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6/28 21:36:15瀏覽259|回應0|推薦3 | |
終於報告完了~努力了好久。 還被老師稱讚,超高興的。 好像也有動力繼續下去了!大家辛苦了!繼續加油加油! ☆ ★* £◇ ◆ 【】㊣ ▽ ▼ △ ▲ ☆ ★* £◇ ◆ 【】㊣ ▽ ▼ △ ▲ 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 專業發展具有多層面的意義
如Wideen﹝1987﹞指出:專業發展有下列各不同的含義協助教師改進教學技巧的訓練。
學校改革的整體活動促進教師成長,營造良好的氣氛,提高學習效果。
是一種成人教育,增進教師對其工作的了解,不僅提高教學成果而已。
是利用最新的教學成效的研究,以改進學校教育的一種手段。
專業發展本身就是一種目的,協助教師在受尊敬、受支持、積極的氣氛中,促進個人的專業成長。
教師專業發展是專業個人和其所處社會與其歷史的脈絡有關,其性質隨著教學生涯的演變而有所不同。
教師專業發展之內涵
教師教學專業發展在教育及教育改革方面的意義上,每一項內涵中均包括知識、技能、情意三方面。
發展通識知能:通識知能即是文化、藝術、社會、自然、經濟..等一般通識能力,教師應具備有一般通識的知能,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一種人際關係的互動,學生常在潛在課程中深受教師影響。
發展專門學科知能:教學專門知能即是教學中專門學科的知能,其亦包括專門知識、專門技能及情意面項。教
發展教學專業知識:教學專業知能即是教育相關理論認識、心理輔導的體認、教學方法的實踐,而其亦包括了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專業情意與專業的技能。
專業知能:包括與教育工作有關的一般知識與教學方法、與教學工作有關的能力,及任教學科的專門知識。
專業自主: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擁有教育專業判斷與教育決策參與的自主權。
專業成長:指教師須接受教育專業訓練,並在生涯中不斷進修與研究。
專業倫理:指教師應有崇高的專業道德,遵守教育工作的倫理規範。
專業認同:指教師要能肯定教育工作是極具價值的專業,對教育工作具有積極的認同或與歸屬感。
專業服務:指教師基於服務理念,對學生施以教育愛,注重學生身心發展,並給予最適當的服務。
教師專業發展,有兩個概念:教育是一種專業;教師必須不斷發展。
教師該具備的專業表現
教師教學的專業知識--學科教學知識
教師專業知識的學習是經過教師個人內化而得,因此教師不是只具有某種的學科知識便可從事教學,這樣的教學過程將會有其阻礙,因為教師與學生的認知結構與學習能力不同。教師不是只將學科知識灌輸给學生,而是要找出與學生溝通知識的方法,才能讓知識成為教師可教、學生可學的資訊。
環環相扣的專業發展
教師透過持續學習及探究的歷程,提升其專業水準和專業表現。教師工作是一種專業工作,而教師是持續發展的個體,教師必須透過持續的學習與探究的歷程來提升其專業水準及專業表現。教師工作具複雜性、多樣性、變動性與不確定性。在學生變動且成長,知識與科技的進展,課程的革新及各項教育制度與政策的變遷及社會與文化價值的多元文化之下,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我的專業能力。
知識管理的理論
知識管理涉及資訊、知識、科技、人、學習、組織與文化等層面,必須透過整合循環的方式,對於知識內容及其轉換過程做有效的管理。
教師從事知識管理的目的,在於促進專業知識的轉換,增加其實踐價值,以增進專業成長,提升教學效能,確保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成就。
知識管理影響其專業表現,使教師能夠表現自主性強的教師專業。
