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王星合相的歷史感應
2018/09/01 02:30:02瀏覽446|回應0|推薦0
三王星合相的歷史感應
公元前233年,天王星與海王星合相於雙子座18度。該年李斯害死韓非子後與秦始皇共同開始了統一中國的大業。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13歲即王位(公元前247年),39歲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稱皇帝。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舉行冠禮,嫪毐發動叛亂,秦始皇早已佈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秦始皇將嫪毐五馬分屍,曝屍示眾,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秦始皇隨後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開始親政。
韓非子(約前281年-前233年)為韓國的公子,與李斯一同拜荀子門下學習。在韓非生長的年代,韓國為戰國七雄當中最弱小的國家,但由於他患有口吃的毛病,所以多次上書韓王陳述他的思想,而不為所用。之後《韓非子》一書流傳到秦國,書中《孤憤》、《五蠹》內容被秦王嬴政所讚嘆,甚至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便以戰爭為要脅,逼韓非出使秦國。
韓非到秦國後,受到秦王政的欣賞,準備重用他,但招李斯忌妒,對秦王進讒言,陷害韓非入獄,最後在獄中服毒自盡。又有一說,秦王想念下獄後的韓非,被李斯察覺,於是李斯先下手為強,派人毒殺韓非子,韓非子去世於公元前233年。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王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先後於秦始王十七年滅韓、十八年滅趙、二十二年滅魏、二十四年滅楚、二十五年滅燕、二十六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
韓國(滅於公元前230年):秦軍攻陷韓國國都新鄭,生擒韓王,設置穎川都。趙國(滅於公元前229年):趙國有兩名大將,分別是廉頗和李牧。秦始皇賄賂趙王寵臣郭開,郭開賄賂趙國使者。當使者到魏國探望廉頗後,說謊令趙王相信廉頗已老,不再召見廉頗。趙王的王后收受秦國好處,說李牧壞話。李牧收到秦國名將王翦求和的信件,雙方便通信起來。怎料這是秦國的計謀,趙王收到密報,說李牧臨陣叛國,與王翦有密切書信往來。趙王便立刻將李牧斬首。在秦始皇滅了趙國後,燕國派遣的刺客荊軻刺殺秦始皇,功敗垂成,被殺死。魏國(滅於公元前225年):王賁用水攻,堵截黃河之水淹沒魏國都大梁,秦始皇下令屠城,投降的魏王也被處決。楚國(滅於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以李信為主帥,蒙恬為副將以二十萬大軍攻打楚國,楚國老將項燕作好準備,誘敵深入。李信中了項燕的埋伏,蒙恬因主帥失利,軍心動搖而敗下陣來。秦始皇親自到王翦隱居的住處,請他出來。王翦帶了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楚國老將項燕迎戰。項燕中了王翦的埋伏,被擒殺。燕國(滅於公元前222年):王賁攻打遼東,生擒燕王。齊國(滅於公元前221年):王賁突襲臨淄城,沒有遭到抵抗,便被秦國滅掉。
由於天王星與海王星合相大約是171年才發生一次,天王星的公轉週期是84年,所以公轉兩圈是168年,171-168=3,因此每次海天合相在黃道的位置大約會往前16~17度左右。換句話說就是每個宮位會有兩次以後才會會合於新的宮位。
