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荒謬的英國人(3)
2009/08/22 00:02:36瀏覽873|回應0|推薦1
在英國待了幾年以後,有一天突然發現(後知後覺型)原了除了地方口音外,英國人會以說話的方式、用詞遣字來判斷一個人的家庭及社會背景。這項發現對我來講可神奇得很。在台灣,說國語只有分外省腔、台灣腔,說台語時只有分北部及南部,說客家話分山線跟海線,就沒有聽過講話還可以暴露出自己的身份。

大學時有個朋友叫Paul,長得乾乾淨淨,金頭髮舉止又斯文,講得一口流利的:法、德、日、中文。我從來沒問他來自哪裡,因為他講話沒有什麼口音連地方口音都難得聽出(我那時還很無知)。有一回他來住所拜訪,在聊天時他講到 Bus。引起我注意的是 bus 裡的U他發oo的音而不是平常Λ的音。這時我忍不住現學現賣問他,你從哪裡來,他說利物浦。嚇,他從那個地方來居然沒有那個地方可怕的腔,讓我實在又驚訝又佩服。後來我等不及告訴其他人,沒想到認識他久一點的人一點也不驚訝,一半是因為他們是英國人自然耳朵比我這個愚鈍的外國人靈敏,一半也是因為他們早在Paul「偽裝」前就認識他了。據說,Paul 剛上大學時講得一口可怕的利物浦腔(利物浦腔聽起來很糟糕,對一個英文不是母語的外國人來講,要瞭解他們的腔調及地方用語會有很大的困難),後來 Paul發現這大學裡的學生或者他認識的人大多數來自中產階級家庭,他漸漸地改變甚至隱藏他的利物浦腔好讓自己更融入人群。用「台灣國語又怎麼樣,反正本來就是台灣人」的這種想法來看Paul的作法可能覺得Paul 很誇張,但是在英國社會裡,這一點也不。因為Paul想要隱藏的不只是他來自利物浦更是他來自肉販家庭的事實。

眾人皆知的事實是,英國階級觀念在英國文化裡佔有不可磨滅的一種地位。這種根生地固的觀念在古典文學中處處可見。比如,珍。奧司丁書中所描繪的一些社交場所、社交禮儀、及一些故事背景都以與她出身背景相似的中產階級為主軸。相反的,狄更斯擅長的是維多利亞時代那些貧窮及黑暗的社會面。這階級的觀念至今還在社會上運作著,而且牢不可破。


如前面所提,在英國語言這東西可是一種身份的表徵。它可以告訴大家你來自那個地方(約克夏,威爾斯,蘇格蘭,還是倫敦東區)也可以告訴大家你的教育背景。讓人直接聯想到的是,教育背景與用詞遣字有極大的關連,一般的邏輯是受到良好教育的人詞彙懂得比較多也比較能運用自如(這下,我可露出教育不足的餡了)。這樣的邏輯只描述了一半事實,另一半則是教育背景會影響到你說話的腔調與語氣。這,太誇張了吧,你想。 Oh, no, 如果你在英國生活的夠久就知道我在講什麼了。

英國的大學雖然99.9%(只有一所例外)都是公立的,但是英國的中小學可不是這麼一回事。英國的中小學依學校的性質分:State school, Grammar school, 及 public (private) school.  State school 是所謂的公立學校,學校的經費來源來自地方機關(政府)。公立學校在英國人的眼裡通常風評不佳,不像在台灣,唸公立中學的小孩常被理所當然地被認為成績優異。在英國,公立學校是那些擠不進Grammar Schools或沒錢去私立學校的小孩唸的。這聽起來對公立學校很不公平,畢竟,也有所謂明星公立學校(也是很難進去)像英國首相的小孩就都唸所謂ㄉ明星學校。儘管討厭這種階級對立的現象,不願讓小孩子唸公立學校的人多得是 。最引起爭議的是,那些工黨的政治家(現在的執政黨,理當是為工人爭取權益,深信社會主義的政黨)在批判保守黨政治家多數來自中產家庭,唸過私立學校背景的同時,迫不及待地將自己小孩送進私立學校就讀。我還記得那時引起軒然大波,因為這樣做的人不只一個。 

