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品香有席:沁人心肺的香席
2014/09/19 12:21:21瀏覽31|回應0|推薦0

品香有席:沁人心肺的香席

作者:  發佈時間:2014-09-19
  中國有著延綿數千年的香道文化,從商周用於祭祀、戰國漢魏晉的熏衣燎室、隋唐禮佛熏制,及至兩宋元明文人香事習靜參悟等各種用途,由簡而繁,逐漸旺盛,從而形成一條清晰的歷史線索和豐富的香學文化遺產。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下,香道文化也需要我們後人來研習並發揚光大,並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中國香道文化的歷史相當悠久,“香”字最早出現於甲骨卜辭中,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釋香字為“香,芳也。從黍、從甘。”自漢武帝滅匈奴、通西域,及東漢光武帝伐南越後,海外之香料源源不斷進入中國。其中最為主要,應用最為廣泛的幾種香料。一為蘇合香,氣芳香,具有通竅辟穢、開鬱豁痰之功效。二是龍腦香,以潔白成片如冰瑩而呈梅花狀名梅花瑙,亦稱冰片瑙,乃妙極上品。南洋群島及南印度俱生有此樹,我國雲南亦有產。三為沈香,亦作沈水香、蜜香,具有通關開竅、暢通七脈、養生健體的神奇效果。主產地在南亞、東南亞各國及我國廣東、廣西、雲南、海南等地。四是乳香,《抱朴子》曰:俘焚洲在海中薰陸香之所出。薰陸香木膠也,樹有傷穿膠因墮,夷人采之以待估客。主要生產於熱帶沿海山地,分佈紅海沿岸至利比亞、蘇丹、土耳其等地。
  以上四種漢代至南北朝所用熏香料均為外來香料,大部分由東南亞進入我國,少量由西域進入我國。由於外來樹脂類香料的大量輸入,也推動了熏燒方式的改變。自戰國出現熏爐,西漢早期由本土所產茅香、辛夷、高良薑等草本類香料直接焚燒,故爐形多為楚式的多孔扁圓形豆式熏爐為主,而到了西漢中期開始大量出現了爐身較深的博山形熏爐。西漢中期以後流行的博山爐使用的焚熏香材為多種香料粉末調製的複合香料,已非戰漢之間使用的直接焚燒的簡單方法,而是熏香時使用專門製作的香炭來熏烤。合香,是香熏史上的一個重要突破,由人工調製香料來達到人們對自然單一香味的改變,並且由香炭來熏烤從而改善煙氣對香味的破壞,熏香的發展至此走向蓬勃與成熟。
  魏晉南北朝承兩漢熏香之盛,並有很大發展,與這一時期世人盛行禮佛、道,尚清談的時風也相吻合。香之妙用更上一層,聞香成為了參禪悟道的一個門徑。唐朝堪稱中國歷史上之盛世,用香之盛與國之財力、“絲綢之路”暢通及西域諸國大量的貿易有關。絲綢之路中西交彙的重要節點之一吐魯番,就是乳香、安息香、冰片、蘇合香、絳真香等貿易的集散地,且規模甚鉅。
  而在宋代,皇宮貴族於各類慶典、祭祀、雅集、宴會、出行等無不用香,“燒香點茶,掛畫插花”這四般事,已然成為宋代貴族、官僚、文人雅士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樂趣。宋代在科學技術、思想學術、文學藝術等每個文化領域無不迸發燦爛奪目的創造激情,也將香文化推向了高峰。陳寅恪因而有言:“吾華古代文化於趙宋而臻於造極”之論。
  明代農業、手工業、商業均有較大發展,文人香事的儀規也進一步成熟,這在《香乘》、《考槃餘事》、《遵生八箋》、《長物誌》等典籍中有詳細記載。及至清代,香事進入式微期,祭祀性、禮儀性用香僅限於宮廷,士大夫及平民層面用香已盛況不再。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承德避暑山莊等還藏有清宮遺留的沉香、檀香的雕刻藝術品及原料等。
  進入新世紀以來,香道文化在中國大陸有復興的可喜跡象。台灣逢甲大學教授劉良佑先生在上海博物館任客座研究員時,也著力推廣香文化,並設帳授課勉力推動。
  劉教授在家中復原了古代香室的格局,桌上羅列著全套香具,除瓷質品香爐外還有取火罐、香炭盒、香盒和香渣碟等。純銀七孔香插筒是南宋遺物,分別插著紫銅竹節款式的香匙、香夾、押灰扇、探針、頂花、灰鏟、香帚。劉教授先向客人出示一段頂上棋楠,再拿鋼刀在香料切割一片比指甲略大的香,挾入聞香爐內。此前爐內已鋪了用松針和宣紙煅成的灰,埋入一小塊點燃的木炭,劉教授埋下香料蓋上炭,用灰押輕輕押出放射狀花紋的“小山”。此時,主客已按禮儀坐定,品香爐按順時針方向傳遞,客人右手接過後,聞香三次,再用左手傳於下一位。整套儀式古意盎然,令人正襟端坐,濾去雜念,逸興湍飛。
  一爐香可傳三至四遍,香氣在傳遞過程中會產生奇妙的變化,最後還得用偈句來表達品香體會。如何做到準確而又富有詩意,就需要靈敏的感官和豐富的想像力,還有詩性的表達能力。
  可恨天妒英才,2007年,劉良佑教授在西北高原采風時不幸因腦溢血而辭世,享年61歲。但令人寬慰的是,他在上海親灼的多位學生傳承衣缽,在香文化研究方面成績斐然,此次特展的另一位策展人吳清先生就是他的玄字輩門生。
  香文化在大陸與台灣的文化交流中也成為一項重要內容。三年前初春,台北中華東方香學研究會在上海汾陽花園舉辦過一場隆重的品香會,馬首者就是劉良佑教授的遺孀羅曼麗女士,參與香席演示的研究會成員大多是劉教授的學生。為時兩個小時的品香活動,素雅淡然,文質彬彬,古色古香,春水微瀾,海峽兩岸的香客在品評一番香箋後,執手相視,依依話別。人散後,一抹斜陽灑滿草坪,一室雅香久久不去。
  今天在中國大陸沿海城市,品香、玩香、藏香悄悄地作為一種時尚享受已經流行開了,雨後春筍般出現的香道會所與香館也成了交流香學、品香藏香的俱樂部。
  中國人在閒暇中品香、喫茶、撫琴、吹簫、揮毫、吟詩等所獲取的那種樂趣,或稱之為閒情逸致,它們輕微地點化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成為中華民族“生活藝術化”的睿智體現。在現今世界追逐名利的忙碌、緊張、紛亂、刻板等壓力下,通過恬靜閒雅的香事獲取短暫的樂趣,誠為調節心身、蕩滌凡塵的極佳方式。詩人、畫家聞一多喜歡焚香默坐,將此視作東方人特有的一種妙趣,他還特別欣賞陸游的兩句詩:“欲知白日飛升法,盡在焚香聽雨中。”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