公元前233年之後的171年是西元前62年,天王星與海王星合相於巨蟹座5度。羅馬帝國的建造者凱撒成長於一個充斥著政治鬥爭的地方。少年時就已樹立起自己堅定的政治觀,從而令其成為當時的羅馬統治者蘇拉的眼中釘。蘇拉在羅馬施行獨裁統治,並最終引入一種名叫"公敵宣告"的司法程式。這其實就是一份蘇拉的政敵及其支持者的名單。這些人被紛紛迫害致死,令羅馬陷入恐怖之中,一時間弄得人心惶惶。由於凱撒的名字早已被列入政治黑名單中,為保全性命,他於西元前81年逃離羅馬,成為一名流亡者,定居在一個不會因他人的政治立場而受到迫害的地方。3年後,他終於重返羅馬。此時的凱撒已成為一名律師,練就一副鐵齒銅牙,非常善於演說。
30歲時,凱撒已躋身大祭司團,是一名保民官(低級軍官)。但凱撒的野心絕不僅於此,他一直希望能象亞歷山大大帝一樣,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宏偉帝國。凱撒有著十足的幹勁和決心,再加上出眾的演說天賦以及對司法和政治的熟識,從而使其很快便平步青雲。西元前63年,凱撒當選為羅馬的大祭司長。儘管他的確勝任這一職位,但據說他之所以能打敗兩名對手,完全是靠賄選。在古羅馬,司法官是僅次於執政官的官職。西元前62年,凱撒榮任這一職位。1年後,他自動成為遠西班牙行省的總督。
西元前59年,凱撒終於成為羅馬的執政官,這意味著,他多年的努力、懇求和行賄,終於有了回報。此時,他和另一位執政官畢布路斯,一同成為羅馬最重要的政治人物。為避免一人獨攬大權,當時的政治制度規定:兩名執政官的任何政策都必須得到對方的批准。然而,凱撒得到許多位高權重者的支持。憑藉他們作為自己的後盾,他經常能智鬥畢布路斯,從而得以為所欲為。
凱撒出任執政官的第一天,就對元老院提出他的土地法。這是一部編撰非常完善的法律,看上去對富人和窮人都同樣公平。元老們知道,如果反對這部新的土地法,一定會招致羅馬人民的反感,因此,最後只有馬庫斯卡托一人表示反對。但其實並沒有人真正支持這部土地法。
當元老院拒絕批准凱撒的土地法時,他向公民大會提出上訴。在上訴過程中,畢布路斯曾試圖反對這部法律,結果卻慘遭群眾的毆打。凱撒的策略似乎確實奏效,他所提議的法律最終在羅馬通過了。
對此結果深感不滿的元老們作出反擊,他們指派凱撒出任窮鄉僻壤之地的總督。不甘受辱的凱撒再次利用人民對他的愛戴進行上訴。結果,他不僅掌管了伊利裏亞行省和南阿爾卑斯高盧行省,而且還在北阿爾卑斯高盧行省的總督去世後,取得了對該行省的控制權。西元前58年,凱撒離開羅馬前往高盧,既是為了贏得新的疆土,也是為了贏得同僚的尊敬。
征服高盧,遠比凱撒的原先預期要艱難得多。在歷經8年時間和許多戰役之後,凱撒的大軍才終於佔領高盧。這主要是因為高盧人民為捍衛自由而堅決抵抗羅馬的侵略。西元前52年,凱撒終於完成重任,其大軍在阿列西亞征服高盧。但這並不代表著局勢就此一帆風順,在隨後的五年中,各地的叛亂此起彼伏,有成千上萬人為此喪生。
隨著高盧被收入囊中,凱撒準備去收拾他在羅馬的敵人,他率軍渡過魯比肯河,挺進義大利。義大利總督龐培聞風而逃,出走埃及,凱撒的軍隊輕而易舉地佔領了義大利。之後,凱撒在希臘遭遇龐培並展開一場激戰。但丟盔棄甲的龐培,只得再度逃往埃及。在他抵達埃及後,被埃及法老托勒密所殺。
西元前45年末,凱撒在羅馬及羅馬帝國實施一些激進的改革措施。他下令開鑿運河,修建圖書館,並重新制訂年曆。這些政令的實施並未征得元老院的批准,從而令凱撒樹敵不少。
人民也開始擔心凱撒的野心會越來越大,勢必要登上王位才會心滿意足。但凱撒巧妙地平息了這些傳言:在一個公眾儀式上,他斷然拒絕了心腹愛將安東尼所獻上的王冠。
後來反對凱撒的人越來越多。西元前44年,馬庫斯布魯圖和蓋尤斯卡修斯商定,要不擇手段地阻止凱撒。他們很快得到其他羅馬重要人物的支持,行刺凱撒的陰謀就此展開。
西元前44年3月15日,一切都已準備就緒。這一天是個節日,人們都外出慶祝,因而市鎮較往日更為清靜。共謀犯們把武器藏在平時放公文的箱子裏,企圖在凱撒到元老院開會時趁機行刺。儘管機關算盡,但凱撒當日卻因身體不適而不想出席會議。於是,布魯圖被派去尋找凱撒,並引誘凱撒落入圈套。在布魯圖的勸說下,凱撒終於願意前往元老院做演講。
