平均1度水9元,鄉親呀,9元,連7-11的飲料都買不起呀!省水馬桶一次沖水6公升,把馬桶的水卯起來沖166次,才9元呀!一般家庭省著點沖9元可以沖一個月的馬桶耶!!那我們為什麼要省水!?請自來水公司告訴我們好了!為什麼水資源嚴重不足的台灣地區,水費這麼便宜!?

大家知道連接到你家的水管,自來水公司要多久才有錢換一次嗎?我依稀記得管線汰換的比例為2%,也就是說,如果你們蓋了新社區,新拉了一條自來水管,要50年後才能汰舊換新,因為他們說他們沒錢可以汰換管線。

您知道台灣地區「無費用水」,也就是消防、滲漏等等不用錢的水,佔全部自來水的比例為多少嗎??自來水的網頁上沒有資料,但我記得比例是很高的,除了消防等必須的用水外,滲漏是最大的一個原因,既然會滲漏,表示管子有破洞,表示到大家家裡的自來水是跟土壤接觸過的,表示外面的雜質污染會影響我們住家的用水,表示地下水的污染會影響我們的自來水,表示我們家附近的加油站,萬一有滲漏,我們洗澡的水,就有可能含這些滲漏的東西,有沒有人管!?沒有!!有沒有人知道!?我想自來水公司的不會不知道吧!!我想水利屬的長官不會不知道吧!我想經濟部的長官不會不清楚吧!!

可以請有guts的大院長及大局長跟大家說一下水電為什麼不漲價?

汽油也是一樣,漲價對誰的衝擊比較大!?不漲價不是穩定物價,不漲價是拿我繳的稅金去補貼這些大企業,典型的劫貧濟富。有本事就漲價,真的有困難的低收入戶,加強社福的工作,去補貼他們,我再說一遍,我不要拿我的稅金去補貼財團。

你們這些穩定物價的方法,根本就跟你們所提「防制人為操控物價專案小組」完全背道而馳,你們就是最大的黑手,合理的懷疑就是跟財團掛勾的黑手。

舊事重提?政院「穩定物價十大措施」 下修油價凍結上限(東森新聞)2007-11-13 16:40/記者陳思穎/台北報導   

行政院「穩定物價工作小組」今(13)日召開會議,會後宣布「穩定物價十大措施」,包括將浮動油價凍結上限由15%下修為12%、成立跨部會「穩定物價工作小組」等。但外界質疑,此十大措施多為過去措施,謝志偉則指出,鼓勵休(廢)耕農地種植玉米,以及協助業者多採用貨櫃船運運輸等都屬「新措施」。

面對國內物價飆漲,行政院疲於因應,繼12日召開記者會對外信心喊話後,13日下午再度召開記者會,對外宣布「行政院穩定物價十大措施」,包括行政院發言人、新聞局長謝志偉、經濟建設委員會主委何美玥、法務部次長李進勇皆與會。

究竟何謂「行政院穩定物價十大措施」,謝志偉指出,包括成立跨部會「穩定物價工作小組」監測重要民生物價;不調漲水電費;將硬粒小麥、玉米粉等7項產品關稅減半,責成台糖公司釋出庫存黃豆、玉米,充裕供應;獎勵業者擴充農產品調節設施,以適時提供外界所需。

不調漲燃料油、天然氣、桶裝液化石油氣等民生用油價格,補助未調漲費率的運輸業主汽柴油費用;將浮動油價凍結上限由15%下修為12%。如油價累計漲幅超過凍結上限,除凍結油價外,並全面檢討浮動油價機制;啟動「防制人為操縱物價專案小組」調查不法囤積、聯合哄抬等違法行為。

至於「行政院穩定物價十大措施」中有何為新因應措施,謝志偉表示,一期補助休(廢)耕農地每公頃4.5萬元,鼓勵種植飼料用玉米,減輕養豬、養鴨業者的成本壓力;協助業者增加貨櫃船運進口大宗物資,降低運輸成本,這些都是新的因應措施。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24026&aid=1377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