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僅存國民黨留下的忠烈祠
南嶽忠烈祠位於湖南省中部的衡山香爐峰前,是大陸規模最大的抗日陣亡將士紀念陵園。
忠烈祠籌建於1938年「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期間。與會者認為陣亡將士「暴屍戰場」,難以安奉,於是便有了在衡山建造烈士陵園集中祭祀的想法。1943年七月七日,忠烈祠舉行落成大典,宣佈所有抗戰殉國將士均可入祠祭祀,第一批入祀者包括張自忠、郝夢齡、佟麟閣、趙登禹等卅八位將領。
忠烈祠依山而建,總面積約一萬4,000平方米。建築佈局仿照了南京中山陵的形制,在中軸線上依次有牌坊、紀念塔、紀念堂和享堂等,全長240米。祠內的標誌性建築,是一座「七‧七」紀念塔。
塔的造型為一大四小計五顆炮彈,像徵著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同抗日。在中央主塔的正面和左右面都用漢白玉鑲嵌了「七‧七」兩字,表示1937年七月七日抗日戰爭爆發。
在忠烈祠四週的山頭上,有抗日陣亡將士集體和個人墓葬共計13座,其中最大的一座集體墓葬是在長衡會戰中犧牲的陣亡將士,共2,728名陣亡將士安葬於此。1996年,南嶽忠烈祠被中共「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後記:
衡山忠烈祠最後一次公祭活動的時間是1949年3月29日的春祭。中共取得政權後,一直到200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60週年時,衡山忠烈祠才恢復大型公祭。公祭行禮如儀: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周鐵農擔任主祭,擊鼓九通,撞鐘九響,再由20人組成的公祭隊到主祭臺前,依次敬獻三牲、五穀、鮮果及獻供酒、敬香茶,然後是參加公祭的各界代表到主祭臺香爐前敬獻花籃。緊接著主祭人周鐵農奉上香楮,宣讀祭文,焚燒祭書。全體公祭人員向抗戰忠烈三鞠躬。禮畢後鳴炮。服裝則基本統一為白襯衣、藍褲子,佩戴白花。
這種儀式並非憑空編造,而是根據民國時期春秋祭祀大典的程式而來。雖然經歷了戰亂和「文革」,衡山忠烈祠的資料多有毀佚,但留存下來的檔案裏恰好有講述祭祀禮儀的,名稱叫做「忠烈祠祭祀辦法」,很明確地講到第一步如何第二步如何。至於這個辦法依託的又是何種禮制,周躍華則不太清楚,他猜測,那大概用的是傳統禮制裏的最高禮儀。
深切感受到大陸敬重抗戰國軍陣亡英靈,沒在破四舊、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等運動中遭破壞,反觀臺灣一些地方忠烈祠管理變的一塌胡塗,成為小販或老人會之地;同時看到這些歷史時代紀錄,不盡令人想起近年來臺灣進行的去蔣化、否定國民黨在臺的一切貢獻,對這些公然否定歷史的行徑著實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