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朱自清的《歐遊雜記》
2025/01/03 05:39:38瀏覽197|回應0|推薦2
Excerpt朱自清的《歐遊雜記》

書名:歐遊雜記
作者:朱自清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20/10(二版)

本書記錄了朱自清在二十一年五月、六月在歐洲的遊蹤,從威尼斯、佛羅倫斯、羅馬、滂卑故城(龐貝)、瑞士、荷蘭等介紹在歐洲接觸各個層次的人物、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並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因此,能夠為讀者描繪出一幅生動的歐洲印象圖。

Excerpt
〈羅馬〉

羅馬(Rome)是歷史上大帝國的都城,想像起來,總是氣象萬千似的。現在它的光榮雖然早過去了,但是從七零八落的廢墟里,後人還可彷彿於百一。這些廢墟,舊有的加上新發掘的,幾乎隨處可見,像特意點綴這座古城的一般。這邊幾根石柱子,那邊幾段破牆,帶着當年的塵土,寂寞地陷在大坑裏,雖然是夏天中午的太陽,照上去也黯黯淡淡,沒有多少勁兒。就中羅馬市場(Forum Romanum)規模最大。這裏是古羅馬城的中心,有法庭、神廟、與住宅的殘跡。卡司多和波魯斯廟的三根哥林斯式的柱子,頂上還有片石相連着;在全場中最爲秀拔,像三個丰姿飄灑的少年用手橫遮着額角,正在眺望這一片古市場。想當年這裏終日擠擠鬧鬧的也不知有多少人,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手法;現在只剩三兩起遊客指手畫腳的在死一般的寂靜裏。犄角上有一所住宅,情形還好,一面是三間住屋,有壁畫,已模糊了,地是嵌石鋪成的;旁廂是飯廳,壁畫極講究,畫的都是正大的題目,他們是很看重飯廳的。市場上面便是巴拉丁山,是飽歷興衰的地方。最早是一個村落,只有些茅草屋子,羅馬共和末期,一姓貴族聚居在這裏;帝國時代,更是繁華。遊人走上山去,兩旁宏壯的住屋還留下完整的黃土坯子,可以見出當時闊人家的氣局。屋頂一片平場,原是許多花園,總名法內塞園子,也是四百年前的舊跡;現在點綴些花木,一角上還有一座小噴泉。在這園子裏看腳底下的古市場,全景都在望中了。
……

羅馬城西南角上,挨著古城牆,是英國墳場或叫做新教墳場。這裡邊葬的大都是藝術家與詩人,所以來參謁來憑吊的意大利人和別國的人終日不絕。就中最有名的自然是十九世紀英國浪漫詩人雪萊與濟茲的墓。雪萊的心葬在英國,他的遺灰在這兒。墓在古城牆下斜坡上,蓋有一塊長方的白石;第一行刻著心中心,下面兩行是生卒年月,再下三行是莎士比亞《風暴》中的仙歌。

  彼無毫毛損,
  海濤變化之,
  從此更神奇。

  好在恰恰關合雪萊的死和他的為人。濟茲墓相去不遠,有墓碑,上面刻著道:

  這座墳裡是
  英國一位少年詩人的遺體;
  他臨死時候,
  想著他仇人們的惡勢力,
  痛心極了,叫將下面這一句話
  刻在他的墓碑上:
  「這兒躺著一個人,
  他的名字是用水寫的。」

[
讀者自行補充]
“This grave contains all that was mortal, of a young English poet, who, on his death bed, in the bitterness of his heart, at the malicious power of his enemies, desired these words to be engraven on his tomb stone
“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 IN WATER.”’

  末一行是速朽的意思;但他的名字正所謂「不廢江河萬古流」,又豈是當時人所料得到的。後來有人別作新解,根據這一行話做了一首詩,連濟茲的小像一塊兒刻銅嵌在他墓旁牆上。這首詩的原文是很有風趣的。