希臘語教師阿特米朵拉斯在得知這個陰謀後,曾遞給凱撒一張字條以警告他有人要謀害他。但不幸的是,凱撒以為這只是普通的陳情字條,並未閱讀其中的內容。到了元老院,凱撒才剛入座,謀刺者就將他團團圍住,展開攻擊。凱撒試圖抵抗刀光劍影,但僅僅數秒鐘不到,他就已經身中23刀。沒過多久,在元老院會議廳的一座雕像下,凱撒倒在一片血泊中斷氣身亡了。
地球的另一邊,遙遠的東方是西漢時期,中國北部的匈奴控制著西域大部,並不斷侵擾漢朝。漢武帝於西元前138年派張騫出使西域,意欲聯合西域各國,以打擊匈奴勢力。
此後經過無數次用兵,直到西元前62年左右,漢朝終於完全征服了西域。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內亂,匈奴日逐王率眾降漢。西漢統一了西域(前60年),在西域設立都護府,從此西域歸入漢朝版圖。宣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即位前受過牢獄之苦的皇帝。由於宣帝長期在民間生活,深知民間疾苦,所以他在位時期,勤儉治國,進一步確定儒家地位,而且還很放鬆人民的思想,對大臣要求嚴格,特別是宣帝親政以後,漢朝的政治更加清明,社會經濟更加繁榮。宣帝統治期間,「吏稱其職,民安其業」,號稱「中興」,應該說,宣帝統治時期是漢朝武力最強盛、經濟最繁榮的時候,因此史書對宣帝大為讚賞,曰:「孝宣之治,信賞必罰,文治武功,可謂中興」。
作為政治家的宣帝在訓斥太子劉奭時講出一句名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用德教,用周政乎?」二千年後的1992~1993年,天王星與海王星合相於巨蟹座的對宮魔羯座,地球的東西方還是二大國:美國與中國,只是男主角換人了:美國的克林頓與中國的鄧小平。
克林頓贏得了1992年選舉的勝利,這主要是因為他的競選策略專注於國內議題,特別是當時陷入低谷的美國經濟。他的競選總部曾經張貼出一句非常著名的標語:「笨蛋,問題是經濟!」("It's the economy, stupid!")。鄧小平作為中國經濟總設計師名言則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摸著石頭過河」、「不管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西元前62年,天王星與海王星合相於巨蟹座5度之後的341年是西元281年,天王星與海王星合相於獅子座8度。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國時代,從西元208年的赤壁之戰起算總共只有72年,蜀漢是西元263年被滅,到了西元280年東吳也滅亡了,中國終於又統一了。曹操創立的基業,沒有經過幾代人,就完蛋了(西元265年禪位給司馬炎)。取代曹氏的是司馬氏。司馬氏的第一代皇帝,是武帝司馬炎。這個人在歷史上最大的特點,是荒淫好色。
司馬炎當了皇帝的第八年,中書令太子太傅賀邵就上書勸諫說:“今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蓄,而後宮之中坐食者萬有餘人”。雖然後宮中白吃國家財政和人民血汗的不僅僅是供皇帝解決性慾的女人,其中尚有大批後勤服務者,但絕大多數是供皇帝享樂的女人當沒有異議。
到了西元273年,司馬炎下命令為他在全國選美,以充實後宮,“有蔽匿者以不敬論”,在那個時代,對於皇帝的不敬,可能就是死罪。在選拔結束之前,禁止天下人婚嫁。司馬炎這個老色鬼對於後宮女子尤其妃後的選擇有自己的5條標準,這5條標準曾用於為白癡兒子司馬衷選王妃。這五條標準是:賢、美、長、多子、白。不過由於夾雜了權力鬥爭的因素,司馬衷的王妃卻恰恰是又黑又矮又醜又兇惡而且不生兒子的賈南風,5條標準都不具備。還說司馬炎選美,他讓他的楊皇后親自主持選拔,不過這個楊皇后嫉妒心發作,僅僅選擇了潔白體高者,對於絕色美女則一個都沒有選。有一個卞氏美女,司馬炎決意選拔入宮,但皇后說,卞氏三世士族,不能讓她屈居於卑下的地位,堅決拒絕錄用。皇帝大怒,就親自選拔,中選者在胳膊上繫上絳紗,公卿之家的女兒被選拔為三夫人、九嬪,二千石、將、校的女兒選拔為良人以下。
