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拜占庭的詭計和技巧(公元630-1000年)
2007/05/21 20:40:31瀏覽1084|回應0|推薦3

拜占庭的詭計和技巧(公元630-1000年)
 
  公元4世紀初,君士坦丁大帝重建了舊拜占庭城,並將它定為東羅馬帝國的首府。當西羅馬帝國滅亡,羅馬城陷落時,東羅馬帝國卻免遭劫難倖存了下來。儘管它幾經興衰變遷,但卻興旺發達了將近一千年的時間。人們照常在君士坦丁堡生活著,很像古羅馬時期一樣,不過明顯帶上了希臘的色彩和情調。 
  在公元5世紀末期的幾十年以及整個6世紀的時期裡,拜占庭披盔帶甲的騎兵在整個地中海區域佔據著突出的優勢。這並非因為這支軍隊在數量上超過了別人,也不是因為它採用了什麼新式武器。相反,跟許多敵人相比,它在數量上遠遠處於劣勢。它的優勢是由於它透徹地瞭解敵人的長處和短處,因而能夠運用優越和靈活的戰術,同時也由於它將各個不同的兵種巧妙地納入一個有機的完整的軍事組織體制,並且象羅馬帝國鼎盛時期那樣有效地運用這種組織體制。拜占庭戰爭藝術的水平,在賈斯蒂尼安[查士丁尼]一世(520-565年)在位期間達到了高峰。當時,他手下有兩位著名將領,即貝利撒留和諾塞斯[納爾塞斯]。他們曾再次征服過意大利、北非和西班牙南部地區,擋住了日爾曼人的侵略擴張,一度避免了羅馬帝國的衰落。 
  公元7世紀上半葉,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之間曾發生過一場曠日持久,並且一開始就傷亡慘重的戰爭,最後,東羅馬帝國在赫勒克留皇帝的天才統帥下取得了壓倒優勢的勝利。就在這一關頭,伊斯蘭軍隊從阿拉伯地區向波斯和拜占庭帝國襲來。兩敗俱傷的波斯和拜占庭根本無力還擊穆斯林,波斯帝國迅速滅亡,拜占庭丟失了陶魯斯山脈以東的全部省份,只剩下帝國中央的安納托利亞和色雷斯半島兩塊地盤。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拜占庭的統治者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拚死抵抗阿拉伯人的反覆進攻上。儘管穆斯林曾無數次打進安納托利亞地區,拜占庭多次瀕臨滅亡的邊緣,但是它還是基本上保住了沿東陶魯斯山脈的邊界線。 
  拜占庭帝國之所以能夠如此長久地興盛不衰,主要在於它有一支在幾個世紀內堪稱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這支軍隊繼承了羅馬帝國軍隊的所有特點:紀律嚴明,組織嚴密,武器精良,戰術巧妙,並具有無與倫比的團結精神。他們之所以具備並保持了這些優點,完全是因為他們十分強調知己知彼,並對戰爭的地形地物因素進行透徹分析的結果。 
  透過《戰略學》這部論述戰術藝術的名著(出現於6世紀末,系莫裡斯皇帝所作),我們可以瞭解許多關於6世紀下半葉拜占庭騎兵的組織體制、兵器和戰術等情況。值得注意的是,《戰略學》一書描述的後來300年拜占庭的全部軍事體制,雖然在細節上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說,並無大的偏差。這在另一部著名軍事著作《戰術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闡述。(該書出現於公元900年,系利奧六世皇帝所作),(《戰略學》和《戰術學》兩書也許是許多位作者共同所著,在上述兩位皇帝當政期間彙編而成。其學說所闡明的思想和理論代表了當時的實際情況。) 
  這兩本著作所闡述的軍事組織體制和軍事學說是伊斯蘭對外擴張之後數世紀內出現的情況。這種體制並非處處都能奏效。儘管它有時會有失誤甚至根本行不通,但是,它所賴以存在的基礎說明當時的軍事將領是富於卓越思想和傑出才能的。令人驚歎的是在長達五個世紀的時期裡,在關鍵時刻總能及時產生這樣的軍事將領,以重新確立拜占庭的軍事優勢,戰勝鄰國的侵犯。在後來的四個世紀裡,這種體制所遺存下來的影響又延長了拜占庭帝國最後崩潰的過程。 
