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人對香道文化的貢獻
2014/05/10 12:31:13瀏覽13|回應0|推薦0

 文人對香道文化的貢獻

作者:  發佈時間:2014-05-10
  中國香道文化第一次躍進性的發展出現在西漢時期。其中,以漢武帝為代表的上層統治者起了主導作用,王公貴族對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帶動了對香的使用。但是,香之所以在後世能發展到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高度的藝術品質,則應歸功於歷代文人。

  文人對香道文化的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香道文化尚在萌芽狀態時,文人們就廣泛介入並給予了多方面的推助。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志典籍中,有很多記載都反映了文人對香的推崇。如屈原在《離騷》中的精彩詠嘆:“扈江離與闢燕兮,紉秋蘭以為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椒專佞以慢稻兮,木殺又欲充夫佩幃”。

 


  另據東漢蔡邕《琴操》所述,相傳孔子在從衛國返回魯國的途中,於幽谷之中見香蘭獨茂,不禁喟嘆:“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遂停車撫琴,成《漪蘭》之曲。

  雖然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海的木本香料尚未大量傳入北方,所用只是蘭蕙椒桂等香草香木,但文人對香的情感態度已得到了清晰的展示。

  其二,在中國文人的心目中,將焚香視為雅事。認為人們對香的喜愛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朱熹有《香界》一詩: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泛光風;真成佛國香雲界,不數淮山桂樹叢。花氣無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向此中。

  古代“學界”對香的這種高度的肯定態度既確定了香的文化品位,保證了它作為“雅文化”與“精英文化”的品質,同時也把香納入了日常生活的範疇,而沒有使它局限在祭祀、宗教之中,這對香道文化的普及與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其三,文人們廣泛參與香品、香具的製作和焚香方法的改善。許多文人都是製香高手,如王維、李商隱、徐鉉、黃庭堅、蘇軾、陸游等。蘇軾有文記:“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新和印香銀篆盤”。僅文人們配製的“梅花香”配方,流傳至今的就有數十種。

  文人們不僅燒香,還要燒出情趣來,燒出意境來,燒出學問來。從楊庭秀的《焚香詩》中可見其大觀:

  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銀為葉輕似紙;
  不文不武火力勻,閉閣下簾風不起。
  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今有香不見煙;
  素馨欲開茉莉折,底處龍涎示旃檀。
  平生飽食山林味,不柰此香殊嫵媚;
  呼兒急取蒸木犀,卻作書生真富貴。

 其四,整個文人階層都廣泛用香,從而帶動了全社會的用香風氣。

  從魏晉時期流行熏衣開始,文人把用香視為風習,把愛香當作美名,唐宋以後風潮更勝。雖然不免附庸風雅之輩,但文人的這種積極態度確實影響帶動了社會各階層的人士,上至達官貴族,下至黎民百姓,不僅是民間,官衙府第也處處用香,甚至接傳聖旨和科舉考試時也要專設香案。同時,隨著香料貿易及製香業的發展,香道文化漸漸擴展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