司馬炎選美之不得人心,從下面一件事完全可以看出。一個叫做胡芳的女人,在這次選美中被選中。“而芳既入選,下殿號泣。左右止之曰 :‘陛下聞聲 。’芳曰 :‘死且不畏,何畏陛下!’帝遣洛陽令司馬肇策拜芳為貴嬪。”這個胡貴妃後來雖然顯貴專寵,但從當時的反抗之情可見她對於入選掖庭毫無興奮之情。
西晉滅吳統一中國後一年,就是西元281年,司馬炎迫不及待地下命令把東吳皇帝孫皓的後宮5000女人調入他的後宮。東吳所在,是中國最為鐘靈毓秀、人傑地靈之地盛產美女,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中,西施、王嬙都產於那裏。東吳末代皇帝孫皓也是一個極為窮奢極欲荒淫無恥的傢夥,後宮中囤積了大量傾城傾國的美女。
司馬炎對此早已垂涎三尺,他既然是勝利者,這些戰利品當然不會放過的。這樣,司馬炎從曹氏宮廷收留的,自己親自從民間擄掠的,再加上從孫皓後宮調入的,三軍大會師,人數達萬人之多,極一時之盛,大概此前的皇帝只有秦始皇能望其項背,《史記》說秦始皇“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衝於天”。
這麼多如花似玉的美女聚集一處,皇帝就是渾身長滿生殖器官,也無法應付。於是他坐上羊車,羊到哪宮門口停下,晚上就臨幸該宮的女人,把雨露播撒給她。這些常年難得聞到男人氣味的女人,爭相“賄賂”拉車的羊只 ,有的在門口挂竹葉柳條,有的在地上撒鹽。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是公認的白癡,更荒淫的是,司馬炎怕兒子不懂男女夫妻之事,居然把自己的才人(性夥伴的一種)賞給兒子,讓她給兒子指導男女交媾之事,居然還給司馬衷生下第一個兒子,以長子身份立為司馬衷(就是那個聽說人民沒飯吃,就問說:「何不吃肉?」的惠帝)的太子,就連權傾天下的賈南風,也因為自己沒有兒子,也不得不接受這一現實,這是後話。司馬炎之荒淫無恥,一至於此。
西元281年,天王星與海王星合相於獅子座8度之後的342年是西元623年。歷史走到了唐朝盛世。當武則天還小才剛會走路時,武父特請星相家袁天綱至府內給家人看相,袁天綱一看奶娘抱著的武則天,驚曰:「此子神采奧微,不易知。」便要武則天下來試著走走。看過則天蹣跚走了幾步,袁天綱大驚:「日角龍顏,龍睛鳳頸,伏羲之相,貴人之極也。」詳看之後又說:「若是女,當為天下主也。」
武則天年十四歲時,唐太宗以「美容正,召入宮,立為才人。」而在太宗後宮十二年,一直是正四品才人身份,料理皇帝的食宿生活瑣事。
唐太宗晚年長安城屢現異象,先是天雨黑粟,晝現太白星,經太史占驗,認為是「女主當昌」之兆。而民間亦流傳著「唐三世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謠諺。太宗詢問占星太史李淳風,天現異象究竟何指?民間謠傳是真是假?李淳風道:「臣仰觀天象、俯察曆數,此人已在宮中,自今日始,不出三十年當王天下,陛下子孫恐不免為他所害。」太宗大驚地說:「真有這回事嗎?回頭我就下令遍查宮中,凡是行跡可疑之人,一律處死,就可以免除後患了。」李淳風說:「天數己定,人不能違。王者不死,徒然多殺,反增戾氣。而且,此後三十年,這人已老,或者存些慈善之心,為禍尚淺。如果今日將他殺死,天又降生另一強壯狠戾的人物,手段更是毒辣,那時陛下子孫,恐怕就真的一個也不乘了。」太宗嗟歎數聲,無奈而罷。當晚回到宮中見武才人立於門口,頓時恍然大悟,原來謠諺指的就是她。武則天的稱帝固然有其智慧與堅韌的因素,有人認為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偏執,一種非要證明“女人也能做皇帝”的偏執,後世某些史家也認為武后若生為李氏之男,得登大位,則大唐之盛,何用開元?