學習社群的應用
學校可被視為學習社群,在學習社群中學生及學校社群之其他成員致力於思考、成長及其探究,學習是態度、活動也是生活方式、過程。
成員要有共同的價值與歸屬認同感,及平等對話的學習方式,促進共同的發展。
教師的專業表現可以利用這些學習社群特性,影響學生的學習型態。
教師的行動研究
是指實務工作者結合學者專家的力量。主要解決眼前具體問題。
行動研究包括:應用研究精神、持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教學品質。
教師研究的特徵:教師即研究者、行動即研究、獨特的研究情境、方法即問題解決、專業即研究倫理。
教師行動研究的內涵和準則:確定研究題目、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進行文獻探討、研究設計與設施、研究發現與省思、進一步研究構想。
專業自主的教師
Raelin認為在學校中有三種型態的自主,分別是:策略性的自主、管理性的自主、操作性的自主。
Askling則將教師的自主性分為個人的自主性、團體的自主性。
教師專業自主的擁有,會影響老師自己的教學態度和學生學習的動力。
學科教學知識呈現動態的發展,會隨著教學經驗不斷成長。
學習社群的建立
基於學習社群的內涵,可定義為指教師對所服務任教的學校有認同感與歸屬感,教師彼此間有共同的目標及價值,並以平等對話及分享交流的方式,獲得專業成長及對學校的歸屬,在此環境下,不僅可以提升教學品質,也使學校易於締造持久而卓越的學校效能。所以,教師學習社群應建立在教師所服務的學校為本位之上,唯有如此,教師才易產生認同感及凝聚力,與學校成為生命共同體。
學校本位的教師學習社群應具有地域性社群、心理性社群及專業性社群等三項特徵,就地域性社群的特徵而言,學校本位的教師學習社群因擁有共同生活的校園環境,故具有地域性社群的特性;就心理性社群的特徵而言,教師學習社群的成員間有共同的目標與價值,並對學校產生認同感與使命感;就專業性社群的特徵而言,學校為本位的教師學習社群不僅是有情感的互動,其主要的目的還是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以提升教學品質及增進學校效能。
教學是專業的工作,而教師社群應是專業社群,以往或因教學的繁忙或地域的阻隔,教師們往往受困於教室的藩籬之中,使得教師們的專業知識與經驗無法有效的經由對話的方式分享給其他教師。自九年一貫開始,改變多年來教師從單打獨鬥走向團體合作,從單獨學科教學到以領域為主的課程統整,透過教師團隊的學習型態以及將教師專業知識系統化的機制,促進教師專業不斷發展。
教師們在學校多是孤軍奮戰,教師間少有接觸,即使有互動也很少提到教學方面,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下是傾向教師間要進行協同及合科教學,而藉由集體合作對話、反省及建立專業學習社群,是打破學校孤立的「個人主義」文化之最佳途徑。
教師團隊的學習型態
教師的成長與學習除了自我導向的學習外,更可經同儕共同合作的歷程。歐用生認為學習是一種合作的探險,而非孤獨的旅行,主張學習的基本單位是團隊而非個人,因為團體的集體智慧高於個人智慧。
林文生從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分享經驗中提出「教師即研究者」的觀點應受適當的補充或修正,因為這個論點仍將教師定位為研究的個體,課程發展最重要的是專業發展的共同體,而不是教師個人,「教師們即研究群」才是課程發展的未來方向。
教師觀念的再生
﹙一﹚學習社群的建立
學校有越多的教師學習社群,將有助於對於教師個人滿足與成長及學校的發展,尤其在教師個人意識高漲、每個教師各有不同的期望、教學哲學、工作方式以及後現代強調多元差異的社會下,學校更有需要建立具有共同價值、目標、願景及歸屬感的教師學習社群,以提升教學品質。
﹙二﹚教師主體價值轉化
