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6/28 22:15:12瀏覽1293|回應0|推薦2 | |
對師資培育政策中市場化論述的批判反思 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五卷一期 2005年六月頁119~157 A選讀此篇之原因 在現在的社會中,政府正在面臨師資培育的未來。 之前是面臨「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窘境和教師的工作性質,使得大學生對於開放師資培育管道的需求逐漸增加。在政治方面,自由化與民主化的理念從政治層面滲透進入教育層面,自由競爭的機制被廣泛運用到各種制度,戒嚴也掀起社會運動的興盛和政治意識形態的競逐,傳統的師範學院因為濃厚的黨國色彩成為改革對象。 但是現在多元入學管道的開放,卻造成大量流浪教師,流浪教師出現並非僅是師資培育的問題,卻造成大量社會輿論壓力,讓政府決定透過減少各師資培育的培育數量,來改善流浪教師問題,原本訴求透過「供給大於需求」所產生的「篩選淘汰」機制,在政治和社會壓力的運作下被迫暫停,在未見到「市場也可以調整供需差距」的效果之前,政府又再度介入到師資培育的市場。 而在面對師資培育即將減少、關閉的我們,政府卻也沒替我們思考未來,即將要減少的師資培育,是否又回走回回頭路,因為人數太多,關閉,未來就會再因為人數太少,又開啟,歷史的重演,就在此篇文章中幫我們分析出利弊。 B此篇之主題說明 從政策社會學的觀點出發,說明市場論述化的特徵,分析我國師資培育政策文本內含之市場化論述,再借重英國的改革經驗和國外學者對其之批判,作為反思。 我國的師資培育市場論述是由「多元開放」、「需求」、「專業」三股政策論述彼此妥協和互動下的產物,而修訂通過的師資培育法即是這些政策論述互動下的產物。 本文指出運用市場邏輯於師資培育政策的警惕:(1)容易忽略民主協商的價值。(2)確保教育市場機制健全運作的困難。(3)無法保證多元師資的培育。 從1980年代開始,大部份國家在面臨全球化衝擊的時候,多會進行一連串的教育改革,藉此提升國家競爭力,確保經濟發展。 Apple曾描述其他國家的師資培育政策改革,均呈現強調利益導向的市場本位取向,而此種鬆綁的改革原則,通常會搭配中央集權式的策略作為配套。 國外累積相當多關於師資培育政策市場化改革的研究跟批判,這些文獻全都可以作為反思我國當前師資培育政策的前車之鑑,而作為筆者撰文的動機。 C重點摘錄(概念定義、學者學說等,標示其出處頁數。) 政策社會學 在1970年代之前,傳統的教育政策研究多是由教育行政、社會行政或社會政策的學者所包辦,他們從政治科學的角度探究巨觀層面的教育政策問題,隨著現代化與多元化,政策往往呈現出非科學和理性的複雜情況,使得過去抱持著政治科學取向的政策研究受到質疑。 過去的研究大多是描述性的,對於解決問題沒有太大幫助,理論的不足及政治和教育研究間的落差也促使研究政策的教育學者另闢蹊徑,教育政策社會學的出現即成為教育政策研究轉向後的一種取徑。 Ball的《教育中的政治和政策制定》即是一個宣稱以政策社會學探究1980年代英國保守主義教學政策的研究。這個研究從批判和解構的角度關注教育政策的三個面向:(1)政策過程:透過教育政策變化的研究,探得意識形態及其影響的轉變。(2)斷裂的變化:放棄以一種毫無疑問、規範性的觀點來看待教育的變化,改從斷裂和矛盾的角度理解政策和社會再製。(3)論述:以Foucault的權利和知識概念出發,論述的效果將使得教育領域中的規約更有效率。 綜合而言,教育政策社會學具有以下特性:(1)接受巨觀以外的分析立場,不但承接傳統社會理論對於利益衝突、支配、社會正義和妥協等議題的關注,並試圖從結構主義有關排除和斷裂的角度研究政策。(2)吸納社會學理論之批判反思精神,有別於傳統政策研究傾向描述或預測的實用取徑。(3)研究目的在於釐清與批判教育政策制定過程和結果間的意識形態、權力結構或論述運作的情況。 論述 Foucault的觀點界定「論述」乃是由一組有限數量的聲明所組成,這一組聲明屬於相同的論述形構,並由其定義出一組存在條件。 往往只對某一個歷史期間界定出一個知識政權,但論述分析卻企圖描繪出一種更為複雜的圖像,不但強調對於平常視為理所當然之知識和事物進行批判的檢視,更指出不同論述間為爭取定義真相的權利所存在的競爭關係。 