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溫德斯紀錄片[薩爾加多的凝視] 影評(轉)
2015/05/14 09:25:08瀏覽788|回應1|推薦7

文 / 李威儀

《薩爾加多的凝視》是由文.溫德斯(Wim Wenders)導演、講述攝影家塞巴斯蒂奧.薩爾加多(Sebastião Salgado)生平與作品回顧的紀錄片。薩 爾加多是當代最著名的攝影家之一,他出生於巴西,後因當地政變逃往巴黎,曾經是在倫敦國際咖啡組織工作的經濟學博士,後來對攝影產生興趣,毅然決然揹起相 機投入攝影;他成為馬格蘭通訊社的一員,後又獨立出來與太太成立影像工作室,其作品主題幾乎都耗費數年精心拍攝製作,涵蓋世界各地苦難的社會場景,並有著 獨特的視覺表現能力。

雖然薩爾加多已是享譽國際的大攝影家,並被許多人視為攝影偶像,但每每論及薩爾加多的攝影成就,很少人能迴避一直以來伴隨著他 的諸多批評。這些議論包括他每件作品的規模都試圖成為一種格局恢宏的史詩巨作,將其過度追求構圖和光影的攝影美學,置放於所有關於苦難的真相之前,並再將 這種審美予以神聖化與消費化;而他引以為傲的美學眼光,卻造成了議題背後的重要因素相形淡化。甚至他近期推出拍攝地球自然生態景觀的作品《創世紀》 (Genesis),也被認為已一舉提升到俯視蒼生的《聖經》高度,並出版了高貴巨大的攝影集,使人必須放在架上才能欣賞,而有令自己神化的傾向。

面對這些質疑,薩爾加多曾經給予簡單的回應:一、富裕的北半球的人一談到苦難影像就充滿罪惡感,我們見多了苦難的南半球人可不 會這樣;二、批評我的人根本不知道我經歷過什麼。但這樣的應答基本上看不到對話與反思的可能,而這也使得薩爾加多獲得了擇善固執抑或師心自用這樣褒貶不一 的評價。

許多人會將對於薩爾加多攝影的批評再重新對應到這部紀錄片上,但也許應該先請薩爾加多先生在旁邊休息,因為我們需要先來談談這部紀錄片,而這也應該是要優先向此片導演溫德斯先生提出的問題。

做為這部紀錄片的導演與一位當代電影大師,溫德斯顯然浪費了一個討論與思考薩氏影像的重要機會。他選擇將薩爾加多呈現為一個充 滿魅力與慈詳的智者,獨自對觀眾娓娓訴說他的攝影旅程,不時讓薩爾加多的臉從他拍攝的苦難照片中緩緩疊影,爛漫地顯現出來;並讓薩爾加多幾次立於高處,以 上帝的眼睛之姿俯看世界;他更援引了《聖經》對於「鹽」——冰清玉潔的崇高人格之喻意,做為這部片的英文片名:「The Salt of the Earth (大地之鹽)」。

在這個基礎上,本片遂避開了所有對於薩爾加多的質問,並一再強化了薩爾加多在做為一個攝影家之外,長期以來自我建立或被塑造的光暈:人道主義者、苦 難見證者和影像布道家的形象。溫德斯在影片旁白裡不時提點觀眾:薩爾加多「不只是個攝影師 (not just a photographer)」、「他非常關心人 (He really cares about people.)」。然而,在這部紀錄片裡卻只有薩爾加多像「人」,其他臉孔都是令人印象模糊的旁襯,或是處於「被觀看」地位的芸芸眾生。即便是薩爾加多 最親的家人,他的太太——同時身兼薩爾加多的經紀人以及一起籌畫每個攝影計畫的重要工作伙伴——蕾莉亞(Lélia Wanick Salgado),還有忍受父親長期出外工作而在成長歲月中缺席的兒子——同時也擔任本片的副導演——朱利安諾(Juliano Ribeiro Salgado),在片中出現的時間與發言的位置都極為快閃而邊緣,幾乎到了就算剪掉他們出現的片段也並無差別的地步。

