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9/22 18:05:33瀏覽1484|回應1|推薦20 | |
網際網路特質之一的「互動」,耳熟能詳,個人歸略為四項,簡述如下:
人與機器的互動,是使用者在網路上衝浪的基本動作。十個手指頭在鍵盤上奔馳,或手掌下的滑鼠在螢幕上遊走點擊,聯繫實體人與虛擬網路世界的關係。人機介面的設計的友善度,初步決定使用者取捨網站的基本條件,網站經營者對人機互動的設計,不敢掉以輕心。 第二項的機器與機器互動,則是在螢幕後的世界運作,一般使用者感覺不到也沒有著力點,這一塊是網路工程師和網站設計經營者專屬的領域,各網站的「基本法」某種程度就藏在這裡。 網路機器的互動,主要是使用者個人電腦、網站伺服器間和網頁存取的程式互動。最簡單的就是超連結,查詢功能從client 端的 pc 向網站 server 提出需求並得到回報的過程,也是常見的機器互動;複雜的有權限功能控制、網頁組合設計(跨伺服器間的存取或辨識使用者 pc 上的 cookie 提交個人化內容或即時資料存取)、內容與廣告媒合和新興的P2P多機同時相互存取等等。 機器(電腦)間能產生互動,是建構網際網路的本質;互動程度、可能性和效能,決定了一個網站技術面的競爭力。以IT為核心的網站在這方面有絕對的優勢。 第三種,網路上人與人的互動,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社群和網路通訊,這是網路有別於傳統媒體最大的特質。全球資訊網提供人與人跨時間、空間的互動,建構出人類史上未曾有過的虛擬社會。這個全球化並大量匿名化的虛擬社會,要套用實體法律去規範甚為困難,因此,長期被社會制約、潛藏的「人性」,在「不必負責」的大部分網路場域,有更大的可能洩露,表現得也比實體社會更為「真實」。道貌岸然背後的不堪,在網路社會可以看得更為清楚。 虛擬分身恣意爽快在網路上展現的人性本質,在關機後是否能毫無跡象重披衣貌還原人形?如果把電腦螢幕當成一面鏡子,重新審視「分身」和其他人的「分身」往來對應的內容,看到的自己很可能是一隻戴著帽子的猢猻:野性一覽無遺。這就是人的表象和自己本我的互動。 腦中生滅無常的攸忽萬念,偶爾會在夜夢透露,但不容易描繪出具象,彷彿依稀的殘像對實體生活的牽絆通常不會太大。一旦,抽象的心念透過指尖化為文字,向網路發射,不管有沒有強烈的回應,留存在心理的痕跡,和若干時日前在實體社會的言行相差無幾。在這似有若無之間,本尊和分身已完成一次又一次真實的對話。就算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匿名發訊的你在實體界的身分,但是,你必然知道那就是你以及你曾在網路做了說了什麼?你和另一個自己產生互動,你對自己的好惡可能因此質變強化。「君子不欺暗室」的考驗,每次開機上網時都在網路上演。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網路互動烙在心頭的刻痕更是清晰。從網路上你能更清楚知道自己究竟是何許人。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