Ball指出政策論述對於個體思考與行為的影響,不但可能改變我們思考的可能性,並會限制我們對於改變的反應。論述的效果框架著我們對於制定和詮釋法規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並且在影響的過程中重新分配我們的「聲音」。 Thomas補充說政策論述是公共領域一種可以影響公共意見的論述,透過了公共領域內的論述競爭,不僅表述了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並且包含了主體(觀)性認識和表現自我的方式。 整體而言,論述是一種具有建構個體主觀意圖、表達方式、知識和權力體系的效果,論述之間為了爭取定義真理的權力,存在著相互競爭和妥協的互動關係。至於應用於政策研究的論述分析,則是屬於批判性的政策分析。 我國的市場化師資培育 政策論述的脈絡 1983年台師大和高師大學生透過請願行動,表達對公費師範生升學權益限制的不滿。同年由 師範教育法時代的師資培育存在以下的問題:(1)一元化的計劃培育模式。(2)由於教師需求量無法精確計算,供需數量長期不均。(3)在公費制度不佳,供給數量不足下,教師素質有待商榷。 市場化相關的政策論述 1、多元開放 (1)「多元化」:開放非師範院校參與師資培育的工作。 (2)「自由化」:要求教育部放鬆對於師範的控制,轉由各校自己處理相關問題,或是要求更加彈性的制度設計。 不僅在於制度的規範或設計,也應包含人民的選擇自由上,政府對於人力的規範會限制人民選擇空間。 (3)「反師範」:「師範」成為某些立法委員關注的名詞。有些立委對於「師範教育」保持著保守、控制等負面觀感,因而認為師範教育應開放給非師範校院參與。 2、專業 是指教學實務技巧的專業,其與熟知教育理論的專業有所區別。 3、需求 其一是指,社會上對於教師的需求。另外一類需求是指,大學生期望成為教師的需求。 政策論述的結合 1、「多元開放」和「需求」間的關連 2、「多元開放」和「專業」間的關連 3、「需求」和「專業」間的關連 4、「多元開放」、「需求」、「專業」間的關連 師資培育機構的「多元開放」可以有助於「需求」數量的滿足,解決教師供給不足問題,之後,可因為師資數量增加,在供給大於需求的情況下發揮篩選師資的效果,透過競爭的機制改善「專業」的品質。 對市場化師資培育的反思 台灣的師資培育市場可以區分兩個教育市場:(1)師資訓練市場:在這個市場中,師資培育機構是生產者,其提供培育課程作為這個市場的交易商品。師資生為消費者,為市場中的買方。在教育市場化的論述下,政府開放機會給非師範校院的大學參與此一市場的生產,而學校設有師資培育中心的學生得獲得消費此一產品的機會。(2)教育就業市場:具有教師資格者為賣方,其提供的教學行為為此交易中的商品。在教育市場的論述運作下,就業市場的買方得自由的挑選產品,而賣方必須確保商品品質以吸引買家購買。 這種線性的思維模式,忽略教育過程的偶發性,理所當然的將訓練市場和就業市場間,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劃下絕對必然的因果關聯,關於缺點,以下仔細敘述: 1、忽略民主協商和集體思慮的價值 師資供需的議題將從公領域移致私領域,維持師資供需平衡的責任亦自政府肩上卸下,但這議題的轉移也將許多成本(開放師資培育機構的設置成本、接受師資培育課程的學費成本)和責任一併轉嫁給教育市場的個體和機構。 教育市場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失敗將被視為個人的問題。這種以自由、選擇為象徵的去政治化策略,易使政府和社會忽略結構和政治因素對於師資培育政策的影響。 原本政府採行的「計畫性教育」模式,將師資供需交由市場機制自由運作,如此政府均交由「那隻看不見的手」處理,訴求的市場力量會讓師資供需不均的問題自動獲得解決。 從「開放」到「控制」,教育政策的左右擺盪無異是另一種運作效果,教育市場化的教育政策,會讓人忽略結構性和政治因素可能對於政策的影響。 2、教育市場機制健全運作的困難 教育市場化最為人批評之處,在於競爭制度對於再製差異,甚至擴大社會階級差異的可能。 教育市場化的要點在透過消費者選擇和生產者競爭以達效率的最大化。前提是個人均具理性選擇的能力,能夠正確的判斷結果利弊得失,並從中挑選最佳的選擇;競爭機制將會把競爭力弱的生產者和選擇能力差的消費者淘汰出局。