Public school 常被外國人誤會,因為就字面的翻譯 public 是公立學校的意思,實際上在英國指的是私立學校。  Public Schools 指的是要付學費的私立學校。通常學校收費標準是按照學費及寄宿與不寄宿來分。寄宿的又稱為 Boarding Schools.威廉王子等唸的伊頓 (Eaton wink.gif 就是所謂的 Public Schools.  Public schools 的收費驚人,一學期至少要(最差的)6000英鎊。可想,如果有人聲稱自己唸的是私立學校,大家的腦子會馬上計算那人的家產及父母的收入。不過據報導,現在許多私立學校都被大量的中國學生「入侵」,有的甚至80%以上是中國學生,似乎負擔得起昂貴的學費的人是外國人了。

Grammar school的背景比較複雜些。  Grammar school 一名源自於中古世紀時這類學校創立的宗旨是教導拉丁文及拉丁文法,一直到伊麗莎白時代這類學校雖然還繼續教導拉丁文,但是漸漸地開放給那些希望就學的貧窮子弟。依據1944年學制改革,Grammar schools 的宗旨是提供良好的教育管道給那些學術上優越的學生。表現優異的學童不僅有優先入學的資格也可以取得獎學金。

這三種不同的學校對教學的理念、學生的態度不盡相同。因此,在這3種制度下學生在言行舉止方面的差異性普遍存在。我在改英國大學生作業時很容易判斷出學生中學的教育,因為光是看作業裡的句子構造及敘述論點的排列就能夠知道學生是不是受過嚴謹的訓練。而根據我的沒有科學驗證的觀察,通常從非公立學校畢業的學童在英文方面的功力似乎比較扎實,至少,他們在用字遣詞方面的能力似乎比較強也比較謹慎。

不僅如此,在英文腔調方面,屬私立學校出身的小孩最沒有「腔調」。講英文要沒有腔調實在很難,就算土身土長的英國人也因為來自各區而帶有不同的腔調。王室及BBC(英國國家廣播電台)的腔調曾被視為「標準腔調」。就像當年華視新聞主撥李燕秋的國語被視為「標準國語」一樣。我的鄰居的小孩曾經上過公立及私立小學,鄰居就發現公立學校小孩子的英文腔調大部分「參差不齊」,以地方腔居多;但在私立小學裡,小孩子的英文腔調整齊許多,也比較「正規」。我家老爺先是在私立教育制下到了高中才回到公立教育制下受教育。老爺講話沒有什麼特別的腔調,讓人加分不出來他來自哪裡,但是他的「私立學校」腔調也不太嚴重,因為我見過他私立學校的同學,那傢伙講話活像是BBC古典劇中走出來的人物。有一回,有兩個學生問老爺:我們猜想你不是英國人,因為你講話不像其他老師有「腔調」。老爺問學生那他們認為他打哪來的。學生想了想:澳大利亞或加拿大。老爺覺得太好笑了,因為這兩個國家的英文絕對有腔調,怎麼會沒有。順帶一提的就是這兩個學生來自台灣(學生的邏輯就好像當年,所有的白人都是美國人的邏輯一樣)。


除了講話的腔調能顯現一個人的出身與教養外,英國人也用一些措辭來判定一個人的社會階級。我把一些準則用在老爺身上,果然不假。當然,因為美國文化的入侵及大量的外國移民,有些傳統上用來區分階級的字彙現在被大眾廣泛的使用。以下的例子,出自於「瞧,這些英國佬」,如果考慮那天要拜訪英國,也許可以記一下這些字,來顯示自己「高貴的教養」。
 
Pardon
上層社會的人是絕對不用這個字,事實上這個字在上層社會的人是眼中形同「fuck」。在台灣學英文的時候,老師教我們要講pardon 如果我們聽不清楚別人講什麼,但來英國以後我幾乎沒有聽過這個字,就算有,講話的人也總帶著戲謔的語氣。在英國要人家重複所講的話時,中下階級的人會用pardon, 中上階級的會用sorry(尾音要上揚),奇怪的是工人階級及上層社會都會說 what。 總之,你可以用sorry 或 what 就是不要用pardon.

