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24 23:39:08瀏覽1501|回應0|推薦12 | |
此次在長庚大學藝文中心展覽的2012袁金塔水墨畫展,大致上分為四大主題:1970年代開始的鄉土主題、80年代的生態主題、90年代政治主題,以及情色主題等。綜觀流變的過程,得以貼近本國的藝術思想以及表現手法。
畢卡索曾言:「風格是一個藝術家最大的敵人。」 而一連串不停轉變的繪畫風格和主題究竟是為了些什麼? 是極盡全力想要擺脫自己舊有形貌的蛻皮術?還是,為了融入大環境的偽裝戲法呢? 有時候如此並不是為變而變,更應該說是不得不變,即使藝術本身捨不得離開大舞台,也不得不向時空低頭,因為作畫的動機很難只單純受到主觀的意念驅使,外界環境的時代因子才是最主要影響藝術家們的謬思女神,而每個不同年代的作品就像是不具名的史官,默默記錄著當代發生的歡笑與淚水。 學習藝術史的過程中,除了認識藝術時期的流轉之外,更加重要的去了解做畫的眾家們,因為什麼樣的過去,造就了什麼樣的他們、什麼樣的作品。以往國高中的課程中,鮮少介紹到台灣藝術家,可顯得這次機會上的難得,透過畫作,認識袁金塔教授,也透過畫作,認識生長的這片土地,更了解自己的根。
故事的開始-鄉土時期
人不能遺忘自己最初的樣子,如果不能關懷自己成長的土地,親近自己的家園 便永遠像個失根的蘭花,到處飄零,四處為家,不知該為什麼感到驕傲,也不知道該為什麼感到失落。同身為鄉土系列題材的「海寧宮」、「三峽老街」、「宜蘭鄉間」。畫面上,皆呈現灰黃色的色調,彷彿這樣的色調標記了某種身分,象徵著樸實,接近土地的意涵,不知道是不是教授刻意挑選三幅有煙霧的作品,一同呈列在同面牆上,表示一致性? 還是說煙霧本身也具備著特殊含意? 因為鄉土時期的畫作屬於寫實主義的作品,故連煙霧都也要栩栩如生,活像可以聞到煙味似的,利用不加水的白色水彩,以轉圈的方式拉動硬筆,造成煙霧繚繞、炊煙裊裊的感覺,很立體,立體到我起初還以為是利用白色蠟筆與水彩不互容的特性去展現的,而沒讓我失望的是這幾幅作品還真的都有使用到蠟筆,不過是用在加強、對比和鮮明度。
三峽老街/2011
海寧宮/2011 重回起點-生態關懷時期 在外遊子終於返家了,返回彰化老家,卻發現自己回不去了。人類無限擴張資源利用,扼殺了生態,童謠中的小溪和山坡,化為不敢再回憶的過往,直叫人不勝唏噓。 當寫實主義走向盡頭,取代而之的從美國學習來的普普藝術概念,用大眾藝術的方式告訴大眾需要知道的事情,嚴格來說,像是「蛙族」、「變臉」、「放眼天下」,幾個作品,雖採用普普藝術,剪貼和大量複製印刷類似畫面的效果,但嚴格來說它們不是普普藝術,因為既不廉價又不商業,通俗卻不是真的很通俗。同時也把水彩帶向另一個階段,黑白印刷添上水彩顏色的表現方式,不再是普普藝術全面彩色亮面印刷的強烈鮮明感,而是有點灰灰、淡淡的顏色表現,媒材再也不單一了。
左:蛙族 右:變臉/2008 解嚴後新詩篇-政治時期 從1949年到1987年,締造了全世界最長的戒嚴紀錄三十八年,解嚴後言論思想、集黨結社的自由都開放了,當然也提供人民批評以及討論政治的權利,讓禁忌話題不再神秘。「再生緣」、「再續前緣」,兩個無厘頭的作品,玩味中帶有嘲諷,或許敵對僅來自於立場的差異,人和人之間,如果立場不同了,是否就能成為朋友?就能愛上彼此、在乎彼此呢? 再來看「台灣魚」 這個作品,畫者心酸,觀者神傷。歷史上台灣這個島嶼被繪製過千萬張地圖,以不同的筆法畫、不同的語言標記,同時也宣告這個島易主過多少回,而居住在此的我們,又該灌上什麼身分呢?長期以來,受到政治操作的影響,舉凡出遠門、國際的舞台上,卻連自己是什麼國籍,要介紹自己是哪裡人,都要猶豫再三,謹慎回答,如同畫作上五彩斑斕的魚隻,由同樣的島嶼圖形成魚身,身上的花樣卻各個不同,是我們決定自己是誰?還是別人決定我們是誰?
再生緣/2005
再續前緣/2006
台灣魚/2002 框住物化的慾望-情色時期 女性到底是什麼? 男人的附屬品、男人的玩物、還是獎賞。「粉貓」象徵具有權勢的上流女性,追求歡愉,卻得掩掩藏藏的躲在面具之下,而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多少沒有性自主權的女性,要活的如此沒有自由。「謎」 一作,重複拼貼相同的印刷品,重複出現的裸女身上被噴濺了水墨,是不是人類因為赤裸,沒有斑點,才想要用刺青,證明自己的不同?用打洞來表現自己?所有無法被抹滅的記號,是否正是存在裡必要的保護色?於是你我不再赤裸?「書中自有顏如玉」 將底下的春宮文上蓋上女性臀部,到底讀書識字是為了知識?還是它僅是一種傳遞情色的媒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究竟是想騙誰?學習竟然淪為掌握權力、擁有女人的手段,顯然儒道之說形同浮雲,意義縹緲而虛無。
粉貓/2007
謎/1995
書中自有顏如玉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