  《戰略學》是涉及戰爭和軍事領導各個方面的一部全面論著,很像現代軍隊的野戰教範。它的內容包括作戰訓練、戰術實施、行政管理、後勤保障,並討論了對付拜占庭帝國各種敵人時所遇到的主要軍事課題。 
  拜占庭軍隊中不管步兵還是騎兵,其基本行政和戰術單位是中隊,人數300到400人,大體相當於現在的營。每個中隊由一名古羅馬護民官或伯爵負責指揮。五至八個中隊合成一個聯隊,或稱為師,由一名聯隊指揮官或公爵指揮。二個或三個聯隊組成一個縱隊或稱為軍,由縱隊指揮官指揮。拜占庭故意避免一成不變的大規模部隊編制,這樣敵人就難以估計他們軍隊的確切兵力。 
  拜占庭的野戰部隊被納入了按地理位置劃分的軍區體制。地方政府的職權由負責地區防衛的軍事長官行使。每個軍區由一名縱隊指揮官領導,他所指揮的縱隊便駐紮在該軍區。在比較重要的邊境地區,駐軍經常處於特別高度的戒備狀態,以對付任何外來的進攻。 
  在公元7世紀末的時候,拜占庭共劃分了十三個軍區。其中七個在安納托利亞,三個在巴爾幹半島,三個在地中海和愛琴海中的島上及沿岸領地。到了公元10世紀時,軍區數增至30個,但軍隊的總規模並沒有相應的擴大,因而每個軍區的兵力相應減少了。這時常備軍中的騎兵和步兵大約各佔一半。 
  靠近邊境的軍區所駐紮的常備軍通常要比內地多。當接到作戰命令時,每個縱隊指揮官平均可以率領二至四個重騎兵縱隊前往參戰。他手下大約還有相等數量的步兵。步兵的作用遠不如騎兵重要。因此,究竟是留下部分步兵還是全數步兵都用於負責地方的保衛任務則需視具體情況而定(例如敵人的性質或作戰的區域等)。 
  理論上拜占庭實行的是全民性的兵役制。但實際上每個軍區的常備軍是從當地最好的老百姓中徵選來的。雖然拜占庭帝國的軍隊中常常還保留著一支由野蠻民族的士兵組成的部隊,但它基本上不再依賴野蠻民族來當兵了。

        軍區這種軍事體制含有用民兵進行地方自衛的軍事思想。在安納托利亞東部這些地區這種體制效果較好。因為當地人英勇善戰,民兵游擊戰在抵抗和擊潰侵略軍的戰鬥中非常有力地支援了正規軍。在10和11世紀拜占庭復興時期,帝國的財力使它能夠維持一支規模可觀的僱傭軍。 
  在拜占庭帝國存在的大部分時期裡,它並無征服或侵略別國的企圖。拜占庭帝國的統治者認為他們的財力資源始終為掠奪成性的鄰國野蠻民族所垂涎。因此,它基本上奉行了一條防禦性的軍事策略,其目的在於保護自己的疆土和資源。他們的戰略基礎是中世紀式的軍事威懾和盡可能地避免戰爭。

  假如不得不打,則盡量少用人力和財力,對侵略者實行抵抗、懲罰和騷擾。他們的作戰方法通常是靈活的攻防戰,奮力將侵略者逼向自己堅固設防的山口或河流渡口,然後用二個或更多一些的縱隊兵力協調一致地向心攻擊,將敵人徹底擊潰。 
  經濟戰、政治戰和心理戰可以輔助並常可避免軍事武力的使用。在多事的鄰國之間很容易激起爭端,為此,拜占庭常跟他們結成同盟,以減少來自一些難對付的敵人方面的威脅。給盟國以及有爭端的邊界上半獨立野蠻民族的頭領一些經濟上的好處,也有助於減輕外界對本國軍隊的壓力。為了帝國軍事行動的需要,他們利用商人並收買一批間諜,付以極高的報酬,在敵國和友邦宮廷的要害部門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情報網。拜占庭皇帝還常常使用宗教手段以達到某些暫時性的目的。他們發現傳教士能對皈依宗教信仰的統治者的宮廷施以微妙而有益的影響,並且發現人們普遍堅持基督教的信仰必然會形成一個抵禦異教和穆斯林影響的屏障。 
  拜占庭帝國依靠的基本軍事力量是紀律嚴明的重騎兵。就像古羅馬軍團體現了羅馬的強盛一樣,拜占庭帝國的重騎兵隊也是君士坦丁堡巨大威力的象徵。 
