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有股莫明力量牽引我似的,走過一趟憶遊萬華舊時光的心中小旅行。循著往日回憶,沿著大理街,拾起一段段殘存街角的兒時點點滴滴。歷經歲月的風吹雨打,那些日子早已退色了、看不清了。我在記憶的地圖裡迷路的時侯,無意間吧!遇見正在施工中的「新糖廍公園」。 小時侯,爸爸每天騎著機車帶我上學,經過附近綠意環繞的糖廠產業。我老是看著中國時報掛在大樓頂,有時幾片白雲飄過,有時撐起藍天。腦海裡明顯的地標不知有沒有改變,只覺得那四個大字,與幼稚園上學的路程一直連結著,不曾斷過線。 四十幾年後,想回溯當年老樹夾道的糖倉外風光,早不復以往,一顆老成的心靈總喜歡鑽進幼年時光。種滿甘蔗的公園裡,感覺也特別強烈。雖然民國五十幾年我出生時,大理街早已不種甘蔗不製糖,但我們一家子是依著糖廠土地生活、住違章木板房,老爸工作的糖廠相關單位就在家後巷子尾。一切都變了,也找不到往日的小路,每每經過大理街附近,心中老是泛起些歲月的愁呀! 再次路過,不再有爸爸機車載著安全感,少了身後一口蒜味的外省腔。我踩著單車孤獨鏈條聲,抬頭抑望中國時報四個斗大的字,才從恍然中標定了自己,回到早已被城市掩埋的往日小路。 身邊三座糖倉是有些舊意,紅磚牆、水泥面,敞開台灣糖業文化館倉庫大門,便開始漫步在一連串有關製糖的歷史中。牆上,從凱達格蘭族庶園講起,經歷日治與戰後的堅苦日子,最後停在義工伯伯身後的柑仔店招牌下、糖果罐裡與幾盒抽糖仔紙牌上。對我而言卻只有一段溫暖的童年吧!我問了義工伯伯和幾位在現場聊天的太太,老家附近的土地公搬到哪去。得到的回答是:「年代久遠!」幾聲微弱的「不知道」消失在挑高而空盪的糖倉盡頭。 走出糖倉,來到為人津津樂道的五分車邊。義工伯伯說明,小火車是從南部運來展示,聽說再過不久可能又要被移走。車頭編號843、Hitachi, Ltd. 1969 Tokyo Janan,我知道為什麼找不到到兒時回憶的地圖了,東拼西湊的舊時光影,比我出生的1966年還年輕三歲。 漫步甘蔗公園,甘蔗植株綠色草皮上排列整齊,萬華的甘蔗光影很老,老到幾乎與現在的人們失去連結。隔著大理街,公園對面是華昌出租國宅。記得民國六十二年我懵懵懂懂搬離老家,低矮木板房聚落就在國宅這裡,如今那一段日子只剩空白。人行道上小白花佈滿枝頭,台北的冷,催得一樹寒梅芬芳。站在樹下,陣陣清香撲鼻,卻醒不了被時光遺忘的記憶。落一地花瓣,不完好的花朵,就像往事破破碎碎,憶起又能如何。 老人家走出國宅,我打聲招呼:「啊嫲妳好!這花真香。」「是啦!這梅仔,我種的啦。」老婆婆自信的回答。聊一些梅樹的故事,我想問一些兒時的當地事,卻又吞了回去。因為,我想想,還是留在心底,才不會忘記常來大理街找些塵封的光影。 新糖廍公園: 大約位於大理街尾中國時報旁,主要由甘蔗公園及三座古老糖倉築成。糖倉目前以文化利用為主,除了糖廠歷史及文物展示外,著名歌仔戲團明華園目前進駐於此。 交通: 捷運龍山寺站下車,找到西園路與大理街交叉口,往大理街尾走500公尺左右便可遇見。 自行車小旅行路線: 路線難度: ★☆☆☆☆ 輕度挑戰 (市區道路) 錦和國小 → 錦和路 → 連城路、景平路 → 華中橋 → 萬大路 → 東園街 → 雙園街 → 大理國小 → 大理街 → 新糖廍公園 → 原路折返 → 華中橋 → 中和 → 錦和國小 旅行時間: 2小時,大約8公里 攝影、文: 茶花小屋 2011.0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