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20 15:05:15瀏覽528|回應0|推薦4 | |
轉載文章 2008/11/19《天下雜誌》第410期<編者的話> 獻給徬徨的靈魂 文/李雪莉 二○○八年的教育特刊裡,我訪問了三位青春人物:張鈞甯、謝旺霖、蘇麗文。採訪終結,才意外發現,這三位年輕人,是三種截然不同的,追求自我實踐的路徑。 封面人物,二十六歲的張鈞甯,三年前曾參加《天下》舉辦的「傳播領袖營」;受訪時,鈞甯侃侃談起那場終生難忘的面試,她被問到,「如果妳是總統,最想改變什麼?」她的回答是,「教育!台灣的教育太威權,讓人跳不出框框。」 她的求學路其實很順利,還是中央大學的代言人,但長期活在升學與分數規範下,讓她覺得自己與生活、與世界亳無連結,「好像死掉也沒關係」;直到她演了戲,才看到自己感性的那一面、發現一位好演員對他人的影響。開始對生命有了熱情。 不完美的人生中挖出沙金 今年暢銷的文學作品《轉山》,作者謝旺霖的青春歲月,比起張鈞甯是充滿困頓。 很多讀者閱讀《轉山》,被謝旺霖的西藏壯遊感動,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更說,《轉山》宣告一位傑出作家的誕生。 但很少人清楚,謝旺霖的青少年充滿挫折與委曲。出生藍領家庭、父母離異,他的國中同學裡只有四位讀了大學,不到一成的比例。 凝視著旺霖的故事,我隱隱作痛。當菁英們在談論誰沒大學念時,其實很多孩子持續被體制篩選、淘汰、被看不起,我無法想像,學歷至上的台灣會給那些孩子什麼機會?我更強烈感受到,像旺霖那樣長期來回父與母兩個家庭、兩套價值裡的孩子,是不是都能像他一樣堅強、長出能量? 我私下猜想,旺霖一定曾覺得自己的人生陷在泥淖,但他卻透過一次次的摸索、流浪、苦行,在不完美的人生中,挖出沙金。 而蘇麗文的自我尋找又是另一種典型。她不像前兩位在百轉千折後,找到天地。 蘇麗文從小練跆拳、愛跆拳,生命幾乎奉獻給跆拳,這條路有多苦,只需看她因爭奪奧運銅牌受傷後的復健,那種膝蓋彎兩度就會飆淚的情況就知道。她只是堅定地說,學跆拳就像武術,只有八字:「崇禮尚義,服從忍耐」。 二十多歲的她們比起很多人,活得精采,活出存在感,不是因為比較幸運,反而是比同齡者,更早吃苦頭、不斷磨練摸索。 他們三位都念到碩士,但他們不單靠知識過活,缺乏生命經驗的知識,反讓人無力與虛妄;他們很早就走進生活裡,透過打工、旅行、參加國際賽,認識真實世界的運作;在實打實的生活中,不斷挫折、持續站起、挑戰盤據著人生,敦促他們學習。 強大的動能、巨大的?性,她/他們跨越身體、個性、家庭、社會給的制約、限制。 這樣的特質是別人難以取代、也無法奪走的特質。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耶魯法學碩士畢業、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演講撰稿人、三年前以《未來在等待的人才》成為世界暢銷作家的品克(Daniel Pink),在記者謝明玲越洋採訪中,強烈建議年輕人在進入社會前,應該培養兩項最重要的特質:一是那種單純為做件事,而非為得到外在獎賞而迸發的內在動機;第二項是毅力。 他認為,過去天分被過度強調,而堅持不懈卻被低估。一個從內在有著強烈動機,又能堅持的人,幾乎就能擁有最好的表現。 這正好與特刊三位青春人物的特質,不謀而合。 延續著去年教育特刊「獨立與探索」對台灣三百多萬年輕人的關注,今年,我們把焦點放在「扎根」,把力氣用在分享未來世界需要的工具與能力。 特別是這代大學生,一畢業就將面對高失業的衝擊,這是眾人都陌生的,全球都在面對的新挑戰。 為了了解全球如何面對這個挑戰,我們深入哈佛、麻省理工學院(MIT)、卡內基美隆、日本、中國大陸等大學做第一手報導;我們赫然驚覺,台灣這幾年重研究、輕教學的情況根本未在那邊發生,那邊的教授把研究與實作帶入教學與教育,一切以看到學生成長為目標。 我們相信,未來的人才是需要在知識與生活、理想與現實、理性與感性之間平衡的全方位人才。 歷時三個月,○八年的教育特刊,在團隊幾位主要成員:記者謝明玲、彭昱融、丁嘉琳、還有後製團隊等十幾人的努力中誕生了。 團隊成員中有好幾位七年級生,在她/他們身上我看到對這份工作熱情而燃燒的鬥志與學習能量。 我們將這本特刊獻給年輕讀者,希望裡頭所有的故事能帶給你勇氣;獻給師長與父母,期待你們握起下一代的手,交給孩子正確的能力,陪他們面對無盡徬徨。 也盼望每位讀者翻開這本雜誌時,會因為我們的努力而有一絲驚喜。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