  騎兵頭戴古盔或圓錐形頭盔,頭盔頂上有一簇彩色馬鬃;鎖子甲戎裝從頸項一直覆蓋到大腿;他們腳蹬鐵履,上部為皮靴或脛甲以保護小腿,手和腕部戴有鐵手套。他們手執圓盾,盾通常用皮帶縛在左臂上,這樣,兩隻手就都可以空出來操縱馬韁或揮舞兵器,而且在白刃戰時還可以保護易受傷害的左側身體。在盔甲外面套有一件較輕的棉制披風或長衣,每一支部隊的衣服、頭盔上的馬鬃以及圓盾都染成統一的顏色以區別於其他的部隊。每個騎兵的馬鞍上還綁有一件較重的大氅,一方面可以在冷天穿著御寒,一方面也可作為毯子來用。部署在正面前排位置的騎兵馬匹的頭、頸、胸等部位也都掛著盔甲。馬鞍製作得相當結實,而且充填得很好,每付馬鞍都帶有寬大的鐵馬鐙。(拜占庭軍隊是在6世紀前就開始採用馬鐙的)。 
  重騎兵隊的兵器通常包括弓、箭袋、長槍、大刀、短箭等,有時在馬鞍上還綁有一把戰斧。大多數騎兵看來既有弓箭又有長槍。不過一部分重騎兵只有長槍。據推想,當他用弓射箭時,他的長槍便插在馬鐙或馬鞍套裡,就像現代騎兵放置卡賓槍那樣。反過來,當他使用長槍、大刀或戰斧時,便將弓吊在馬鞍上。長槍上掛著一面狹長三角旗,其顏色跟頭盔上的馬鬃、長衣和圓盾相同。 
  騎兵和馬匹都經過嚴格的訓練,能夠在練兵場和戰場上進行複雜的隊形變換。他們特別強調射箭技術,並不斷訓練其它各種兵器的使用方法。 
  作戰時,拜占庭軍隊有時全部使用騎兵,這樣的情況並不鮮見。然而,更多的時候卻是騎兵和步兵以差不多相等的比例進行聯合作戰。步兵中通常是輕重步兵的數量各半。 
  重步兵亦名圓盾兵,據其攜帶的圓盾而得名。他們裝備的盔甲和兵器跟重騎兵大體相同,有頭盔、鎖子甲、鐵手套、脛甲(或套到膝蓋的靴子)和鎖子甲外面套的長衣。所用的兵器有長槍、盾、劍,有時還有戰斧。長衣、頭盔上的馬鬃及盾均塗上統一的顏色,那是區別不同部隊的標誌。 
  輕步兵大部分是弓箭兵,也有些是標槍兵。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機動性,他們披的盔甲很少,也不多帶別的兵器。當然,根據各人的要求也可有一定的靈活性。大多數輕步兵穿皮製戎裝,有的士兵戴頭盔,除了弓、箭袋或長槍外,通常還帶著短劍。 
  奇怪的是,跟2至4世紀的羅馬軍相比,他們較少使用拋石機和彈射器等作戰機械。當然,有時也用,不過大多用於防禦。 
  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種重要的新式武器,那就是液火噴射器。公元717年穆斯林首次圍攻君士坦丁堡時,拜占庭最先開始使用。在擊退穆斯林的進攻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可惜我們對這種武器的詳細情況知道得很少。有關它的易爆易燃材料的確切成分的資料也未能倖存至今。不過,很明顯,這種現代噴火器的雛型採用了硫磺、石腦油、生石灰等混合而成的材料,一旦遇水便能轟然燒起大火。 
  這種易燃混合材料裝在包有黃銅的木頭管殼或管狀容器內。水經軟管用高壓打入管狀容器,易燃材料便能立即燃燒起來。依靠它自己的膨脹力和水的壓力能使火焰噴出相當遠的距離。可以想像,這種武器對於木船或敵人的肉體會有多麼可怕的傷害威力。液火噴射器使拜占庭在對付強大的穆斯林的挑戰中保持了明顯的海上優勢,而且使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在六個世紀長的時期內始終堅不可摧。 
 
拜占庭軍隊的標準戰鬥隊形 
  拜占庭軍事原則的基本出發點是打進攻戰或積極防禦式的進攻戰,給敵以一連串沉重的打擊。它的基本戰術隊形主要由五個部分組成(根據具體的作戰環境可以有較大的變動):一、中央第一橫隊;二、中央第二橫隊;三、預備隊/後衛隊(通常分為兩組,放在兩個側翼的後面);四、負責近距離包圍和掩護側翼的衛隊;五、負責遠距離包圍和掩護的部隊。在步兵和騎兵數量大致相等的聯合部隊中,前兩個部分由步兵組成,其中圓盾兵居於中間位置,輕步兵位於側翼,後面三個部分都是騎兵。倘若步兵部隊太少,那末步兵只充當中央第二橫隊,或者作為一支附屬預備隊放在二個中央騎兵橫隊的後面。 
