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06 07:50:53瀏覽3324|回應2|推薦71 | |
颱風夜,守著夜,守著強颱柯羅莎.....然後想起 … 小時候在宜蘭鄉下長大,百年來有紀錄可尋侵台颱風,在花蓮、宜蘭間登陸是最多的,難怪從小對颱風印象深刻;記憶裡,那年代颱風還真多,每年總有一兩次在宜蘭附近登陸,造成的災害也「傷害小小心靈」,常一夜風狂雨驟,直如天崩地裂,天明後盡眼一片狼藉,屋垮樹倒、水淹漫漫 ….. ,莊稼田園像是被詛咒過,老天毫不留情帶念,橫過必恣意摧殘。 《老人觀天象》 在那年代「啦 Z 喔」﹝註: radio ﹞都還不是盛行﹝其實是買不起﹞,我想就是聽廣播天氣預報,未必有老一輩的人傳承過去觀天象能力,說來他們看天說天氣還真準,若以現代氣象學來看,其實都有些科學依據;我印象中老人看天氣,譬如:當晴空萬里,視野一望無際,連海面龜山島一樹一木好像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老人就注意後續的天氣發展了,如果天上再來一些高高的雲,然後「雲生腳」﹝註:高雲如羽毛、馬尾狀﹞,黃昏時不常有美麗景色﹝註:蘭陽平原西邊即為雪山山脈阻擋,總感覺太陽很快就下山﹞,當夕日天色燦爛異常,老人就會說:颱風就要來了!如果晚天帶著詭譎橘黃,他們也能判斷豪雨當前。防颱準備已是刻不容緩 …… 宜蘭東面太平洋,夏天總吹著東南風,當風向一轉變成北或東北風時,帶狀烏雲滿天攏聚,時雨時歇、驟雨忽風,不了多久強風大雨就來了 …... 。老人總站在堤防上,用身體望天感受大地呼吸,看天、知天,在什麼時候最恰當時機關門閂戶,全家老小躲進屋裡安全處避颱。 老一輩也有「一雷破九颱」說法,因夏天午後總是雷雨,雷雨突然一停多日,意味著颱風可能會來襲,所以民間認為有閃電雷雨,就不會有颱風﹝這部份未必全準確就是﹞。宜蘭靠海邊居住的人,觀察海象也是很準,夏日東南風都很溫和,浪花也應都不大,當長浪慢慢洶湧起來,表示遠方有颱形成,直到沿岸邊拍濤驚浪,也是當地民眾俗稱「起壩頭」﹝註:台語音:ㄎㄧ擘逃。狂浪拍打堤岸,聲嘶吼﹞,颱風後腳就到了。 至於老人口中「九月颱無人知」﹝註:農曆九月,國曆十月的颱風﹞,也有它的道理存在,入秋後雷雨減少,東北季風開始吹,鋒面隨時來,想要從雷停、風向、高雲突然改變,無法確切用夏日時同樣天象去判斷,往往颱風已經到門前才驚覺。「九月颱無人知」是失去觀天象準則的一種無奈。但也道出:天有不測風雲的道理,隨時要有未雨綢繆的準備。 少年世代,我也學習看天臉色,也試著謙卑與天學習,與天安心共處。 《失電的暗暝》 颱風一來,必停電。印象中的颱風夜,都是在昏黃燭光下,徹夜難眠或畏懼發抖下度過,有時幾支蠟燭撐不到天明,就得在完全漆黑中捱過,伸手不見五指,耳中卻是風雨交加狂虐的嘶吼,忘記「幼小心靈」是不是一陣陣被摧殘。 那時鄉村普遍的木頭電線桿還真弱,細小電線風一扯就斷,電線桿在狂風中必倒,其實只要中間一支出問題,整個串連的電力馬上中斷。颱風剛侵襲時,有時是跳電,電力彷彿隨風力忽來忽去,20燭光的電燈忽亮忽滅﹝註:那年代節儉得很,家家戶戶都是20燭光20瓦的電燈泡、日光燈﹞,然後電力就一夜消失了;我懷疑那時電力公司可能為安全起見,或提前斷電保安全。