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舒曼隨筆:興味於中國香道文化
2014/05/03 08:50:12瀏覽18|回應0|推薦0

舒曼隨筆:興味於中國香道文化

作者:  發佈時間:2014-05-03
  我國著名茶文化活動家、作家舒曼先生不僅精於茶道,對中國香道文化也頗有研究,以下是他日前撰寫的一篇隨筆。

 

  一炷香,一道茶,既可養心也可安心


  李霞起先玩茶,及至後來耐不住寂寞,才興味於香道。她說:“焚香靜氣是茶道的前奏。”此言不虛,大凡喜茶弄藝者,淨手之後方以虔誠之心點香舉眉插入香爐。一炷香,一道茶,既可養心也可安心。久而久之,玩香的李霞,在縷縷馨香之中,身心生出一股清輕欲升的理念,居然出人意料地玩出個“雲來堂香道館”。這一舉動著實讓她周邊的人大吃一驚,驚呼出“李霞成了河北玩香第一人!”記得在前年年底,李霞帶了二盒沉香走進我辦公室說:“舒老師,我們成立一個香道學會吧!”“好主意!我們有這方面的資源,又有玩香的大師加持,可以首開全國專業香道學會先河。”我雖然對香道不甚了解,在“文革”期間,“香”這玩意兒因帶有迷信色彩,只知香是與逝者對話的“工具”,卻未知還可以與未來溝通的載體。自入茶後,對香才產生了一種敬畏之心,焚香、品香也是營造心靈回歸的一種非常境界,尤其是香與茶相伴,會讓人產生一種奇妙的魅力和遐想,不僅僅是嗅覺因素和環境因素,更是心理因素。故而我建議李霞先在河北省茶文化學會名下成立一個香道專業委員會,可以省卻許多麻煩(起碼是組織手續上的麻煩)。

  自從有了玩香的李霞,我的辦公室裡從此香煙繞樑,香氣騰升,奇香繞於茶桌上的杯器,朋友來此品茶,又多了一個“玩香也能成道”的話題。有時,每每在我伏案思緒中心生迷茫時,只要聞到一股縷縷恬淡的檀香,就會感受到一種安慰,明了事榮物枯,境隨心生,心靈得到安寧與平和。

  去年四月邀請“義寧陳氏”陳寶箴曾孫陳雲君老師來正定參加壺文化與茶文化論壇,始知受教於十幾年禪茶文化的陳兄雲君老師原來還是一位玩香高手,並已開始著手撰寫有關香道一書。時隔一月有餘,我赴浙江林學院茶文化學院參加中國茶文化專業學科建設會議時,陳雲君老師如期而至,見面一臉喜色道:“舒曼兄,香道書稿已交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現已交付印刷廠印刷。”同樣也是在一月後,一本《燕居香語》呈現在我面前,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為之題簽,高僧大德淨慧老和尚以及明海法師為之序,可見此書的分量當有多重。及至拜讀,方知香道雖為“鼻端之事”,卻是一門不簡單的藝術,是一門腐木可變神奇的藝術,更重要的,香是眾生與自性本具的佛性之間溝通的“信使”。品茶者可以到達禪化境界,品香者亦然。

  古已有之的品香藝術復興在當代可謂恰到好處,在嘈雜市聲人煙中品香者靜悟人生是為不迷失自己。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品香為雅集,此雅集也稱“香席”,操作者是為“演香”。因由香道婉約祥和自然讓人聯想到“儒雅”兩字,飄渺盤繞之中,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能量油然而生,再驕橫跋扈之輩,當面對一縷嬝娜之香,不禁也會對天地生出敬畏之心。陳兄雲君老師說“品香文化為中華文化精英之一部分”,其依據是品香文化附庸於儒釋道,文化深厚,傳承循序。

  由於香道之縷不張揚、不嗆鼻,少一些浪漫,屬於素雅中透著內斂,猶如中國式傳統審美,恬淡深邃,裊然飄渺之際還承載著中國數千年曆史,故而自古文人對品香文化推崇有加,詩作了得。如唐代王建在其《香印》道:“閒坐燒印香,滿戶松柏氣。火盡轉分明,青苔碑上字。”唐代羅隱《香》中說:“沈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爐暖玉樓春。憐君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還有像宋代蘇洵的《香》,蘇軾的《和黃魯直燒香二首》《子游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新合印香、銀篆盤為壽》,黃庭堅的《江南帳中香二首》,陳與義的《焚香》,劉子暈的《龍涎香》,陸游的《燒香》,楊萬里的《燒香》,元代薛漢的《箸香》,明代瞿佑的《香印》《燒香桌》,王紱的《謝慶壽寺長老惠線香》,文徵明的《焚香》,徐渭的《香煙》,朱之蕃的《印香盤》《香篆》等等。值得說明是唐代劉貞亮有《茶十德》,茶人皆知,而宋代茶人黃庭堅卻把香歸納有十種品質的《香十德》曰:“感格鬼神,清淨心身,能除污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裡偷閒,多而不厭,寡而為足,久藏不朽,常用無障。”據說《香十德》傳入日本後經一休和尚推介,流佈於日本香界。

  當代研香者之成果也開始陸續出現,如,傅京亮的《中國香文化》(齊魯書社出版),林瑞萱的《香道美學》《香道入門》(台北坐忘谷茶道中心出版),劉良佑的《香學會典》(台灣東方香學研究會出版),黃永川的《妙趣凝香——論花藝與香及其創作》(台灣中華插花藝術協會),陳逸凱的《沉香之美》(台灣真剛堂出版社)等等。此外,日本人從中國唐代引香入島後發展為“香道”,研究和發展也頗有建樹,但宗教色彩濃郁,以供香、空香和玩香三大內容為主。日本香道籍典主要有建部隆勝的《香道密傳書》和蜂谷宗悟的《香道軌範》。現代作家程乃珊在其《中國香》一文中說道:“在喧囂亢奮的年節中,中國特有的靜謐的香味,猶如太極圖裡全白中那一點黑和全黑中一點白,不露聲色地發出某種警示!凡是有所節斂,見素抱朴。”這已然把香視作一種能量,也把香道推向了極致。

  中國香道文化歷經三千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曾幾何時,把香道文化與寺廟相連當做“四舊”摧之,令人心生憂慮。然而風雨過後,令人欣喜和令人振奮的是,中國人正開始以自己獨到和清澈的目光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是非功過,尤對文化精華(精英文化)給予更多的熱愛與珍惜。如今,中國有著像李霞一樣的更多玩香、知香、好香、樂香的人,興味於香道這門傳統文化的人,共同關心著香道文化的發展,因而涉過三千年之河的中國香道文化,將再次向世人展示出異樣的魅力和迷人的風采。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