這某種程度上卻又印證了在薩爾加多的熠熠光芒下,的確有可能逐漸遮蔽了在他大師風華與動人影像之外的其他重要事物與問題。縱然觀者仍有透過他的照片認識世界的一點可能,但攝影的人都知道,太強的光線反而無法照明,最終留在畫面上的將僅剩亮白一片,而那只是光線自己。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在《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一書中批評薩爾加多的移民群像,「把拍於三十九個國家之內的各種不同因由和類型的苦況,全都歸納於這個單一的標題之下。藉題材全球化而把淒 惶放大,或許能激使人們多一點『關懷』。但也可能令觀者感到人間的苦難太過碩大無朋,太過無法挽回,太過宏偉壯麗,任何地區性的政治干預都無補於事。以如 此龐然的篇幅去處理這題材,徒然令人的同情心掙扎踉蹌,變得抽象不實。」

正如這部紀錄片裡,薩爾加多引領我們去看他在海灣戰爭(Gulf War)之後,拍攝被伊拉克放火點燃的科威特油井與辛勞滅火的美國人,欣賞那些如電影畫面般戲劇性的熊熊火焰,卻讓這場煙火背後的美國-中東政治利益肇 因,消散在他絢麗的照片中一般。如今,薩爾加多在影片後半,將人間種種苦難的複雜議題以「人類是可怕的動物」作最簡化的宿命總結,將社會問題的真實原因與 責任,推向由每個人來平均分擔,讓我們在認識問題的過程中又同時抒壓,誤以為原來社會問題與戰爭從不是誰的問題,而是人的劣根性所致,每個人都要負責,但 又無從負責,以致沒有負責的必要。

雖然攝影家不需要背負拯救世界、解決社會紛爭的十字架,但在透過鏡頭反映社會之時,或許不應模糊對於問題的深層思考。然而,最為可惜地,在溫德斯的 影片裡我們無法看到對於這些觀點的任何詰問。不妙的是,走出戲院,我們印象最深的可能仍是薩爾加多高超的攝影作品,但對於他「非常關心」的人究竟發生了什 麼問題,事實的核心究竟是什麼樣貌,依舊顯得模棱兩可。因為最終,溫德斯只讓這部影片拍下他個人的孺慕之情,以及徒留薩爾加多在鏡頭前自說自話。

在110分鐘的影片裡,溫德斯讓我們跟上一個攝影英雄壯遊的長征之旅,感受視覺上的強烈美學,擁抱一份對於百姓蒼生的抽象大愛,陷入充滿感動元素的影音效果並全數買單、鼓掌叫好,進而忘記了在攝影的精神質素裡,需要包含對於攝影本身抱持永恆的反省與挑戰。

有些觀眾或許會說溫德斯與薩爾加多要傳遞的訊息,是要透過攝影揭示人與社會環境共處議題的人文情懷,或者應該多去欣賞薩爾加多 身體力行、走遍全球各地見證苦難的毅力與光輝,其他批評根本無關宏旨或暇不掩瑜。這樣的觀眾或許將能繼續在薩爾加多出版的46.8公分X70公分、置放於 書店玻璃展示罩裡的精美攝影巨冊,以及從那些壯麗、溫潤又富色階層次的黑白照片中獲得救贖與美感需要,甚至在薩爾加多身上找到某種勵志典型。但如同《紐約 時報》資深影評人史考特(A.O. Scott)對於這部紀錄片的評論所言:「正因為薩爾加多的照片為我們揭開了一些殘酷且不忍卒睹的事實,面對這些影像,我們更加需要一個更為深入、更費力 氣的批判視野。」

溫德斯精心為我們提供了一部介紹一位有著豐富生命經驗和絕佳才能的攝影大師宣導影片,但對於攝影與社會問題的思索意識,不應在那些嘆為觀止的照片中停下。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tj0111&aid=23120788

 回應文章

愛的記事簿 (宛如走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6/05 10:53
這一年來,因為參加 movie club 的關係,也開始學習欣賞記錄片,也才知道記錄片的拍法形形色色,不光是字面上「記錄」的意思而已。
您轉載的這文很有可讀性,希望有機會看到文•溫德斯的這部大作。謝謝分享。
筆記阿本(ltj0111) 於 2015-06-11 00:42 回覆:

文•溫德斯的尋找小津與樂士浮生錄等紀錄片膾炙人口  , 堪稱經典 . 因為是紀錄片 , 所以完全脫離劇本架構 , 更貼近日常生活與小人物點滴 , 更輕易能擄獲視聽眾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