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7/12/10 13:19:22瀏覽204|回應0|推薦1 | |
同事推薦我李崇建老師的書---對話的力量。 之前也看過【麥田裡的老師】,只看了前半段,不是不好看沒興趣, 而是會想理解如何將書上認同的部份融入生活和家庭中,所以一直重看、一直重看。 同事持別推薦我看【對話的力量】的"我的意思是........"篇章。 因為這是現代父母親經常在不注意下會產生的對話矛盾。為什麼是現代父母而不是全部的父母呢? 我猜想是因為早期的教育方式仍是父權獨裁政策,父母說什麼,孩子沒有反對的權利,更不可能做協商。當這一代的孩子為人父母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受當年他的痛苦,所以改採愛的教育,結果一年一年一代一代的過去了,成為了孝父和孝母。 在對話前大人內心會有一個原則和有要期待的事情,但在和孩子的互動對話當中,卻常常存在模糊不確定,甚至用詢問的方式,卻期待小孩能夠同意我們的想法。最常看到的情形就是對話時前面是肯定句,但在結尾時再問他這樣好嗎?好不好? 小孩是單純的,他沒有辦法理解你的期待,他聽到的是你問他好不好、要不要,所以他會很直接的回答你他的想法。在經驗說中告訴我們,每次孩子的答案都不是我們期待的答案,接下來父母親又會開始跟孩子溝通、遊說、暗示、引導孩子同意我們的期待,這是非常矛盾的對話方式。倘若孩子堅持自己的想法,親子的衝突漸漸的就會產生。 類似這樣的用詢問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想法的這種對話,不僅發生在親子之間也經常發生老師跟學生之間,甚至同儕之間。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說才好呢? 這本書教我們三件事情,第一件:當我們有決定,應該直接說出,而不是用詢問的方式。 第二件:若做的選擇不是二擇一,而是有很多種選擇的時候, 父母親可以先表達己的原則(前提),之後再用討論的方式或建議優缺點的方式,讓小孩去思考他要的選擇是什麼。 第三件:表達的時候應該語義明確、態度堅定,若孩子有異意或反抗,必須守著我們的原則底線,而不是讓小孩可以用耍賴哭鬧的方式而得到妥協。 記得孩子小的時候,每次吃飯我都讓他自己坐在小桌子前面吃,如果他跑來跑去,我絕對不會拿著碗追著他跑,哄著他吃飯,甚至他顧著玩不吃飯我就會把餐點收起來,同時明白告訴他在下一餐吃飯中間我不會給他任何東西吃除了喝水。一兩次下來,小孩也明白在用餐的規矩,有一次,在餐廳用餐,看到一位媽媽追著小孩屁股跑,甚至用拜託小孩吃一口。孩子問我為什麼他會這樣? 我沒有回答他,反問他是否也想要媽媽追著跑嗎?他想了想,給我一個搖搖頭的答案。 還有一個例子,我無法接受小孩子為達成慾望,賴在地上打滾大叫。當孩子第一次用這種方式來試探我的底線時,我很明白的告訴他,數到三不起來就打屁股,孩子當然不相信,賴在地上不起來,我也不客氣地數一二三,就用力打了他屁股一下,一開始他愣住了,可能是還不能接受媽媽真的打了他的屁股,他仍繼續賴著,我又開始數123,做勢要打第二下屁股時,他就馬上跳起來了,從此之後他再也不用這種方式。 若用這兩個例子來檢核這個章節教我們的對話方式,我做到了明確的表達和堅持自己的原則。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