不過最近看到金庸的論斷,大俠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皇帝,不是唐太宗李世民,也不是清康熙,而是一代女皇武則天。假如武則天真的是最好的皇帝,根據星相術數的經驗,那麼她必然有一個非常好的八字。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按照一般說法是公元624年出生於長安,但是確切資料無從查考,所以其出生年份從公元623~625年都有可能,至於生日更是只有天知道。藉助現代占星曆,公元623~625年有什麼特殊呢?令人大吃ㄧ驚:天王星與海王星於此期間合相於處女座。624甲申年9月3日甚至是太陽、天王星與海王星三星匯聚於處女座11度~13度。623癸未年8月30日則是三星匯聚於處女座8度。一代女皇配上海天合相於處女座,如果這又是巧合,那真是「巧合中的巧合」了,愛因斯坦生前就不相信上帝會玩骰子,比對到此,讀者們如果還是認為所謂「天人感應」是偽科學,那才真的反而是執迷不誤了。
從武則天年譜對照行運,每逢甲木之年都大發雌威,加上她老公是戊子年生,所以猜測武則天生日應該是戊土日。另外順便一提的事情:從武則天占星命盤天王星與海王星合相推論,推背圖四十四象所謂的「中國而今有聖人」,應該已經出生於1992~1994年之間,此期間是天王星與海王星合相於魔羯座!21世紀的三十年代必將領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而且很可能也是出生於戊土日,中國大陸最近的三代領導人也都是戊土日出生的,鄧小平戊子日,江澤民戊寅日,胡錦濤戊申日。
唐朝(618年 ~ 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20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唐朝連同宋朝被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首都長安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755年「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但是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755年至907年共計苟延殘喘152年,正巧是19年的8倍數。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併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製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唐末農民戰爭,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經過黃巢之亂後,把唐朝的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所以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之亂後,唐僖宗在節度使的動亂之中去世,由弟唐昭宗繼位。朱全忠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朱全忠入宮盡誅宦官。
905年5月15日,海王星、冥王星與太陽三星聚會於金牛座28度。農曆五月,彗星現,占者曰;"君臣俱災,宜誅殺以應",勸朱全忠盡去朝士以塞災異。於是凡朝廷宿望,或門第高華,或科第自進,聲跡稍著者皆指為浮薄,貶逐無虛日。前宰相裴樞、獨孤損、崔遠、陸扆、王溥等皆貶逐遠州,搢紳為之一空。農曆六月初一,所貶宰相敕裴樞、獨孤損、崔遠、陸扆、王溥、趙崇、王贊等於所在自盡。朱全忠旋聚裴樞等及朝士被貶者三十余人於白馬驛(今河南滑縣境),一夕盡殺之,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唐朝實質上已經結束。唐昭宗被朱溫毒死後,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位,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都於開封。名義上的唐朝終於滅亡。
西元965年,天王星與海王星合相於天秤座11度。自西元907年唐帝國被新建立的梁朝取代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後梁(907年—923年)、後唐(923年—936年)、後晉(936年—947年)、後漢(947年—950年)、後周(951年—960年)五個朝代。而南方與河東地區(今山西)則各自產生十個獨立政權,即為十國。這十國為吳越國、閩國、荊南國、楚國、吳國、南唐、南漢、北漢、前蜀和後蜀。
大體這些國家都是內亂較多,國祚較短促,其中最短者乃五代的後漢,僅四年,而最長的亦不過百年。至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將領趙匡胤黃袍加身取得後周政權,建立宋朝,後來陸續把各地勢力一一消滅,到西元965年,五代十國大致上就結束了(西元965年,十國中最大的後蜀亡於宋)。
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朝藩鎮割據的延續,早在唐朝末年這些藩鎮已經存在,至唐亡後這些藩鎮仍未被消滅,反而繼續割據,維持了五十多年。
