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0/13 18:50:19瀏覽4802|回應2|推薦24 | |
身為彰化人,四十四歲才第一次走進鹿港龍山寺,一個美到每一個角落與細節都會你起雞皮疙瘩的古老寺院,我非甚麼藝評者,無法了解在寺院裡每個美的存在與意義,但真正的美,似乎可以超越任何界線,我只能用我的雙眼和手上的微小相機,卑微的捕捉這些美,雖然我知道我拍下的,遠不及我現場所感受到的十分之一,然後我遇見了那位神秘老人。 在看鹿港龍山寺的過程中,我一直想到京都與奈良的一些古老寺院,特別是奈良的,時間所留下的軌跡是最無法模仿和取代的,光是歲月本身所遺留下來的美,就超越一切,時間越久,美的層次越高,任何東西都做不出來。 以下資料來源皆來自龍山寺官網 龍山寺建築 鹿港龍山寺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由前至後分別為山門、五門殿(含戲台)、正殿(含拜殿)、後殿。龍山寺建築仍保存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重修時的風格,期間雖歷經重修,但仍不失傳統格局。龍山寺面寬三十四公尺餘,進深一五七公尺餘,佔地一千六百餘坪。龍山寺的建築格局與雕刻、彩繪藝術,被喻為台灣民間藝術的殿堂。 拍攝的順序是從後殿往山門拍攝 後殿 後殿於大正十年(一九二一)遭回祿之災後,於昭和十一年至十三年(一九三六至一九三八)進行重建。後殿建築為單簷硬山式,殿宇面寬五開間,進深三間,殿內碩大的樑枋採三通五瓜的木架構,由於時值日治時期,台灣山區的木材已開採,所以後殿大量使用台灣檜木。後殿的大木架構由鹿港匠師黃神通施做,棟架雕刻為鹿港匠師施金福的作品,昭和十三年(一九三八)十二月完成重建工程。 從龍山寺歷年修建的記錄及正殿前簷柱落款為道光庚寅、辛卯年(道光十年、十一年),木雕為李松林之先祖父李克鳩率領匠師,於道光年間來台施做的作品,另從屋瓦拆卸後所發現「泉城阮協興號」瓦片鈐印,均可證實正殿在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已做大規模的重修,日後雖經多次的修繕,但仍保有道光時期的建築格局。 龍山寺的正殿面寬五開間,兩旁再以八卦門連接兩廂廊,形成正殿與廂廊之過水廊道,正殿的屋頂為重簷歇山式的建築,殿宇非常的高聳,高度近十二公尺,總計使用五十二根柱子(含拜殿),為台灣傳統建築中使用最多柱子的建築之一。 拜殿的建築是正殿祭祀空間的延伸,是信徒準備禮佛的場所。龍山寺拜殿的前簷柱有咸豐二年(一八五二)的楹聯落款,木雕上方有「咸豐通寶」的落款,由此可明確研判拜殿的建築為咸豐年間所興建。拜殿的台基離地面約三尺高,由於台基幾與正殿同高,且拜殿的屋頂與正殿相連,遮蓋了正殿重簷歇山式的屋頂,此設計雖然減損了正殿規模宏偉的氣勢,卻也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氛圍。拜殿前的中埕兩旁,種植有兩棵百年老榕樹,榕樹的種植,在視覺上有效地把院落的尺度縮小,搭配兩側廂廊,使中埕的空間設計,有更為深邃的加乘效果。 寺廟的戲台多設於廟前廣場,為酬神時演戲的舞台。在台灣,僅淡水福佑宮、鹿港龍山寺的戲台設於廟內,其中又以鹿港龍山寺的戲台最為獨特,且最具有傳統建築藝術價值。 進入龍山寺的五門殿,即是戲台的空間,龍山寺的戲台突出於中埕,並與五門殿相連接。戲台的屋簷採「斷簷升箭口」的作法,其屋頂下層屋簷未相連接,使明間處形成一個挑高的空間。如此設計在視覺上可讓觀眾得到更大的視野,觀賞戲台表演,也讓戲台的空間呈現出層次的美感。 