但電力一中斷後,就是颱風已過,可能也還要好幾天才能修復,順序永遠都是從都市到鄉村,城鄉差距就在「小小純潔心靈」留下深刻印象。 還好那年代,依賴電力還不是那麼嚴重,三餐煮飯、煮水都是用「大灶」,用磚、水泥、石灰裹建的大灶,燒的是稻草、木材或乾稻殼,家家冒出炊煙的微小幸福與滿足,電鍋是奢侈品,那年頭電磁爐、微波爐發明人不知還在哪裡。沒電力,都還好過日子,若換在今天台北,停電三五天不就天翻地覆,所有作息與工作不也完全停止。失電的暗暝,一直是颱風夜揮之不去的記憶 …... 。 《神明會保佑》 孩提時代,鄉下房舍只能說可棲風避雨而已,一般都是平房瓦舍,雖尚堅固卻談不上穩固不倒,地震颱風都一次次考驗著老厝,何況少數人家都還是茅草木屋。 過去的瓦房已是不錯的建築,屋頂瓦片層層疊疊一排排,正反各一排由上而下堆積,交疊出穩固的力量,冬暖夏涼是它美妙的好處,炎夏白天瓦片吸熱,夜晚散熱,片片空隙也可散逸熱空氣,冬天瓦片可保溫,讓一室溫暖;就是雨天,瓦片吸水功能也很強,當吸飽水份,雨水順著排排反面瓦片,如水渠般緩緩流下屋簷。 但是,颱風夜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屋頂的瓦片雖加了磚頭壓住,瞬間強風一掀一如洗著撲克牌般容易,嘎嘎啦啦一片接著一片翻開,那有節奏且讓人膽顫心驚的音響,直到長大後聽到有人在鋼琴上,以一隻手指頭由左到右,用力快速橫划壓彈過去,發出的音效那般,節奏中還有行進方向,我回憶起每一個颱風夜。 瓦片在颱風夜被掀開,也就很容易從破碎屋頂掉下來,它平承日子可遮風避雨,颱風夜可就變成傷人利器。為避免被掉落的瓦片砸傷,我們總要躲在「紅ㄍㄧㄝˋ桌」下﹝註:神明桌﹞,只因篤信神明、慎終追遠的鄉下人,家中最忍得花錢的就是一座「高貴」的紅檜神明桌,桌板厚且堅固,總擺在最安穩的正廳處,家裡再也沒有比它更穩固的處所,老老少少在颱風夜,總擠在神明桌下,或不能躺著,大家屈身靠著卻生死與共的親情,在黑暗中的風雨夜更見溫馨,除了放心它的穩固,也相信家人緊密在一起,神明與祖先會在災難裡庇護。 答案是肯定的,神明桌下是颱風夜最佳的庇護所,有時屋頂全被強風翻開,磚瓦掉落一屋,甚至橫樑支架全砸下,家徒四壁中唯神明桌下一家安全毫髮無傷。 不過我最懷念,颱風夜躲在神明桌下時,能吃到中元節前製作的「糕仔」,為普渡自製的「糕仔」,家家戶戶都會有,是用大火炒過的米磨成細粉,壓模成型再蒸過,美味可久放,是農村奢侈口糧,大人總把它藏一些在瓦甕中儲存,颱風夜拿出來充飢,也讓小孩品著美味同時,忘記身處恐懼風雨裡。 「宜蘭糕」美味是有名的,但我還是忘不了颱風夜,在伸手不見五指中,彷彿品嚐人間最後美味的那種感覺。 ﹝待續﹞ 【後記:先貼一些颱風前的天象照片】 預告下篇: 我的颱風少年【三之二、之三】 《回南起災難》 《來撿風颱筍》 《淹水裡捕魚》 《饅頭的滋味》 《滿天亮晶晶》 《認命或宿命》 .............................................................................................................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