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12/15 14:27:17瀏覽1815|回應1|推薦12 | |
多佛與東南海 多佛小鎮 我們離開亞瑟港之後,便又重返荷巴特,理由只有一個,就是取回帳篷。因為這個插曲,原先往塔島東岸的行程就順勢改成南走,往澳洲最南端出發。我們的目的地是東南海岬,是首次的塔島健行,而健行是塔島旅行的重心。塔島由於人口密度稀疏,加上環境保育十分成功,因此整座島猶如國家公園一般。塔島上的國家公園多到不可勝數,只是若換個角度想,塔島需要規劃成立國家公園嗎? 其實在塔島旅行時,我一直有個疑惑,因為塔島美景俯拾即是,有些蒼茫,鉛白色的天空映著土黃色的大地;有些氣韻生動,萬年的森林籠罩在透藍天下;有些令人迷惘,深厚的寶藍海水像是靜影般地浮著,成立國家公園與否,似乎也成了畫蛇添足。 體驗紮營 由於路程稍遠,我們得先在多佛(Dover)小鎮休息一晚。多佛原來也是英格蘭南方的地名,若論地理位置,塔島的多佛也與英格蘭的多佛神似,兩地都在東南角。英格蘭的多佛有著壯闊的懸崖峭壁,而塔島的多佛則顯得柔弱許多,只有一座小漁港,澄澈的海水有著冰冷的溫度,海邊有成群的生蠔、蜆菜(港澳一般稱為青口)。 我們在多佛海邊的一處Tourist Park紮營之後,便往海邊走去。Tourist Park是澳洲人經常使用的字眼,這裡通常有許多型式的住宿可供選擇,例如我們紮營的Tourist Park有小木屋、caravan(旅行拖車)單位、露營地等供遊人住宿。澳洲人酷愛戶外活動,因此戶外住宿形態多元,擁有露營車、旅行拖車的比例很高,有遊艇者也不在少數。 旅行拖車是一種車廂,內部一應俱全,可由一般車輛拖行。類似Tourist Park這種地方所提供的旅行拖車需要水電,拖車車廂一接上水電與度假小屋無異。至於露營地則是所有住宿型態中最便宜。Tourist Park有提供衛浴與廚房,至少有烤肉台,但有些需投幣使用。有些Tourist Park也提供洗衣機與乾衣機,但這都是因地而異。 我們的營地在河邊,河在營地之後不久便蜿蜒入海。河邊有乳牛踱步、幾隻綿羊,河中有一些魚。早晨時有亮麗淡藍羽色的小鳥在帳篷外跳躍,露營地附近的青草上總有幾隻彼得兔。我們首次在海外搭帳篷露營,感覺有些新鮮!在歐洲,往往投宿青年旅館,因為價位便宜;在大陸,不是投宿招待所就是便宜旅館;在澳洲,住宿昂貴,即使是青年旅館也不見得便宜,於是幾番研究模擬之下,發現搭帳篷是最便宜的形式。某些地方還有免費的營地可供大眾露營,價錢大約只有青年旅館的一半,可以在廚房煮食及享受營地所有的沐浴設備。 生蠔與蜆菜 多佛小鎮的規模很小,人口尚不足六百,就在交通要道旁有些許的小店與餐廳,那一條要道就是鎮的中心所在。十九世紀小鎮的主要工業是木材業,多佛小鎮雖有小漁港,但附近山間的木材更具經濟效益,不過日後因為環保意識的高漲,以木材營生的商業型態已經轉變成捕撈鮭魚。但塔島捕撈鮭魚的模式仍有嚴格的規定,由於天然環境絕佳,島上出口的農漁牧產品在市場上享有極高的評價。 多佛小鎮所出口的鮭魚主要銷往亞洲,那個午後我們就在海灘散步,乾淨白沙也有冰涼的溫度。位於南端的塔島,即使在夏季也很涼爽,冰鎮的海水慢慢湧來。退潮時平靜時分,海水的力道柔弱,海邊的岩石上布滿了生蠔與蜆菜。毓琦在海邊使力打開生蠔的殼,並且大快朵頤起來,原本我還有些猶豫,畢竟這似乎有些突然。儘管我在台灣也有類似的經驗,那年升大四之前的暑假,在嘉義鰲鼓墾殖處打工,某日收工後,工頭帶著大家到海邊挖生蚵,我也是遲疑的,但是見到工頭熟練地以鐮刀挖開牡蠣的殼,然後一口吞下後,我也如法炮製,原來味道不差。先前擔心沿海汙染的問題也隨著美味傳到大腦之後消失,何況在多佛的海邊是連汙染都沒有,只是缺乏鐮刀相助,對生蠔卻是無可奈何。我很佩服毓琦的持之以恆,後來她說對付生蠔得用檸檬,只需幾滴檸檬汁,生蠔便會張口投降。後來的旅程中,毓琦與明琦真的去買了檸檬,可惜的是,我們準備遠離海岸,往山區出發。 美食之旅 毓琦與明琦採了三隻生蠔,還有幾隻蜆菜,說是晚餐可以加菜。這倒像是蠻荒中的紀事,有點魯賓遜漂流記的況味,雖然我們依舊在文明世界,但也令旅行增豔不少。我曾在西班牙的南方大城Savilla,採摘當地人行道旁的橘子吃,但實在是太酸了,難怪結實累累的橘樹可以不動如山地挺立著。我原想三隻生蠔,還有幾隻蜆菜,或許也是鬧著玩的,但毓琦與明琦真的料理起來了,加上奶油與沙拉的佐料之下,美味的生蠔與蜆菜都進了我們的五臟廟。生蠔的滋味甜美,滲透澄澈海水的鹹味慢慢地流進食道。我從未吃過這樣的生蠔,那巴掌大的生蠔便有巴掌大的甘甜,說是珍饈則一點也不誇張。 