  如果敵人主要是騎兵,而拜占庭的軍隊基本上都是步兵,那末,步兵第一橫隊首先迎戰敵人。拜占庭圓盾兵確信自己的側翼和背後有騎兵的保護,因此能夠象古羅馬軍團的士兵那樣有效地對付敵人騎兵的進攻。敵人最初的進攻首先要遭到負責近距離包圍和掩護側翼的衛隊對它翼側的抵抗。不久,負責遠距離包圍和掩護的部隊很快會給敵人的翼側和背後以更沉重的襲擊。

  假如拜占庭軍隊的這些反擊未能奏效,而且第一橫隊被迫撤退,那末該橫隊就會像古羅馬軍團的傳統做法一樣,穿過第二橫隊的間隔向後移位,由第二橫隊接戰。負責包圍作戰的部隊也同時後撤,以便重新編隊後繼續向敵人發動攻擊。最後,如果第二橫隊也支持不住,而原來的第一橫隊還沒有來得及重新集結時,還可以調用預備隊發起猛烈的反擊。他們常常不是正面進攻敵人,而是實施兩面包圍,這樣仍然可以確保戰鬥的勝利。 
  顯然上面這種戰鬥形式可以產生許許多多的不同變化,以對付不同的敵人和不同類型的軍隊,並且也可以擺成各種各樣的陣勢。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已經有了標準的戰術條令和經常性的作戰訓練,而且十分重視實施包圍戰和協同作戰(包括兵器投擲和突擊行動的協同,步兵和騎兵這兩個基本兵種的協同以及整個部隊中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協同等)。此外,他們還保留一支精力飽滿的預備隊,以此來贏得一場惡戰的勝利。 
  雖然拜占庭的步兵從屬於騎兵,但步兵的作戰原則決不是消極被動的。當圓盾兵跟敵人步兵遭遇時,不管是聯合兵種作戰還是在崎嶇不平的地形上進行單純的步兵作戰,他們總是抓住戰鬥的主動權,跟弓箭兵和投擲兵密切協同,對敵人實施突擊。圓盾兵的戰鬥隊形通常縱深為16人。各步兵中隊能夠各自將部隊展開,像古羅馬軍團的中隊那樣將各排拉開距離或併攏。進攻時,他們向敵人猛衝過去,不等靠近便將長槍投出。這跟古羅馬軍團的中隊戰鬥方式也是一樣的。因此,圓盾兵中隊同時具備了軍團和方陣兩方面的優點。 
  騎兵中隊的隊形通常縱深為8至10列。拜占庭人懂得這種隊形要比2至8列騎兵組成的橫隊來得呆笨些,但是,他們寧肯稍微犧牲一點部隊的機動性,以換取縱深較厚的隊形所具有的較大的安全性。 
  拜占庭的軍事理論家在研究敵人的各種特點和精心確定他們自己的戰術隊形方面化費了一樣多的時間。只要可能,他們總是根據各個鄰國的不同情況,在他們最缺乏準備的季節和環境條件下發動戰爭。隆冬時節是進攻斯拉夫沼澤地區居民的最好機會,因為拜占庭軍隊可以滑冰接近他們的居住地,而斯拉夫人則無法在水中和蘆葦蕩找到他們的藏身之處。2、3月份匈奴人和塞西亞人的騎兵常會遇到飼草匱乏的困難。秋、冬、春三季,對山區部落的敵人來說,大雪會暴露他們的行蹤,植物也掉光了葉子,使他們全無掩蔽之物。寒冷和陰雨的天氣是進攻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極好時機,因為此時,他們往往情緒低落,戰鬥力大為下降。 [ 註:對近代戰爭的研究分析表明,不利的氣候條件會直接而明顯地降低部隊的戰鬥力。 ] 
  由於拜占庭經常不斷地研究分析上述作戰環境條件,因而始終保持了軍事上的優勢。 
  雖然拜占庭的每個士兵都帶著自己的武器,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夠吃數天的食物,但仍給每支部隊配備了補給品和輜重車隊,上面裝載著足夠的給養和裝備物資,一旦需要,可供長時間的連續作戰和裝運攻城設備之用。輜重車隊一部分是四輪運輸馬車,一部分是用於馱載的牲口。 
  拜占庭軍隊跟早期的古羅馬軍隊完全一樣,他們的基本裝備必定包括紮營用的鎬和鍬。在到達目的地之前,由工兵部隊預先選定並標出兵營的位置。紮營時,一部分部隊負責警戒,其餘部隊從馱畜身上取下鎬和鍬,迅速挖好戰壕,築起柵欄。 
