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19 13:52:22瀏覽890|回應0|推薦0 | |
相對老師期望的,培養毅力,或者面對弱點等等,我學到的卻是截然相反的東西。那就是「不要這麼拼命的去做一件事情」。 為甚麼這樣說呢?難道是被玩壞掉了嗎? 我平常是作息很正常的人,對於飲食也很講求健康。剛開學還不忙的時候,偶爾會自己開伙。花20元買個肉,回家自己煮飯炒菜,便宜又飽。早上七點半起床,可以運動完再十分從容的去教室聽音樂。功課複習也不是問題,上課完全專心,回家念起來就輕鬆很多。 等簡報上傳完,回過神來,發現桌上堆了一疊草圖、沒念的書和作業、筷子和杯碗。兩三個便當盒,兩三天髒衣服。好幾天沒運動,連續兩週一點睡。 除了生活被打亂之外,還有一點很嚴重,就是我的眼睛,非常痛。 自從高三夜讀的某一天,我的左眼感覺到一條涼意之後,就常常舊病復發,痛到像有一根針扎在裡面,眼球轉的時候那根針就一起左右轉動。所以我不喜歡戴眼鏡,若非必要也很少碰電腦繪圖或寫作,因為只要一開始,就會開啟超高續航力,像打麻藥那樣麻痺警覺性。等到電腦關機才感覺到痛。感覺快瞎了那樣的痛。 導生宴那天玩臥底遊戲,對於「藝術」的描述,有人說了一點「會用到眼睛」。 我忽然想到《永遠的0》的宮部一飛曹。 宮部問他的隊員井崎,你覺得自己的一命換幾架敵機才值得? 井崎回答「大約十架左右吧」。 「笨蛋,你的命這麼不值錢嗎?」 井崎沒有答話。 「只要能夠活下來,就有機會再度擊落敵機,但是-」宮部正色道: 「一旦被擊落,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假如我因為任何一項工作而傷害了視力,那麼對於我喜歡的一切: 色彩,線條,質感的東西,通通都失去鑑別能力,是多可怕的事情。貝多芬可以在腦海裡憑記憶重現音樂,但是視覺的東西,看不見就是看不見,再多的聽覺、觸覺都沒辦法明確捕捉眼睛所見。 回想起來,我達成目標的手段往往很究極。例如求學階段那樣六根清淨的拼命法-不玩社團,沒什麼課外書,不談戀愛(這是真的)。可悲的是這樣的做法竟然導向一次次的成功-基測滿分,考上台大-更印證效用,讓我更相信彷彿不究極,就不會有好結果。 如今想起來,到底是究極導致成功,不這麼做便不會有這樣的結果;還是我本來就可以成功,究極是多餘的行為? 這一切都是無解。我只知道,押注在一樣東西上的時候,得失心很重,錯過很多。進了大學之後,發現人生有很多面向,學習是為了心靈上的成長與體會。辦活動也好,聊天也好,聽街頭藝人唱歌也好,各種經驗交錯成人生的體會,並且從中去養成對生活的態度與價值觀。沒有一件事是沒有意義的。 老是懷著玉石俱焚的拼命感去做每件事情,十條命也不夠用。老是把力量都押注在衝刺一件事情上面,不但錯過其他、打亂生活步調,還會變得患得患失,反而不利發展。 所以應該要學會監控生活的品質,把握原則。對忙碌度也要掌握在游刃有餘的程度。好整以暇的完成任務,保留反覆檢驗的空間。有餘裕才可以保持理智,避免腦沖。降低失誤率有助於免去彌補的麻煩。在各方面的生活維持平衡: 課業,家庭,人際,休閒。太忙碌會陷入盲目的空虛,就像飄揚的塵埃,空虛無依;在平衡裡落定,才可以細心品味滿足感。 體會到這些道理,我將行程做了一些調整。考量影響程度,並以傷害降到最低的方式,退掉一個活動。雖然這麼做會把我推到幾乎完全獨處,但是步調又穩健了起來。 Lean in 作者 Sheryl Sandberg說: 「不要想著非做到完美不可,夠好真的就已經很讚了。」 把這句話獻給忙碌又疲憊的眾人。 |
|
( 創作|繪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