我原不清楚蜆菜的來由,後來剝掉殼之後才知道「菜」字如何與「蜆」字搭配。因為每隻蜆菜裡都有海草,而有趣的是每隻蜆菜裡也有一隻小螃蟹,只是小螃蟹在火烤之後也成了無辜的祭品。我們的塔島旅行在食的方面多半是自己料理,原因是這樣最經濟實惠。我們在紐西蘭旅行時也是如此,不過塔島的旅行意外成為一趟美食之旅,而這美食的開端始自多佛的生蠔。 東南海岬 一早我們告別多佛,天氣一直很晴朗,沿著海岸線馳騁,我的速度卻不敢加快,因為當地人行車的速度很快,往往速限七十公里的路上,他們會以時速九十急駛。這倒有些詭異,因為一般而言澳洲人很守法,或許是因為塔島的警察很少在路上巡邏吧,因此當地人便放膽駕駛。這點與紐西蘭的狀況有著很大的差異,因為紐西蘭的警察經常出沒於鄉間的樹蔭下,因此紐西蘭居民儘管也有開快車的情況,但總不至於超速,不過即使如此,絕大多數塔島居民的駕駛道德仍舊在水準之上。 碎石子路 往東南海岬(South
往東南海岬的碎石子路在森林中段開始,我曾經認為這或許是一種消極的保護,因為一般轎車的底盤不算高,行駛碎石子路時很容易造成車輛的傷害,所以駕駛通常都不想進入。塔島許多偏僻的地方一律採用碎石子路,我想這應該是當局的一種保育措施吧,因為如此,大多數的遊人會考慮到其他人煙較多的地方遊玩。 動物死屍 我們租用的車子小鈴在碎石子路上慢駛,兩旁的森林有著整齊的模樣,「那是人工林。」森林碩士明琦說著。一路上偶爾有四輪傳動的車子從我們身旁呼嘯而過,森林裡大多時候是安靜無聲。路上偶爾有動物的死屍,就如同紐西蘭一般,塔島的牲畜總數是人的好幾倍,加上生態保持完整,因此夜間遭汽車撞死的野生動物不計其數。 這等事在他國偶爾也發生,但於紐西蘭與塔島簡直稀鬆平常。路上有動物死屍並不足為奇,但在紐西蘭,死屍便是鷹群的佳餚,是老鷹免費的大餐。老鷹一早便在道路上空盤旋,等到路上無車時再俯衝而下叼走死屍,或是直接在路上享用,路邊竟也有因為這樣而被撞死的死鷹,真是應了鳥為食亡這句話。在塔島,我倒是有一次看見鷹啄食路上的動物死屍,與紐西蘭的鷹一樣,並不畏懼人類。在紐西蘭的鷹幾乎跟鴿子一樣普遍,塔島的動植物生態雖然保留的相當完整,但要看見鷹的機會卻比較少。 健行 我們抵達時已是中午,在東南海岬國家公園管理處買了塔島的國家公園套票。這個套票是通行於塔島所有國家公園的通行證,而每處國家公園都有屬於自己的紀念圖章(stamp),於是收集這些紀念圖章成了我們旅行的任務之一。 東南海岬國家公園也是我們塔島健行的首站,不過因為裝備的關係,所以選擇沿海岸線走的輕裝路線。若是選擇越過森林的重裝路線,必須準備較為齊全的服裝,例如防水的登山鞋、衣物等,因為越過森林的路線不僅較費時,也會遭遇溼地。我們此次僅是輕裝簡從,再者要踏訪塔島所有的國家公園實際上也有難處,因此我的每次旅行都是一種折衷,唯一不變的大概就是如何以最經濟的方式,享受到最好的待遇,這裡我所指的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我們頂著豔陽開始健行,從國家公園管理處開始,約莫片刻就能走到海邊,順著海灘徐行時,附近的風景盡入眼簾。我們以最慢的速度前進,因為心與靈必須同時前行,兩者都不能超速,那是我偏愛的慢遊節奏。從沙灘上遠望的海水是沉沉的寶藍色,但靠近沙灘的部分卻清可見底。我見過很多地方的美麗海水,但塔島的海水顏色最令人難以捉摸。希臘的海水透藍彷彿與天合在一起;塔島的海水則深藍的令人難以置信,好像加工過,但近處的海水卻又一片澄澈,宛如透空,未曾存在過,僅存的只是介於趾縫之間的冰冷溫度。 遼闊的沙灘上並無多少人煙,兩個多小時的健行,遇見的靈長類動物僅有三、四個,倒是靠近國家公園管理處的海邊有許多人家正悠閒的露營著。那些人家都是有備而來,飲水、碳火、發電機等一應俱全,我不介意過這樣的悠哉生活,只是旅行時艱困往往比享樂要多,但也甘之如飴。海岸有沙灘、岩礁,附近的森林有許多巨大的桉樹。明琦說光是桉樹在澳洲就有數百種之多,這奧妙的森林學往往不是我這種外行人所能理解。 東南海岬的生態環境保育的十分完整,澳洲對於保育的理念也執行的非常成功,所以海灘上看不見任何的人工添加物,除了枯木之外,未曾見到什麼。岩縫裡可以見到許多顏色鮮豔的海生動物,對於我這種對生物學外行的人,實在難以理解那是什麼動物,但觀看時總有一種對於美妙萬物的讚嘆。健行的終點處是一具小型的太陽能燈塔,是塔島的最南端。灌木叢中則有一處廢墟,聽說那裡曾有人煙,因為在捕鯨盛行的年代,東南海岬也是一處捕鯨基地。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