對於一些經濟、社會或者文化資本不足以和他人公平競爭的弱勢師資生和中小學校而言,可以選擇的空間是受到限制的。 當市場機制無法正常運作時,實際的情況可能會是,擁有更多資本者,選擇性越多。 政府對於「控制」和「管理」之間的分寸拿捏等因素,往往才是牽動教育市場機制是否能夠順利運作的關鍵。 3、無法保證多元師資的培育 師資培育市場化改革另一項訴求是:透過開放多元的師資培育管道,促使擁有教師資格者具有多元化的教學能力。此邏輯錯誤在於將「開放」和「多元」之間、師資訓練市場和就業市場之間的因果關係視為理所當然。 師資培育機構雖然可以自由的選擇師資培育的類科,但這些訓練市場中的生產者並非是以師資培育多元化為唯一的考量,對於他們而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許才是行動的前提。因此,師資培育機構未必願意開設需要支付高成本的類科或課程。生產者自利的行為讓師資培育的多元化充滿變數,課程和類科也難以透過市場機制而有適當的分配。 D作者主要的結論 師資培育機構的「多元開放」可以有助於「需求」數量的滿足,解決教師供給不足問題,之後,可因為師資數量增加,在供給大於需求的情況下發揮篩選師資的效果,透過競爭的機制改善「專業」的品質。 本文對於運用市場邏輯於師資培育政策改革,提出三點警惕:(1)忽略民主協商和集體思慮的價值:容易讓人忽略結構和政治因素可能對於政策的影響,若不加以評判逕自以教育市場邏輯來制定和執行政策,將可能罔顧民主協商和集體思慮的價值。(2)教育市場機制健全運作的困難:由於不健全的教育市場機制可能會對於社會正義的價值造成嚴重的危害,因此確保市場機制的健全運作是實施市場化師資培育政策的前提。(3)無法保證多元師資的培育:師資培育機構的多元開放並不能保證師資培育課程的多元,開放師資培育機構,亦無法確保參與教師甄選者的多元。 教育市場化論述的邏輯將訓練市場和就業市場之間,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競爭和素質之間劃下絕對必然的因果關係。例如:透過師資訓練市場中生產者的多元化(多元化的師資培育管道),促使教師就業市場中生產者的多元化(擁有教師資格具有多元化的教學能力),又如,透過訓練市場的開放生產(讓更多大學的師資培育中心提供師資培育課程),增加就業市場中生產者的數量。或是,當就業市場中的生產部份供過於求後,則可進一步透過競爭機制,提升產品的素質(供過於求有助於挑選出優秀的教師)。事實上,這些傾向理性和線性的思維模式簡化了教育政策制定和執行之間的關係,忽略其中可能存在的變異和斷裂。 從政策社會學的分析立場分析師資培育政策,需體認教育政策是特定歷史脈絡下因緣際會的結果,亦是一個複雜的政策論述綜合體。面對全球化競爭激烈之時,若僅從市場經濟的角度思考師資培育政策改革的可能途徑或策略,除了可能造成師資培育的一元化之外,更可能會對於民主協商的思辨精神及社會正義的價值造成傷害。 這帖教育市場化的政策改革究竟是優還是劣,或許無法立即判別,若欲以此藥解決師資培育政策問題的途徑,仍需三思而後行。 E你的心得感想 (與自己的教育成長經驗作對比) 這篇主題,深深的跟我們的生活融入,也讓我反省自己所楚的處境。 以前,總是要很好的成績,才能跨進師範,讓很多人都跟師範交錯而過,只能望而不及,現在,管道開放,考上了大學,修教育學程,原本開開心心的想說要踏進教師的行業了,卻發現,科目上的挫折,讓我想放棄這條路,以為可以靠自己的個性踏進教師的行業,卻忽視了自己的專業能力,也許,多元入學,專業這方面,的確需要多多商榷,但是,也是我本身的問題而已,很多人,已經準備好,並且也為了未來做好很多準備,非常羨慕他們,也非常希望自己有堅定的想法。 想起老師,在講台上諄諄教誨的樣子,也許就是那種影響力,讓我想踏入老師這一途,未來,師資培育可能會關閉,像我們這種成績可能沒有很好,又希望當老師的人,又該如何走向未來呢? 進入師資培育,如果未來,又回復成只有考上師範的學生,才能當老師,誰又能確保他們的資質?誰又能證明他們有熱情?而且,誰又知道他們是為了什麼目的而當上老師。 也許,現在的我,目前沒有資格、信心當老師,但是,未來還很長,我希望我自己可以更積進,在專業知識這方面,好好培養、發揮。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