「藻井」一詞歷代文獻有龍井、方井、圜等不同的稱呼,由《西京賦》記載「蔕倒茄於藻井,披紅葩之狎獵」可知,藻井在漢代宮殿的建築中已有使用。另《新唐書》記載「王公之居,不施重栱藻井」,昔日華麗的藻井被視為皇帝至貴的一種象徵,僅限於宮殿及寺廟主體建築中使用。而在《風俗通》記載:「今殿作天井,井者,東井之象也,藻水中之物也,皆取以壓火災也」,由此可知藻井除了裝飾外,亦有避火災之意。 龍山寺戲台上方的藻井,為全台首屈一指的作品,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重修時所興建,是台灣保存年代最早的作品。龍山寺藻井的跨距約為五.五公尺,至頂心的高度約為六.五公尺,以十六組斗拱層層出挑,齊集「頂心明鏡」。 夔龍窗 佛寺建築由前而後依序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及大士殿,故龍山寺的前殿實為佛寺建築的天王殿。前殿因為開有五扇門,故稱為「五門殿」。五門殿的建築格局為五開間,再加上兩側龍虎翼廊,實為七開間的立面,屋頂形式為三個獨立的燕尾屋脊。 五門殿兩旁的圍牆呈四十五度向外伸展,稱為「八字牆」,形成對前埕的圍護形勢,此種作法在清代台灣寺廟建築中偶而可見,如彰化元清觀、彰化威惠宮等廟宇。 五門殿前有一座「御路」,御路為寺廟神聖空間的象徵,在民間信仰中,一般認為寺廟中的御路,為神明(轎)進出的通道,禁止民眾由此處進入寺廟,而需從兩旁的台階拾級而上。 龍山寺五門殿、正殿的木雕為道光時期的風格,拜殿的木雕為咸豐八年(一八五八)重修的作品,目前拜殿木雕可找到「咸豐通寶」的落款,後殿則為昭和十三年(一九三八)重修的作品。以龍山寺的木雕而言,清代中葉的作品較為粗獷,日治時期的作品則較精緻。 五門殿前簷下方有一排吊筒,雕刻有各式各樣的花籃造型,其上裝飾有古錢或蓮花,吊筒的正面並裝飾有飛天、鳳凰及三腳蟾蜍等木雕,造型優雅樸實,吊筒後方的斗栱則採碗型的斗及關刀型的栱,為泉州溪底匠派所擅長的做法。樑架上的獅座及枋木的雕刻樸拙,為泉州匠師的作品。 五門殿共計有五對門神的彩繪作品,正門為「韋馱、伽藍」門神,其容貌、飾物、服裝等有別於一般所見之「韋馱、伽藍」。次間門神為佛教的「四大天王」,分別為「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多聞天王」。 鹿港龍山寺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由前至後分別為山門、五門殿(含戲台)、正殿(含拜殿)、後殿。龍山寺建築仍保存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重修時的風格,期間雖歷經重修,但仍不失傳統格局。龍山寺面寬三十四公尺餘,進深一五七公尺餘,佔地一千六百餘坪。龍山寺的建築格局與雕刻、彩繪藝術,被喻為台灣民間藝術的殿堂。
就在我為鹿港龍山寺的美所著所震攝,僅想盡量用相機捕捉那難以捉摸的美時,那位老人出現了,他開始跟我說,你要拍這個,你要拍那個,他開始介紹八卦夔龍窗,一邊是先天窗,一邊次後天窗,說這是台灣最珍貴的寶了,然後龍山寺每個部位雕樑畫棟的美,老人開始娓娓道來他們的故事,一邊說還一邊講,其實我懂不多啦,還好你想聽,本來我只是用感官被龍山寺的古老與美所感動,當老人開始為我解說後,那些美與時間,整個立體了起來,聽完後,本來要和家人先離開龍山寺了,老人說,我可以帶你們走嗎?然後,我們就有了一趟神秘老人導覽的鹿港之旅,令人難忘。 以上相關資料來源為龍山寺官網,還有官網很多資料可以查。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