課程的發展有許多因素影響,其中有老師的情感、習慣、信念和價值,甚至包括家長和學生的情感、習慣、信念和價值,這些因素是很難依賴外塑的力量去切割的,需要一個轉化的機制,讓老師願意改變,否則課程改革仍只有改變課程的形式,而非課程的本質。
﹙三﹚發展教師的課程地圖
教師對於課程發展的瞭解必須是全面性的,而不是一個點、一個班級或一個學年的片段。課程地圖是一種日曆、週曆或是月曆式的課程計畫,包括內容、技能和評量,可以讓教師對於課程的想法「視覺化」,零星的創意「系統化」,教師可透過課程地圖的模式,瞭解孩子從幼稚園開始每個學習階段的清楚圖像,同時也幫助老師便於和家長及學生溝通關於學年的相關計畫及對學生的期許。
二.教師教學專業知識的系統化
教師知識系統畫主要目的在揭露教師潛藏的信念和價值,讓教師不只知道他要使用什麼方法教,還是思考為何要這樣教?支持這樣教的信念是什麼?學習的價值在哪裡?透過教學理論和實務的對話建立教師對話的機制;以及網路社群的方式協助教師教學知識的專業化,以成為教師發展課程的更新機制。
教師教學專業知識的系統化
﹙一﹚理論和實務的對話
教育學者Lave認為,通常「學習」是發生在行動、情境與文化的作用之中,學習是身歷其境所產生的作用。在大多數的教室裡所教的知識往往是抽象而且易流於斷章取義。例如,一項對自然老師教學文化的研究曾經發現,有69%的自然科教師認為他們在職前訓練期間所受的教育專門課程沒有能夠在他們一進入教學工作時派上用場。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當年單純以聽講所學得教育理論的抽象內容,和他們日後從事教學工作,在課堂上遇到的實際問題沒有直接關聯,他們在學習教育專門課程的當時不能產生感同身受的體驗,當然沒辦法把課堂所學的教育理論轉化為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
在教師的養成教育過程中,往往理論規理論,教學法規教學法,彼此並未產生連結,教師經常覺得「理論無用論」,其實實務是理論的表徵,理論事實務的抽象。若沒有追本探源,一起更動事務與理論的系統,課程發展很難在現場生根。
將教師的知識系統化後,可以協助教師自我澄清教學背後所持的信念或價值。這個系統可以引導教師在進行課程發展時,造成教育思潮、教育理論、教學方法,以及活動設計的全面更新,也就是說教師課程的發展,可能造成典範的變遷,而不只是教學技巧的轉變而已。﹙林文生﹚
﹙二﹚建構教師專業社群的對話機制
1.課程工作坊
課程工作方式一個微型的學習型組織,提供教師專業對話及教師自我反省的機會,也提供理論辯證與意見融合的機會。教師在這裡討論課程、決定課程,最後成為課程發展的基地。課程工作坊的機制提供一個開放性的對話機會,教師可以將他們隱藏在心靈深處的信念表達出來,讓老師在反省中進行思考。透過課程工作坊自由開放的對話與辯證機制,教師從一位教學指引的使用者,轉化為課程的建構者,以及教育專業的實踐者。
2.網路社群
二十一世紀是教育發展與革新的時代,由於資訊的普及化,學生學習的場所不再只限於教室,所有資訊不再以教師為唯一來源,教師所處的教學現場情境會不斷有新的狀況及挑戰發生,教師勢必得不斷地學習及精進自己本身的專業成長,才不會被時代潮流所淘汰。身處多元、快速、多變的世代,教師應透過各種網路傳媒﹙如專業網站、E-mail、專業工作坊的成立等﹚,彙集有共同議題的教育專業人員,突破時間、空間和人的限制,形成專業知識及經驗分享與互動。網路社群的系統將提供教師彼此分享自己的課程設計,也可以提出批判性的討論。專業社群中的教師亦可依個人所長,共同創作教學計畫,幫助老師在設計課程時,培養教師研究課程的專業能力。
網際網路使教師的學習更具有彈性、生命力及挑戰性,在教學上能提供即時專業支持系統,在人際關係方面,經由網路的連絡,能更緊密連結,形成強而有力的同儕支持體系,逐漸成為一個虛擬的「教師專業社群」。未來教育走向終身學習,教師必須不斷自我反省及自我學習,才能在教學上不斷創新。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