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安寧療護發展史
2010/02/27 00:57:14瀏覽312|回應0|推薦1
安寧療護發展史
作者:陳榮基
出處:學醫與學佛

【緣起】
         在古印度的梵文佛經中,以vihara(中文譯作「毗訶羅」)稱呼「休養的場所」或「僧院」,中古世紀(約西元400多年)的天主教以hospice稱呼修道院用以接待長途朝聖者的「休息站」、「中途站」或「驛站」,並以之延伸為「照顧受傷與垂死的過路人的院舍」。直到1967年英國倫敦的護士出身的醫生,西西里.桑德斯女士(Dame Cicely Saunders),創辦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醫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才將此名稱引用於現代的醫療機構,作為照顧癌症臨終病人設施的稱呼。台北馬偕醫院於1990年設立台灣第一個hospice時,將之稱為「安寧病房」。此種人性化醫療機構的設施,已在英、美、加、澳、挪威、瑞士、荷蘭、日本、以色列、南非、新加坡、香港及中國等地,逐漸普及。

         在國內,基督教的馬偕醫院於1990年成立第一個安寧病房,同年並成立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積極推廣此事業。而1982年即成立的財團法人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也於1993年在天主教耕莘醫院成立聖若瑟病房,從事臨終照顧的醫療。佛教界則於1994年成立財團法人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積極投入此一行列。
 
【名稱的演變】
 
         從佛教的vihara到天主教的hospice,到1967年正式被引入醫療體系的St. Christopher's Hospice,結合了醫療與宗教的照顧,因此大部份由天主教或基督教醫院創辦的機構皆以hospice(日文直接音譯)命名。國內第一家機構譯為「安寧病房」,而將hospice care稱作安寧照顧或善終照顧。
        
          而由非宗教團體的醫界人士成立的機構,則傾向於以palliative care(緩和照顧或緩解照顧),及palliative care unit(PCU)(緩和照顧病棟或病房)稱之。醫學界尤其是精神腫瘤醫學界更以「緩和醫學」(palliative medicine)稱呼之。另外又有臨終照顧、臨終關懷或善終照顧的名稱,也指的是相同的事情。

         不論從歷史的淵源及完美的實際運作的需要上,安寧照顧都脫離不了宗教,因此以「安寧醫院、安寧病房、安寧照顧」等稱呼這種人性化臨終醫療工作是較理想的。

※以上資料取材自陳榮基著《學醫與學佛-人性化的醫療》一書之「安寧緩和醫療篇」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899400&aid=380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