  濟茲名字好,
  說是水寫成;
  一點一滴水,
  後人的淚痕——
  英雄枯萬骨,
  難如此感人。
  安睡吧,
  陳詞雖掛漏,
  高風自崢嶸。

  這座墳場是羅馬富有詩意的一角;有些愛羅馬的人雖不死在意大利,也會遺囑葬在這座「永遠的城」的永遠的一角裡。

〈萊茵河〉

萊茵河(The Rhine)發源於瑞士阿爾卑斯山中,穿過德國東部,流入北海,長約二千五百里。分上中下三部分。從馬恩斯(MayenceMains)到哥龍(Cologne)算是中萊茵;遊萊茵河的都走這一段兒。天然風景並不異乎尋常地好;古蹟可異乎尋常地多。尤其是馬恩斯與考勃倫茲(Koblenz)之間,兩岸山上佈滿了舊時的堡壘,高高下下的,錯錯落落的,斑斑駁駁的:有些已經殘破,有些還完好無恙。這中間住過英雄,住過盜賊,或據險自豪,或縱橫馳驟,也曾熱鬧過一番。現在卻無精打采,任憑日曬風吹,一聲兒不響。坐在輪船上兩邊看,那些古色古香各種各樣的堡壘歷歷的從眼前過去;彷彿自己已經跳出了這個時代而在那些堡壘裏過着無拘無束的日子。遊這一段兒,火車卻不如輪船:朝日不如殘陽,晴天不如陰天,陰天不如月夜月夜,再加上幾點兒螢火,一閃一閃的在尋覓荒草裏的幽靈似的。最好還得爬上山去,在堡壘內外徘徊徘徊。

  這一帶不但史蹟多,傳說也多。最悽豔的自然是膾炙人口的聲聞巖頭的仙女子。聲聞巖在河東岸,高四百三十英尺,一大片暗淡的懸巖,嶙嶙峋峋的;河到巖南,向東拐個小彎,這裏有頂大的回聲,巖因此得名。相傳往日巖頭有個仙女美極,終日歌唱不絕。一個船伕傍晚行船,走過巖下。聽見她的歌聲,仰頭一看,不覺忘其所以,連船帶人都撞碎在巖上。後來又死了一位伯爵的兒子。這可闖下大禍來了。伯爵派兵遣將,給兒子報仇。他們打算捉住她,鎖起來,從巖頂直摔下河裏去。但是她不願死在他們手裏,她呼喚萊茵母親來接她;河裏果然白浪翻騰,她便跳到浪裏。從此聲聞巖下聽不見歌聲,看不見倩影,只剩晚霞在巖頭明滅。德國大詩人海涅有詩詠此事;此事傳播之廣,這篇詩也有關係的。友人淦克超先生曾譯第一章云:

  傳聞舊低徊,我心何悒悒。
  兩峯隱夕陽,萊茵流不息。
  峯際一美人,粲然金髮明,
  清歌時一曲,餘音響入雲。
  凝聽復凝望,舟子忘所向,
  怪石耿中流,人與舟俱喪。

[
讀者自行補充]
http://poemsintranslation.blogspot.com/2009/11/heinrich-heine-lorelei-from-german.html?m=1
Lorelei
By Heinrich Heine
Translated by A.Z. Foreman

I know not if there is a reason
Why I am so sad at heart.
A legend of bygone ages
Haunts me and will not depart.

The air is cool under nightfall.
The calm Rhine courses its way.
The peak of the mountain is sparkling
With evenings final ray.

The fairest maiden is sitting
So marvelous up there,
Her golden jewels are shining,
She combs her golden hair.

With a golden comb she combs it
And sings a song as well
Whose melody binds a wondrous
And overpowering spell.

In his little boat, the boatman
Is seized with a savage woe,
Hed rather look up at the mountain
Than down at the rocks below.

I think that the waves will devour
The boatman and boat as one;
And this by her songs sheer power
Fair Lorelei has done.

  這座巖現在是已穿了隧道通火車了。

  哥龍在萊茵河西岸,是萊茵區最大的城,在全德國數第三。從甲板上看教堂的鐘樓與尖塔這兒那兒都是的。雖然多麼繁華一座商業城,卻不大有俗塵撲到臉上。英國詩人柯勒列治說:

  人知萊茵河,洗淨哥龍市;
  水仙你告我,今有何神力,
  洗淨萊茵水?

  那些樓與塔鎮壓着塵土,不讓飛揚起來,與萊茵河的洗刷是異曲同工的。哥龍的大教堂是哥龍的榮耀;單憑這個,哥龍便不死了。這是戈昔式,是世界上最宏大的戈昔式教堂之一。建築在一二四八年,到一八八年才全部落成。歐洲教堂往往如此,大約總是錢不夠之故。教堂門牆偉麗,尖拱和直棱,特意繁密,又雕了些小花,小動物,和《聖經》人物,零星點綴着;近前細看,其精工真令人驚歎。門牆上兩尖塔,高五百十五英尺,直入雲霄。戈昔式要的是高而靈巧,讓靈魂容易上通於天。這也是月光裏看好。淡藍的天干乾淨淨的,只有兩條尖尖的影子映在上面;像是人天僅有的通路,又像是人類祈禱的一雙胳膊。森嚴肅穆,不說一字,抵得千言萬語。教堂裏非常寬大,頂高一百六十英尺。大石柱一行行的,高的一百四十八英尺,低的也六十英尺,都可合抱;在裏面走,就像在大森林裏,和世界隔絕。尖塔可以上去,玲瓏剔透,有凌雲之勢。塔下通迴廊。廊中向下看教堂裡,覺得別人小得可憐,自己高得可怪,真是顛倒夢想。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1475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