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胖哥肥妹 新流感致死機率高?》健康享瘦?先學正確減肥觀》肥胖不是病,卻會要人命!》減肥:觀念正確、用對方法!
2009/09/04 15:15:20瀏覽988|回應0|推薦7
●WoW●肥胖不是病,卻會要人命!》減肥:觀念正確、用對方法!●烏鴉飛過…啊!…啊!………

●花花世界,無奇不有!●

●防洪治水固然重要,治標之外更要治本;     ●不可過度開發土地,水土保持更要加強。
  原本以為,肥胖與各種慢性病、代謝症候群有密切關係。沒想到,也是「新流感」的高風險因子!看來,真的應驗了
肥胖不是病卻會要人命

  肥胖非關美醜的絕對標準,可是與身體健康絕對難脫關係。並不表示瘦子的身體就一定很好,過度清瘦成了「紙片人」,長此以往,恐怕也會危害健康。

  無論有否「肥胖基因」,也不管家族中有否體型超標、過重的成員,只要發覺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 BMI不符標準,大於24或小於18.5,就要多加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了。

●不分藍綠,只問是非!給我真相,其餘免談!●


  談到「減肥」,有人是『肥了就減、減了又肥、愈減愈肥』,怎麼會這樣?無非是觀念錯誤、方法不對。要誠實面對自己,不要怕承認自己是「胖子」。心存逃避,駝鳥心態,神仙也救不了!

  首先得杜絕數字迷思。體重數字與身體質量指數只是便於計算的數值,僅供參考,沒啥好斤斤計較,真正該算及錙銖的是「BFR體脂肪率 Body Fat Ratio」。可由Google查詢《BFR 體脂肪率》,或者瀏覽「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參考其說明。

  不過,個人認為,與其計算體脂肪率,不如直接量腰圍即可。腰圍合乎標準體脂肪率也不至於太離譜。更顯而易見的是「雙下巴」,每天照鏡子都可以看見。若是腰圍、雙下巴這兩個身體特徵都合乎指標,相信距離肥胖應該有段距離。

  所以真想減肥,不必在體重數字上做文章;只要增加運動量、強調腰部線條的塑造即可。腹部是囤積脂肪最明顯之處;腰圍減少,身體也就瘦了。

  奉勸想減肥者,應該用「運動、飲食」的方法,循序漸進、不要心急。其他非正常的方法或許治標不治本
,甚至引起副作用、危害健康,不可不慎!

●不分藍綠,只問是非!給我真相,其餘免談!●


  再者,持之以恆很重要減肥是一輩子的事!如果稍有成果,減了幾公斤就暗自竊喜,隨即放縱心情,大吃大喝,這樣當然會愈減愈肥。

  有易胖體質者,這是先天的宿命,就安份點、認命吧!平日注意飲食攝取的熱量,保持運動的習慣,這才是長久之計、養生之道。

  一般坊間的審美觀點大致認為:年輕時代,身材較胖者,看起來較蒼老;但中年過後稍微有點肉,感覺卻比較年輕。我想是人到中年,皮膚開始鬆弛、失去彈性
,若稍微有點肉肉的,剛好把皺紋撐開,便不顯老。

  這觀點我倒是認同。只要身體質量指數與腰圍都在正常的範圍以內,藉由運動與飲食保持健康,身體有點肌肉,看起來會比較年輕。

●少吃、多動,就對了!
  因此,遠離肥胖,相當於遠離疾病;就從節制飲食、運動健身、維持正常體重開始吧!

  反正,少吃、多動,就對了!






健康享瘦?先學正確減肥觀

聰明就醫
【20090828聯合報╱謝芳傑/彰基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

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減肥理論和方法充斥,令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到底哪些才是真的有效?要如何才不會誤入陷阱,破財傷身?

●別斤斤計較:過重不等於肥胖

人體重量包括肌肉、骨骼、脂肪和水分;其中水分約佔體重一半。肥胖指的是身體的「脂肪率」過高,而不只是「體重」過重

用體重BW或身體質量指數 BMI來評估肥胖程度只是一種簡便的方式,並不是絕對正確方式。

●體重下降愈快,減肥效果愈好?