Toilet
上層或中上階級的人絕對不用toilet這個字,他們用loo 或 lavatory。 看到這裡,我開始流汗,心想,怎麼在台灣學的英文都是中下階級人才講的英文?這難道跟當年那些移民到美國的英裔的社會背景有關嗎?

Serviette
講到這個字,有個故事要說。剛來 英國的時候學了napkin這個字,也一直用這個字。直到大三畢業那年我的一個馬來西亞的朋友指正我,說餐巾紙是serviette,不是napkin,講napkin會被人家笑沒知識。我一直記得這件事,但一直到看了「瞧,這些英國佬」之後,才發現我的朋友錯得有離譜。中上層階級的人絕對不說Serviette, 只有下階級的人才說。我問老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分野,老爺說可能是傳統上napkin一直是指布做的餐巾,而serviette一直指的是餐紙巾。有能力、背景、及文化的人當然負擔得起也不怕麻煩地用傳統餐巾,相反的餐紙巾是簡便隨手丟又便宜適合低下階級的家庭使用。(要記得,漂亮又昂貴的紙餐巾一直到近幾年才發跡)。現在,在英國的高級餐廳中,餐巾是用熨斗燙得直挺挺的,而且雪白

Dinner
在英國,怎麼稱呼中餐,下午茶,跟晚餐一直有不同的說法。怎麼稱呼跟社會階級有很大的關連。比如,工人階級會稱中餐為 dinner, 稱晚餐 tea. 夠讓人迷惑的用字吧? 很久以前,在下午茶還沒有在上流社交圈流行時,英國的紳士貴婦名流早餐吃得很豐盛,中餐大概是簡約的三明治,通常下午三、四點時就會餓得兩眼發直,頭暈目眩,這種生理現象要持續到晚上6/7點。後來拜某公爵夫人的妙點子:要僕人在下午三、四點時準備簡單的三明治、小蛋糕(或餅乾)、及一壺茶(英國人到了下午只喝茶),來暫時抒解生理上的飢餓。這在上流社會漸漸演變成風潮,到後來變成眾人皆知的英國下午茶。有了下午茶之後,英國上流社會的晚餐時間便往後推,到了晚間8-9點才吃晚餐。一天之中四餐的稱呼為:Breakfast, Lunch, Afternoon Tea, Dinner.  如果有人邀請你到家你用 dinner通常指的是比較正式一點的晚餐,當然不是正式到dinner party的地步,但是你可以確定的是邀請的人一定會準備一頓豐盛的餐點從開胃,主菜,點心,到咖啡。如果,有人邀請你到家裡用supper那表示那頓晚餐沒有那麼正式,而是家庭便餐,隨便吃吃。為什麼工人階級稱晚餐為 tea?有一種說法是,工人通常是5點鐘就下班回家,因為工人在白天的時候消耗大量的體力,回家馬上想要吃飯的心情是可被諒解的。但是稱5點鐘的那餐為dinner可也不太對,就稱為tea了。稱晚餐 tea到現在還是很普遍,尤其在英格蘭北方,大概大部分在北方的城市過去都以工業為主,所以當地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工人的原因。

Sweet
在英國糖果統稱 sweet, 跟美國人的candy是一樣的。在英國,所有的餐後甜點統稱 pudding 也就是美國人眼中的 dessert. 我剛開始對 pudding 這字感到很迷惑,明明就是冰淇淋嘛怎麼會是「布丁」呢?現在,餐廳裡的菜單都寫dessert鮮少用pudding這個字,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老一輩的,一定是用pudding這個字不是sweet 或 dessert.


英國人階級的區分由一個人的措辭而不是由他們的收入來判斷。如此講究文字的重要性,大概可從他們一天到晚在玩文字遊戲,罵人不帶髒自窺見一二。這大概也解釋了為什麼英國出了些有名的作家與詩人,卻沒有多少個畫家。對他們來講,文字的魅力遠大於色彩及影像的吸引力。
 


感覺: 陰天,有點小雨,但不冷。英國的好天氣維持不過一個星期,就像英國人一樣,總覺得快樂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憂鬱才是生活的一部份。

[原刊登於我的天空部落格:25 April 2007]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ymama&aid=3246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