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02 08:34:51瀏覽403|回應0|推薦2 | |
全教總上週公布「2013十大教育新聞」,負面新聞連年入榜,引起各界關注,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教育政策事關重大,社會本來就會有多元想法,立足點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也不同。而在表達訴求上,各團體也傾向主打反對意見,媒體也著重針砭時事,負面新聞多,不代表沒有正面支持的力量。」 教師工會必須監督政策 誠如蔣部長所言,教育界肯定有許多激勵人心的正向新聞事件,必須澄清的是,教師工會雖然關注教育政策,但並非「主打反對意見」,做為最高教育首長,蔣部長可以為政策辯護,可以為政策遭誤解抱屈,但前揭發言似乎意有所指,讓人誤以為教育部所提政策都是正向可行,只要教育團體沒有意見,就不會有負面新聞。 做為公共政策,教育政策的良窳本來就應該接受公評,監督重大教育施政為教師工會核心任務,工會針砭教育政策,向來只問專業,不是一句「為反對而反對」可以抹煞,教育行政體系與其抱怨負面新聞居多,不如正向看待教師工會的監督,將教育團體的建言視為鞭策,共同精進教育品質。 錯誤政策必須反省 檢視全教總公布的「2013十大教育新聞」:「十二年國教」、「年金改革」、「私校減薪爭議」、「大專學費問題」、「人才培育政策」、「過時校規侵害學權」、「PISA測驗解讀」、「教師評鑑爭議」、「少子化危機」、「教師工會發展困境」,俱為影響深遠的重大議題,其中,連年上榜的「十二年國教」、「教師評鑑爭議」、「年金改革」,也確實反映重大政策缺乏社會共識的困境。 應該指出的是,雖然外界將前揭教育事件定調為負向,但其實有不少重大政策是連教師組織也支持推動的,之所以被負面解讀,關鍵在於方案內容確有值得物議之處。 以即將在明年上路的十二年國教為例,有問題的顯然不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優質銜接」的國教理念,而是教育部提出的方案措施,究竟能否有效落實政策目標?如果教育部不願將政策重心回到「高中職均優質化」、「國中小補救教學」、「國中適性輔導」,不能謀定後動再推出政策,卻只是一味要求學校老師必須參加官辦研習,可以預見,十二年國教正式實施以後,還會引起更多紛擾。 再以年金改革為例,馬總統雖然視之為歷史定位,但提出的改革方案卻出現許多問題,方案甚至連同黨國會議員都不予支持,以教育部應該扮演重要角色的教育人員年金改革為例,端出的方案竟然獨厚公立大學教授、漠視年輕世代教育人員,最需要被改革的退休雙薪問題,也不見教育部提出積極對策,最需要被關注的私校教師,迄今也仍然沒有得到應有保障,這樣的改革怎麼可能被正面解讀? 至於爭議許久、一直處於各說各話局面的教師法修法爭議,雖然教育部不再明目張膽主張這是開放教師工會的配套修法,但迄今為止,針對教師組織要求出具所謂「師師相護」事證,針對「不適任教師」處理問題進行辯論,以及回應教師工會所提教師評鑑相關問題,教育部均採取消極迴避態度,這些重大爭議一日不予釐清,教師法修法也一日難逃為修而修的批評。 誠如蔣偉寧部長所言,多元社會對教育政策肯定有不同主張,全教總對十大新聞之評論內容,其實也必須接受各界公評,我們期待,教育部針對教師工會提出的問題與建言做出政策回應。 教育政策必須回歸專業 其實,不少引起紛擾的新聞事件,只要教育部能夠正視問題並提出具體措施,反而都能成為提升教育品質的契機,茲提出以下建議: 一、釐清高教路線,尊重多元人才:無論是要化解大學學費爭議,或是推動人才培育,首先均必須釐清高等教育的性質,我們以為,教育部有必要檢討日趨市場化、產業化的高教政策,並提出各種確保教育公共化的對策,才有可能真正走出爭議,提升教育品質。 二、強化補救教學,重視均質教育:台灣在PISA測驗的成績雖然亮眼,但「標準差」持續拉大也反映出學生表現兩極化的困境,要提升國民總體素質,必須面對學生程度差距加大的事實,教育部必須提出具體扶弱措施,提升對弱勢學生的教育資源分配。 三、積極依法行政,保障教育人權:無論是私校打壓教師勞動條件、學校校規侵犯學生人權,或是教師工會面對一連串匪夷所思的污衊,在在凸顯教育人權保障仍有不足,保障教育人權不能只停留在宣示階段,人權教育必須向下扎根。 要減少教育政策的假錯亂,不能單靠教師組織的打假、糾錯,期待主管機關專業施政,國會專業立法,台灣的教育才能重拾社會信任。(20140101台灣立報教育論壇)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