大體這些國家中以五代諸朝國祚最為短促,最長者不過僅十六年。這些朝代常發生篡弒等事件,戰亂尤多,民眾多南逃。而十國雖然也是割據一方,但相對政局穩定,加以大量北方民眾南下,加速了南方的開發,而十國君主亦多注重國家治理,故十國不論在經濟或文化,都遠勝於北方。因為北方政局較南方不穩,大量人口遷移至南方,故五代十國乃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一個關鍵時代。
西元1136年,天王星與海王星再度合相於天秤座27度,象徵另一個新時代即將開始。1136年是南宋高宗紹興六年,岳飛再次出師北伐,攻佔了伊陽、洛陽、商州和虢州,繼而圍攻陳、蔡地區。但岳飛很快發現自己是孤軍深入,既無援兵,又無糧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飛壯志未酬,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在本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山河破裂、軍閥混戰,許多愛國志士報國無門、氣氛心境悲憤,於是這首《滿江紅》則成了具有時代氣息的愛國歌曲,家父生前也是最喜歡唱岳飛的滿江紅。
天秤座象徵公平,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數幾個沒有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的皇朝。宋的基本國策是「重文輕武」,這使北宋初期社會、政治等各方面都比較安定,沒有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等禍事。不過這也使得北宋在軍事上較軟弱。雖然連年戰亂,但由於其統一了全國的大部分地區,使得國內部分地區相對安寧,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都有了較明顯的進步:發明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火藥被首次應用於軍事。科舉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其中,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蘇東坡等人,詞作品也已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它與唐詩並成為中國古典文學藝術的瑰寶。
一代女皇武則天正巧出生於海天合相於處女座並非唯一特例。下面再舉兩個「巧合中的巧合」。
公元410年,海王星與冥王星合相於金牛座,號稱“永恒之城”的羅馬陷落了,西羅馬也滅亡了。海王星是影響世代最重要的行星,象徵意識型態,冥王星卻代表大企業的死亡與重生,因此冥王星與海王星合相正好對應羅馬帝國的滅亡,一點都不奇怪。
西元330年,君士坦丁把首都遷到拜佔廷(後改名為群士坦丁堡),號稱“新羅馬”。西元395年,狄奧多西皇帝去世。他留下遺囑,把帝國版圖劃分為東西兩部,讓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統治東西兩個帝國。東羅馬帝國擁有從黑海到亞得裏亞海之間的廣大地區,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迷亞以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首都設在君士坦丁堡(現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這個國家後來又叫做拜佔廷帝國,它一直存在到西元1453年。西羅馬帝國的領土比東羅馬帝國要大一些,包括現在的義大利、法國、西班牙、比利時、英國的大不列顛、奧地利、匈牙利、南斯拉伕的西北、地中海的整個西部,以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利比亞的北部。首都仍設在羅馬。兩個帝國形成後,各自經歷了不同的歷史命運。由於東部地區相對較為穩定,拜佔廷以新的社會形態跨入中古時期,又存在了1000多年。而西羅馬帝國受到日爾曼人的衝擊,茍延殘喘了幾十年就很快滅亡了。
西元408年,一支哥特人在他們的首領阿拉列的率領下,侵入義大利北部,向羅馬挺進。不久,哥特人佔領了羅馬的港口奧斯提亞,斷絕了羅馬的糧食來源。羅馬城內人口眾多,立刻陷入饑荒,隨後又爆發了瘟疫,死者眾多。羅馬元老院迫不得已派人去向阿拉列求和,獻出黃金5000磅,白銀30000磅,綢料4000匹,皮革3000張,東方胡椒3000磅,又提交一些貴族做人質,才換取哥特人的解圍,被允許到港口買糧。和平是短暫的。西元410年,阿拉列決定打進羅馬城並向士兵們宣佈:攻進羅馬,可以任意搶劫三天。8月24日,一個雷電交加的夏夜(8月23日冥王星於金牛座23度開始逆行,8月25日海王星於金牛座22度開始逆行,土星走到金牛座20度也來會合湊熱鬧),城裏的羅馬奴隸為攻城者打開了城門,號稱“永恒之城”的羅馬陷落了,聖城第一次被攻陷。三天三夜的洗劫,四面八方的大火,使巍峨的殿宇、壯麗的宮室化成了焦土一片。哥特人是貪圖羅馬的財富才進攻羅馬的。他們並不打算長期佔領這座城市,當然更沒有管理整個帝國的思想準備。在入城的第六天,他們就放棄了羅馬,向義大利南部推進,打算渡海遠征西西裏,再去非洲。但是阿拉列突然病死,使哥特人遠渡的計劃沒有實現。後來他們在西羅馬帝國的西南———今天的西班牙北部,建立起西哥特王國。
這以後,在西羅馬帝國廣大的領土上,東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勃艮人、盎格魯撒克遜人陸續建立起一個個“蠻族”小王國。帝國的版圖就象一片被蠶啃過的桑葉,四周都吃光了,中間也已經千瘡百孔。那些“蠻族”小國就是今天歐洲一些國家的前身。
