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無法倒帶,發生的事不能抹掉重來。但如果十天前國民黨考紀會給王金平的懲處是「申誡」,而不是「撤銷黨籍」,今天台灣的政治局面會不會大不相同,也許值得大家思考。
「如果是申誡」這個命題,放在現實政治中,當然已經過時,也難以改變現狀。但是,藉由這樣的回顧和推演,也許更能讓人們看到台灣政治的吊詭、多變和無常,也許能提醒政治人物學習審時度勢,作出進退合度、有益大局的選擇;同時,也許有助於社會大眾用比較平和的態度看待今天的僵局。
國民黨對黨員的黨紀懲處,有四個等級,依輕重順序分別為:申誡、停權、撤銷黨籍、開除黨籍四種。對王金平而言,前兩種處分,不會危及他的不分區立委身分,自然也不會影響他的院長身分,只是顏面上較不光彩。亦即,若考紀會對王金平祭出「申誡」或「停權」,王金平的議長大位仍在,他應不致大動作反撲;而如此一來,王金平的聲譽和威望因關說案受損,他也許更能接受黨中央節制,配合馬政府的步調行事,以爭取下屆繼續保有藍營不分區立委的地位。
是不是應從輕採申誡或停權,當然也與王金平在關說案中的角色與情節有關。王金平為民進黨總召柯建銘關說是事實,且是關說司法既遂;但以台灣社會的法治觀念,一般民眾顯不了解「關說」與「司法關說」之別,也因其中其間涉及的「利益交換」並不顯著,許多人認為王金平的情節並未嚴重到要拔掉其院長職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馬英九突下重手,反而使他的天平顯得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