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19 11:07:00瀏覽2375|回應0|推薦1 | |
【諮詢/梁博欽(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撰稿/張雅雯】
栓塞治療 將導管放入肝動脈內針對腫瘤治療 肝癌長年位居國內十大惡性腫瘤的前兩名,近年由於篩檢較為普及、治療技術進步,得以較早發現病灶、及早進行治療。50歲的B型肝炎帶原者許先生就是一例,5年前透過例行追蹤檢查時找出一顆2公分的腫瘤,當時醫師建議他採取外科切除手術,這也是目前治療肝癌的首選。 不過今年檢查時,許先生又在肝臟其他地方出現腫瘤、還不只一顆,考量許先生這次的狀況不適合外科手術,因此醫師建議他接受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簡稱TACE)。 栓塞治療屬非根除性療法 肝癌治療可約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根除性治療,包括開刀、移植和電燒,治療肝癌患者時會優先選擇這類療法,將腫瘤完全去除。另一種是非根除性治療, 雖不易把癌細胞完全根除,但也常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栓塞即屬此類。 若病人肝癌太大(1顆腫瘤超過5公分)、或數目太多(超過3顆,或有2至3顆、但最大那顆超過3公分),評估患者不適合根除性治療,就會採取非根除性治療,包括栓塞治療、標靶藥蕾莎瓦等,其中栓塞治療是最常見的一種。 栓塞治療堵住肝動脈 餓死腫瘤 肝臟主要有兩道血流供應養分,一條是肝動脈、一條是門靜脈,肝癌的營養來源主要來自肝動脈,因此栓塞治療的原理,就是把導管放到肝動脈打藥,切斷腫瘤的糧食供應、讓腫瘤餓死;至於正常的肝臟,因為還有門靜脈可供應血流,而不會受到影響。 做法是在腹股溝開一個0.5公分的小傷口後進行動脈穿刺,將導線以及導管置入股動脈,然後經由腹主動脈到達供應肝癌的動脈分支,再經由導管將水溶性化療藥 物(主要是小紅莓Doxorubicin)與油性物質(Lipiodol)混合的乳狀液,注射到供應肝癌的動脈分支內,然後再打入栓塞凝膠粒子 (Gelfoam)阻塞,一次治療時間大約1個小時。 油性物質 協助化療藥物發揮作用 若只是單純使用化療藥物,無法有效治療肝癌,所以栓塞治療透過油性物質和化療藥物結合,可以讓化療藥在腫瘤內作用比較久一點,才能讓化療藥發揮作用。臨床上每個醫師選用哪種油性物質或化療藥,做法都不太一樣,不論使用一種化療藥或用多種化療藥,配方設計取決於個別醫師。 栓塞治療為什麼可以愈來愈準確?主要原因是醫材有大幅進步。由於肝臟血管愈到末端會變得愈來愈細,要治療在深處的腫瘤,需要夠細的導管,一般血管導管直徑 6Fr,約等於2mm,現在已經進步到4至5Fr(約1.3至1.65mm);此外,若找出腫瘤有一條很深很細的血流供應,還有微導管(3Fr,約等於 1mm)可穿在原來導管裡面,讓導管走到更深更細的血管,加以阻斷。 血流有分流 會增加栓塞的風險 栓塞治療本意是要堵住肝癌的「糧食」供應,然而若栓塞物不小心隨著血流跑到其他器官,就可能塞到不該堵住的血流,對身體造成危害。 這種栓塞風險主要來自於肝癌特性,特別是腫瘤比較大的時候,因為會吃到肝動脈附近的靜脈,使得動脈血流一進來就跑到靜脈,這稱為shunt、意思是分流,又分為兩種情形: 若肝動脈和門靜脈分流稱為AP shunt,當腫瘤有AP shunt特性,栓塞時不僅塞住肝動脈,連供應正常肝臟的門靜脈血流也被切斷,就會產生肝衰竭的風險。 若肝動脈和肝靜脈分流稱為AV shunt,當腫瘤有AV shunt特性,栓塞物質塞住的不是門靜脈,所以不會造成肝衰竭,但會從肝靜脈跑到全身循環,首先經右心臟跑到肺部,可能導致肺栓塞;若跑到腦部可能變成腦中風、跑到腎臟就變成腎壞死。 這種分流有些是可以預防的,治療前透過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可知道腫瘤是否有這個特性;但有的時候難以確定是否有分流,需要做血管攝影才能確認。 如果肝癌腫瘤有分流,不代表完全不能做栓塞治療,但是做栓塞治療之前,必須盡量先避開分流,然而堵住分流有技術的困難度,並非百分百可以避開分流,因此若腫瘤存在這兩種分流,栓塞物質仍有跑出去的風險。 3類患者不適合做栓塞治療 肝癌患者接受栓塞治療前,要評估腫瘤特性和肝功能。