另外一個「巧合中的巧合」是1398年6月24日,海王星與冥王星合相於雙子座3度50分。本星相每隔約494年才發生一次。1398戊寅年6月24日,朱元璋病逝。朱元璋是中國帝制封建時代最後一位起自民間草莽的開國皇帝,以此為起始座標原點,1398+171*3=1911(辛亥革命成功,傳子不傳賢的帝制時代結束)。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 ~ 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開國皇帝(1368年 ~ 1398年在位)。朱元璋生於元朝天順帝天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時(八字地支正好是辰戌丑未四墓庫)。父親朱世珍。母親陳氏。朱元璋祖籍為江蘇沛縣,祖、父後在濠州(今安徽鳳陽)定居。因出生時,身上有蟲子在爬,故原名蟲扒,後至皇覺寺才改重八,不久改為朱興宗。參加元末農民起義後改名為朱元璋,字國瑞。朱元璋幼時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後去世,不得已入皇覺寺為遊方僧。
至正十二年(1352年)受好友湯和來信勸說,參加紅巾軍,投靠郭子興,由於指揮有方,不久便由一名小軍官逐漸升為元帥,並娶其養女馬氏(後為皇后)。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將這裡作為自己的根據地,並改名為應天府(奉天承運的意思)。
朱元璋採取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採取穩健的進攻措施,擊敗了徐壽輝、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勢力。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受小明王韓林兒封為吳國公。1364年自封為吳王,同年將小明王沉入長江中。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同年閏七月,大將徐達攻克大都,元朝覆亡。洪武十四年(1381年)征服雲南,中國大體上統一。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子及十八女,嫡長子為皇太子,其餘皆分封為王,又分封一個從孫為王,使之出鎮全國險要。一部分鎮守北方以防蒙古的侵擾,稱邊王。他們東起遼東,西迄甘肅,各守據點,保衛著邊疆,如燕王朱棣鎮北平(今北京)、寧王朱權鎮大寧(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大明城)、谷王朱穗鎮宣府(今河北宣化),等稱為"守邊"九王。餘下則星羅棋布,分駐內地。如周王鎮開封、楚王鎮武昌、潭王鎮長沙、蜀王鎮成都、魯王鎮兗州等。諸王中,以北方邊王的勢力最大。如寧王有甲士八萬,戰車六千。而燕王和晉王權力尤高,如中央派來的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均受其節制,甚至朱元璋允許此二王擴展其軍事勢力,軍中事大者方纔奏聞,但直接導致了建文帝的靖難之變。
明朝穩定之後,朱元璋為明朝制訂了包括《大明律》在內的一系列嚴格的典章制度,但由於皇帝本人的性格和經歷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在處罰罪犯時,朱元璋往往並不按照《大明律》的規定來施刑,而是大開殺戒。
由於其出生貧苦,朱元璋極為痛恨魚肉百姓,徇私枉法的官員,曾規定貪污60兩白銀就要被處死,處死後亦須接受剝皮實草之刑,此指死囚被剝皮後,所剩餘的皮囊將會以稻草充塞,製成人偶(亦有一說法是說將所剩餘的皮囊充氣、定型,製成燈籠),以收殺雞儆猴之效,剝皮實草之刑亦為朱元璋所常用。
在其主政期間,處死了大批不法貪官,包括開國將領朱亮祖,女婿駙馬都尉歐陽倫,其中甚至因為郭桓案,空印案殺死數萬名官員。但很多官員都是被冤殺。而空印案本身被認為是無中生有,是由於皇帝自己的猜疑造成的。
由於朱元璋的吏治嚴厲,在明初相當長一段時間,官員腐敗的情況得到有效遏制。同時,由於擔心皇太子朱標文弱,恐怕日後不足以駕馭虎臣虎將,為確保朱家天下的穩固,朱元璋在帝國邊務穩定後開始大規模誅戮功臣,先後炮製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藍玉案等大規模的案件,株連人數達到4萬5千餘人,包括宰相李善長,胡惟庸,汪廣洋,大將藍玉、傅友德、馮勝等開國功臣給清掃一空。
朱元璋雖然對官員要求極為嚴厲,但非常注意減輕民間普通百姓的負擔,在主政期間,基本上實現了輕徭薄賦,同時多次救濟災民。社會生產力在其統治期間得到了很大的恢復,人口穩定成長。
朱元璋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明南京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供給皇宮。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葬紫金山孝陵。朱元璋遺詔46位嬪妃為其殉葬。中國漢族終止了一千多年的殉葬制度為朱元璋重新啟動,直到明英宗時方纔廢止。傳說朱元璋曾為明教門徒,故立國後以「明」為國號。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rich&aid=11477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