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1、三焦保護
2007/04/08 06:57:55瀏覽3606|回應0|推薦1

21m、三焦腑保護。

一、三焦腑簡介及保護之穴道。六腑屬性屬【陽】


二、三焦腑:中醫六腑學說之一。

1、分"上焦","中焦","下焦"。從部位而言。

2、上焦一般是 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內。

3、中焦指膈下、臍部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臟腑。

4、下焦指臍以下部位,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從病理生理的角度,還包括部位較高的肝,故下焦往往肝、腎並提)。

5、從功能而言,《靈樞.營衛生會篇》指出;

(1)"上焦如霧"(主要指心肺的輸佈作用)。

(2) "中焦如漚"(指脾胃的消化轉輸作用)。

(3)"下焦如瀆"(指腎與膀胱的 排尿作用,並包括腸道的排便作用)。

6、這些功能實際就是體內臟腑氣化功能的綜合,故三焦的功能,概括而言是受納水谷,消化飲食,化生氣血精微物質,輸送營養,排泄廢料。

7、三焦的"焦"字,有"熱"的含義,這種熱來源於命門之火,是通週氣化的作用來體現的。

8、至於三焦的實體是一個爭論未決的問題。《靈樞.營衛生會篇》說:「上焦出於胃上囗,並咽以上,貫膈而佈胸中。.... 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 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9、《難經》認為三焦是"有名而無形"、張介賓《類經附翼》記載:「.... 及至徐遁、陳無擇始創言三焦之形,云" 有脂膜如掌大,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中出,夾脊而上,貫於腦, .... "張氏本人則認為:「三焦為臟腑之外衛","所謂焦者,象火類也,色赤屬陽之謂也。

10、今夫人之一身,外自皮毛,內自臟腑,無巨無名,無細無目,其於腔腹周圍上下全體,狀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看內一層,形色最赤,象如六合,總護諸陽,是非三焦而何?」虞搏《醫學正傳 》認為:「三焦者指腔子而言, .... 總名三焦, .... 其體有脂膜在腔子之內,包羅乎五臟六腑之外也。」

11、王清任《醫林改錯》以為"網油"即是三焦。台灣話曰之"網絲油"即是三焦。 唐容川《血證論》謂:「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內外相聯之油膜也。」

12、以上是古代醫家的一些主要論點,但都不能全面地解釋三焦在人體的氣化綜合功能,錄出以備參考。

三焦腑之保健,保護六腑之穴道如下


(1)中脘穴。


說明請閱(1)中脘穴



(2)水道穴。


胃下垂病治療難,【中藥】服用加位逍遙散。

主瀉三焦經、膀胱經、腎臟之熱及發炎。(2)水道穴

水道 Shui3 Tao4 (s-_8)足陽明胃經。

【部位】

在大巨穴下1寸,中心線外開2寸。臍下3寸,外開2寸取之。

【主治】

1、腎炎nephritis。2、膀胱炎cystitis。

3、尿閉retention of urine。

4、睪丸炎orchitis。

6、腸脫prolapse of intestine。

7、子宮病hysteropathy。

8、卵巢病ovariopathy。

【取穴】

仰臥,天樞穴直下3寸取之。

【解剖】

腹直肌及其鞘處;有12肋間動脈、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脈、靜脈;正當第12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方法】

針3~5分。灸15分鐘,灸3壯。

【應用】

1水道穴:主治腎臟、三焦經、膀胱經之熱氣及消炎。

2月經痛:針灸氣衝、水道、四滿、中柱、水泉等穴。

(3)關衝穴。


14經脈(meridians)(10)手少陽三焦經triple heater起點關衝穴t-1 上接。(9)手厥陰心包經heart constrictor終點中衝p-9。

關衝 Kuan1 Chung1 (t_1) 手少陽三焦經。

三焦脈之所出,為井穴屬金,亦為六陽根穴。

【部位】在無名指(第四指)外側,去爪甲角如葉。

【主治】

1、頭痛headache。

2、角膜白翳leucoma。

3、前臂神經痛antebrachial neuralgia。

4、五指疼痛fingers pain。

5、小兒疳積(營養不良之腸胃病)。

6、乾嘔vomiturition。

【取穴】

伸無名指(第四指),其外側爪甲角1分許取之。

【解剖】無名指尺側,平爪甲根切跡;有指掌側固有動脈形成動脈網;分佈尺側神經指掌側固有神經。

【方法】

以放血為主,針1~1.5分為限。

【應用】

1、中風、卒仆、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以三稜針在各井穴放血。氣血流通,有起死回生之急救妙法。

2、三焦邪熱、口渴、唇焦、口氣、火氣大:關衝穴急放血。

【回臟腑保建】


有病大醫院,西醫檢查,確認病症。選擇治療,中西皆可。脊椎配穴,僅供參考。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29405&aid=8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