腫瘤特性主要是看有沒有上述2種分流、腫瘤大小與數目;肝功能則以Child-Pugh評分為準,分為A、B、C三級,A級是肝功能夠好可做、B級要考慮肝指數GOP與GPT來衡量是否可做、C級則不適合做。 肝癌的大小與數目,反而不是做栓塞與否的限制,臨床上不適合做栓塞治療的肝癌患者有三類:一是肝功能最差、Child-Pugh評分屬於C級者;二是有主 門靜脈栓塞患者,這表示腫瘤已經吃到門靜脈的主幹上,而不是只吃到門靜脈分枝,一做栓塞就沒有血流可供應正常肝臟,會導致肝衰竭。三是若患者有肝硬化且使 得門靜脈的血液逆流,一反常態改從肝臟往外流,如同門靜脈被塞住般,也不適合再做栓塞治療。 栓塞次數視病情而異 有些肝癌患者栓塞治療做一次即可、有些人卻需要分多次做,中間的差別取決於肝癌大小、數目和患者的肝功能。若患者的腫瘤不大、數目不多、肝功能評估也好,就可以一次完成;反之就需要保守一點,當腫瘤太大、或腫瘤數目多且長在不同肝葉上,分多次做栓塞比較安全。 若接受栓塞的腫瘤再度復發、或是從肝臟其他地方長出腫瘤,只要評估不屬於絕對不做的禁忌症,就可做栓塞治療,沒有次數的上限。臨床上有患者前後做了20次;每次栓塞治療要間隔多久,主要是看肝功能恢復狀況來決定,快的話約2-3天、慢的話可能需1個月或更久。 雖然沒有既定的栓塞次數上限,不過重複進行栓塞的患者,肝動脈血管內膜因為屢遭破壞,血管會變得狹窄,可能使得「路不通」,導致後來沒有適當的肝動脈可做栓塞,不過這不一定會發生,取決於當初栓塞阻塞程度以及每個人的體質。 栓塞治療可能的併發症 接受栓塞治療後,患者可能會覺得上腹部悶痛、噁心嘔吐、發燒、肝指數上升,統稱為栓塞後症候群(Post Embolization Syndrome,簡稱PES),這類不適通常相當輕微,給予支持性療法即可緩解。 由於肝動脈分布非常複雜,可能會有分枝與附近的腸、胃或胰臟相通,栓塞時導管若避不開這些分枝,栓塞物質跑到這些地方,就會造成胃腸發炎、消化性潰瘍、胰臟炎、膽囊炎等併發症。 這種併發症的高危險群是重複栓塞的患者,因為栓塞久了,使得肝動脈血管變狹窄,血流會改走側枝循環,就如同高速公路不通時會改走替代道路,但導管可能勾不進去這種又小又彎的側枝循環,若從較遠端進行栓塞,就可能同時堵住其他非目標的血管。 更嚴重的併發症就是肝衰竭。雖然治療前的評估,會把栓塞後可能造成肝衰竭的患者排除,但有些患者的門靜脈明明是通的、評估肝功能也在B級,卻因為無法解釋的原因或個人體質,還是可能產生這類比較嚴重的併發症。 栓塞治療後一個月 追蹤看效果 接受栓塞治療後一個月,可進行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追蹤檢查,目前仍以電腦斷層為主,在未打顯影劑的情況下,先看油性物質Lipiodol在腫瘤是否有良好的滯留,若電腦斷層影像很圓、很密、很白,視為有良好反應。 之後打了顯影劑,則是要看會不會顯影,因為肝癌主要是肝動脈供應血流,如果還有活的癌細胞存在的地方就會變白;因此若沒有變白,就代表這次的追蹤狀況良好。 有一種狀況是Lipiodol影像顯示有一個缺角,有可能癌細胞當初血流供應不只有一個來源,栓塞時無法完全堵住所有供應癌細胞的血管、或是導管勾不進去,要確認是否有殘存的癌細胞,就看打顯影劑之後,看影像中的缺角是否有顯影。 另有一種弔詭狀態是因為Lipiodol是白的,但癌細胞有的顯影也是白的,有可能會看不出來,所以有人主張栓塞後還是要用磁振造影檢查,因為磁振造影的 影像,不像電腦斷層那麼白,比較不會受到Lipiodol的干擾,但價格比較昂貴,目前健保規定是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只能擇一來做。 栓塞治療不能視為根治 雖然有些肝癌患者接受栓塞治療後穩定控制,但無法確定是根治,臨床上不乏栓塞後影像看起來效果很好的患者,可能1、2年很好,但第3年同一個位置又復發肝癌,這就是姑息性治療與根除性治療不同處,栓塞治療現在的狀態好、不代表永遠都好。 重複做栓塞的肝癌患者,由於肝功能及肝血管的健康會漸漸變差,以致於栓塞治療的效果愈來愈受限,提醒務必要定期回診接受醫師評估、不要自行服用不必要的藥物,以免肝功能加速惡化。 ※延伸閱讀: 【完整內容請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2013年7月號63期】 全文引用: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8&f_SUB_ID=5639&f_ART_ID=469863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