快速體重下降代表脫水和肌肉流失並未減到脂肪本身
。所以運動或泡完溫泉後的體重下降,只是水分流失不良的減肥法,往往只有數字表面重量下降無法改善身體脂肪率

脂肪率過高各種慢性疾病主要導火線,高血脂患者驗血時,會有高三酸甘油酯、高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偏低、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偏高情形,若接受飲食計畫、控制體重、運動及戒菸後,血脂仍異常,則應藥物治療,選擇安全性較高、副作用較少的史他汀降膽固醇藥品。

●減肥不是塑身

有些人並不胖,只是希望能將身體某部位瘦下來,這種情況應尋求「整形」而不是「減肥」。減肥沒有辦法
想瘦哪裡就瘦哪裡」。

肥胖治療,著眼於改善患者慢性併發症。因此,所有可能危害患者健康的方法都是不道德的﹔即使有效,也不會被使用。

然而,很多人減肥只為了外觀,甚至採取激烈手段,只求在短期內達成目標,不顧身體器官的傷害。很多藥物就是因為對身體的傷害太大,已被禁用,卻被視為「秘方」。

十幾年前,台灣就曾發生好幾例「減肥菜」導致呼吸衰竭的不幸事件。患者尋求有效的減肥,必須把「副作用
」列入重要的考慮。

●什麼是成功的減肥?

有的人一直在減肥:「肥了就減,減了又肥,愈減愈肥
」。這種反覆的減肥和復胖,稱為「溜溜球效應」,會造成體脂肪量愈來愈高愈來愈難減

所以,一時的成功不代表永遠的成功﹔成功的減肥必須要能「天長地久」,而不只是「曾經擁有」

好的時鐘不在走得快,而在走得正確」。減肥之路,不要操之過急自然能夠減肥成功


上文↑《聰明就醫/健康享瘦?先學正確減肥觀》源自【20090828聯合報d2健康版】


胖哥肥妹 新流感致死機率高?

全球新流感大會 美提風險因子報告
國內死亡六例中 兩例過胖


【20090904聯合報╱記者林秀美、胡宗鳳/連線報導】

●如何計算BMI?請點選…●
圖/聯合報提供
胖子感染新流感死亡率較高?美日等國疫情分析,肥胖是新流感重症高危險群;國內六例死亡患者中,也發現兩例體重過重,其中帶原住民小朋友騎車環島的台東大學生重一百一十公斤,高雄五歲女童近四十公斤。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日前召開視訊會議,與會專家曾提到國外認為肥胖是新流感重症危險因子之一。分析國內似乎也有此趨勢,但國內死亡重症個案不多,在流行病學調查上,還要觀察佐證。

死亡案例的台東市廿四歲大學生、高雄五歲女童,兩人除體重過重,沒有其他病史。

疾管局中區疫情中心指揮官王任賢說,過去從未發現「
肥胖」是流感病毒感染的風險因子。未來須研究肥胖的新流感患者,藥物是否加倍,療程是否延長?

王任賢上月參加北京舉辦的全球新流感感染大會,美國代表在會中提出胖子是風險因子的報告,返國後便向衛生署長楊志良報告。

王任賢表示,美國的研究報告指出,密西根州一家醫院曾收到十名嚴重插管的重症病患,其中九人 BMI超過30
,當中又有七人超過40,為嚴重肥胖。患者中三人死亡
,其中兩人嚴重肥胖,其餘七人至今未康復。

疾管局長郭旭崧說,國外研究發現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及肥胖者感染新流感後併發重症、死亡風險高。但他說,國內死亡病例不多,難據此推論。

王任賢說,國外研究顯示,除胖子外,孕婦與「破少年
」也是高風險因子;所謂「破少年」是指有潛在疾病,包括肺、心臟功能不全有糖尿病、神經系統、曾中風或有免疫不全疾病的年輕人


上文↑《胖哥肥妹 新流感致死機率高?》源自【20090904聯合報a1頭版】



Thanks for Browsing my Blog...Thanks for Browsing my Blog...●Have a Nice Day!!Have a Nice Day!!

( 知識學習健康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os802&aid=3286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