  每個中隊均設有醫療小分隊,部隊中時時都有牧師跟隨,他們還有相當不錯的通信勤務。拜占庭軍隊中除了有一支通信部隊外,還採用一種烽火報信系統,用它可以在幾分鐘內將敵人來犯的消息從邊境一直傳到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軍隊的軍官從年輕時就開始接受培養訓練。他們通常出身於貴族家庭,應徵加入士官訓練隊。和平時期的訓練課目可能跟現代軍官的訓練內容大同小異,重點是學習士兵的基本勤務,掌握武器的使用方法和騎馬術,研究軍事專家的著作,參加將軍事理論知識運用於實踐的演習等。戰時,士官訓練隊則服務於各縱隊的參謀部,從事文書或通信員的工作,有時協助參謀軍官起草一些簡單的作戰命令,和制訂作戰方案的工作。 
  經過參謀和各種指揮業務的學習鍛煉後,年輕的士官生逐步取得了作戰指揮的經驗,並使上級有機會對他們進行實戰考察,然後才被提升為軍官。在實習階段的幾年時間裡,訓練的重點放在鼓勵他們提高客觀分析的能力上。因為拜占庭認為這是他們將來事業成功的基礎,是培養優秀指揮官和參謀軍官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兵不厭詐是拜占庭軍隊所崇尚的作戰原則,只要有可能,他們便屢屢使用。他們對西方騎士那種虛偽的榮譽感嗤之以鼻。他們的目標是以最小的損失,化費最少的人力物力資源,甚至不發一槍一箭來贏得戰爭的勝利。陰謀詭計和威脅利誘是他們慣用的手段,而且認為完全是正當體面的。拜占庭人也是進行各種各樣心理戰的行家裡手,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引起敵人內部的混亂和糾紛,甚至大言不慚地使用欺騙性宣傳來提高自己部隊的士氣。 
  從某些現代戰爭的觀點來看,人們不必過分責難拜占庭的那種不夠道德的實用主義做法。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為了解決其民族生存這一基本問題所採取的積極有效而又並非胡作非為的手段。而且他們也遵循了一種戰爭的道德準則,只不過沒有始終堅持罷了。(通常)他們對於已經簽訂的條約是信守不渝的,俘虜來的男女百姓盡可能根據條件的許可予以妥善對待。對於勇敢的但卻戰敗了的敵人通常也給予寬大和尊重。 
  這就是拜占庭的軍事體制。從公元700年至1000年這一時期內,拜占庭依靠這種體制擊退了斯拉夫人和撒拉遜人對帝國邊境日甚一日的蠶食進攻。到了這一時期末,拜占庭帝國的疆界在巴爾幹、小亞細亞、敘利亞、亞美尼亞、意大利以及地中海島嶼等地區得到了穩步的擴展。疆土的擴展並不是因為它改變了傳統的防禦性戰略,而恰恰正是合乎邏輯地實施這一戰略的結果,同時也是客觀地估計到自己軍事力量不斷增長和穆斯林威脅逐步減弱的結果。 
   11世紀期間,儘管拜占庭帝國的國內條件和行政管理狀況逐步惡化,但是,在曼茲喀特戰役(1071年)之前,它的軍隊始終沒有削弱。曼茲喀特戰役是拜占庭和塞爾柱王朝之間的一場騎兵戰。戰鬥結果,拜占庭皇帝羅曼納斯·戴奧真尼斯徹底敗北。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的軍隊對這次戰役沒有充分的準備。其次,他堅持在開闊而又起伏不平的鄉村地形上用重騎兵襲擊土耳其行動敏捷的弓箭騎兵,而側翼和背後又得不到充分的掩護。最後,預備隊又偷偷撤退,使部隊主力的後背失去了掩護,從而使拜占庭軍隊的形勢更加惡化了。結果拜占庭全軍覆沒,負了傷的皇帝被俘。一夜之間拜占庭帝國在亞洲的疆土全部落入土耳其之手。 
  曼茲喀特戰役慘敗後,拜占庭國內戰亂四起,不久又喪失了作為它軍隊的(特別是騎兵)主要來源的安納托利亞地區,從此,拜占庭帝國一蹶不振,再無復興之日。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gionra&aid=974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