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分享】從《安靜就是力量》想內向者為何要演講
2014/10/10 08:29:10瀏覽198|回應0|推薦0

{上台去嗎?}
簡報課有一部分在訓練elevator pitch,用兩分鐘的時間做短講。我一開始不太懂這個活動的含意-一走進電梯就跟老闆說一段短講,不是很做作嗎?但是直到昨天,有人在台上講骨髓捐贈,另一個講演講者,還有一個......恩我不太記得了。但是直到那個時刻,我才懂得這個活動的目標是甚麼。不是讓練習時聽你說話的人記得你而已,而是要在個別練習之後,讓對方有動機想要推薦你上台。因為做練習的時候我往往把目標放在「讓對方記得我」,所以從未認真去思考要講甚麼impressive的「內容」,想到的是在眾說紛紜之中,如何展現一貫的性格與風格,讓別人記得我這個人。但是假如目標是「讓別人推薦我上台」,做法就得完全不同。
其實演說有很大一部分是表演。如何藏匿平時那個害臊的自己,並且展現觀眾期待的瀟灑自在、魅力四射。要去掉人性的冗言贅詞,有結構地講一段意涵深遠的話。隨時觀察觀眾情緒並做出反應,甚至操弄觀眾情緒。演說是一種很觀眾主義的活動。

但是假如我不想表現觀眾期待的樣子,我只想好好做我自己呢?

{內向者}

Susan Cain在《安靜,就是力量》中提到,心理學將人分為內向人格與外向人格。內向人不喜歡參加社交活動,需要獨處時間,感官上和心理上都較敏感,深思熟慮。在歷史上他們常有顯著的成就-莎士比亞,牛頓,梵谷,卡夫卡。很多偉大的發明創造都是在獨處的時刻迸現。(事實上一群人討論,除非有會帶領的人,否則也很容易流於空泛)然而,在強調競爭、高調與張揚的文化下,這群安靜的人往往不被重視。人們崇拜開朗善社交的人,儘管有很多只是空有一張嘴;總是給會爭取的人好處,默默付出的卻視為理所當然。畢竟大家都太忙了,沒人有耐心仔細看你內涵有多深。所以你是吞吞吐吐猶豫要表現哪一部分,還是大剌剌劈哩啪啦硬塞給別人,就完全等於別人接收到的資訊,然後就被下了定義。當社會追求快速的華麗,內向者卻訴求緩慢的真實。而不能滿足觀眾要求,就沒有辦法站上台。

我原本想說,其實也還好,反正我本來就厭倦在人群面前表演,我寧可在台下安安靜靜做我自己。
但是這樣或許有點可惜。畢竟有多少內向者因為個性而沉默在眾人之中,而這個社會便無法從他們身上獲益。人類的文明是先人後人不斷激盪出來的,內向者的藏匿,不貢獻外部效益,或許是一種自私。
儘管我還是覺得做自己比較自在,但是假如是為了傳播知識,適當的表演應該還是可以承受的。假如可以藉由訓練獲得一套戲服似的人格,專門應付大場合,並且不討厭塑造人格這件事,把他視為一種部分人格的放大體現,或許就不那麼難以接受。我以往對塑造人格很反感,但是每個人都是複雜多樣的,挑一部分的人格出來表現,某部分還是誠實的,並不是一種做作。


好吧,下次要認真想想短講的內容了。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0o0v0e0&aid=1804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