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1 17:44:29瀏覽124|回應4|推薦0 | |
何苦放任整座花園荒蕪, 何苦放任永生、自在、清淨、圓滿,
卻耽於一時的幻滅、顛倒、罣礙! 田園將蕪,胡不歸!胡不歸!
無緣、無境時,心沒有對外境生起作用之前,我們的佛性在哪? 在《楞嚴經》裡,佛陀利用耳根的聞性,與阿難尊者進行一場對話說明: 當時阿難分不清楚能聽的聞性本不隨所聽的聲音生滅而生滅,
以致能聽的心隨著聲音在生滅。 佛陀為了讓大眾明白生滅的是聲塵,不是覺性, 於是佛陀又叫羅睺羅第三次擊鐘,這次問的是聲塵, 而不是能聽的覺性。 佛陀問阿難說:「有聲音嗎?」
阿難與大眾都說:「有聲音。」 聲音停了後,佛陀又問說:「還有聲音嗎?」 阿難與大眾回答說:「沒有聲音了。」 聲音完全停了以後,佛陀又叫羅睺羅第四次擊鐘,問阿難說:「有聲音嗎?」
阿難與大眾都說:「有聲音。」 佛陀就問阿難說:「你所說的有聲與無聲,是怎麼的情形呢?」 阿難回答說:「若敲鐘,就有聲了;聲停了,就沒聲了。」 佛陀為了讓大眾明白能聽的聞性,不會隨著聲音消失而斷滅,
於是廣說能聽的聞性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佛陀開示說: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 鐘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 為汝有無?聞實云無,誰知無者?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 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 大意是說: 如果我們的聞性會隨著鐘聲那樣的生起與消失,當鐘聲歇時, 我們的聞性就會同時隨著鐘聲消失了,就同枯木一樣,不會再有聽聞的作用了。 但是羅睺羅再敲第二次鐘聲時,聞性並沒有消失,依然可以再聽到鐘響;
鐘聲無聲時,也聽到「無聲」:聞性的功能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消失。 若是能聞的覺性隨著聲歇而消失, 當下能聽「無聲」的又是誰呢? 這能聞的覺性並沒有中斷,我們所聽到「鐘聲」,是聲塵的因緣作用, 撞擊力大,音就大:聲音會有大有小、有生有滅,但是聽聞的覺性, 並沒有隨著聲塵有大有小,始終「如如」 —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如果我們無法明白聲塵是生滅的,聞性是不生滅的, 心就不會隨著外境生滅而生滅,流轉在生死中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