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孔子為什麼要談詩、禮、樂?
2010/12/21 22:26:58瀏覽10512|回應0|推薦6

孔子為什麼要談詩、禮、樂?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孔子的教學重視詩、禮、樂這三個科目,《論語》之中也有許多篇章直接講到這三個主題,但是孔子爲什麼特別重視這三個科目呢?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我們都清楚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這個仁字,以字的結構來理解,仁是兩個人組成的,也就是自己與他人。這就表示,儒家的學問重心在於一個人如何面對自己與他人,而能在生活之間的建立種種適當的關係!所以孔子才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先說詩!

 

首先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言」與道德修養有關係呢?

我的理解是:說話這件事情的責任在每一個人自己身上,因為聲音一旦發出去,別人就非聽不可。這可不像眼睛,不想看就可以閉上;身體不想接觸,就可以躲開。所以說話的人必須要對自己說的話負責任,原因就在於此。《論語》中有許多關於言語的篇章都在提醒我們說話的重要性,像是:「巧言、令色,鮮矣仁。」、像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敏於事而慎於言」……都是基於這樣的想法吧!

接著我們來想一想為什麼「不學詩」就「無以言」呢?

《詩經》的內容極為豐富,有許多地方的民間歌謠、有官方的雅樂、有朝廟的祭祀之歌,依照孔子的說法:「詩可以興、觀、群、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所以不論是在日常生活的自我省察或與人相處上,《詩經》可以提供很多學習的材料,同時也能在政治的外交辭令與外在的知識學習上得到很多養分。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整個《詩經》的精神是:「溫柔敦厚」、「思無邪」的,這符合我們面對說話時的重要態度,透過自我的節制而謹慎的說話,做到的不傷人,做到言出必行。說話是我們的本能,可是人們往往因為它是本能而忽略了說話只是我們溝通的工具,重點在於我們應當要認真的學習如何說話,不僅使說話達到溝通的效果,更要做到溫柔敦厚!因此孔子說:「興於詩」,就是希望由我們個人的內在做起。

 

再說禮!

 

孔子在回答顏淵什麼是仁的時候,他說「克己復禮」,這克己便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重要特質,我們有自我節制,對自己負責任的能力。因此,我們若能就日常生活的言行加以反省、改正,那麼我們就能在人際上有著很好的關係,也就是符合禮的標準。你也許不相信人可以克己,但人確實有。只有人是吃得飽飽的,然後去減肥,你說:這不是克己,是什麼?

那麼禮是什麼呢?簡單的說,禮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適當對待關係,禮者理也,我們既然是理性的動物,當然也就依著理性的思考來行事。日常生活若能依著人情事理來自我反省,若有違反便加以改正,努力朝著成為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而努力,這樣當然能夠為自己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奠定良好基礎,這便是「立於禮」的精神。所以孔子才說:「不學禮,無以立。」啊!

 

最後說樂!

 

前面說到從我們的說話、日常生活的各種儀節中,著手去修養自己的言行舉止,但是人與人的相處是複雜的,生活環境是變動不居的,其中必然充滿著許多兩難、衝突與掙扎,要做好這些修養是很不容易的。這時我們的生活就像是一堆雜亂而不和諧的聲音湊在一起,也就是我們的生活常規、品行表現便不合於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若是輕微的偏差我們會像不成章節的片斷歌曲,嚴重的話可能就是噪音了。

然而,我們若能堅持人的價值,以詩、禮來切磋雕琢自己,以使自己成為有德的君子,將生命中的各種衝突逐步的協調到和諧的境界,使自己成為一首音韻動人,歌詞優美,並且獨一無二的美好樂歌,這不就是孔子所說的:「成於樂」嗎!

 

如此說來,孔子為什麼要談詩、禮、樂的原因就很清楚了!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feeducaiton&aid=4719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