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kurich:中英鴉片戰爭 and 中美貿易大戰
2018/09/09 00:42:35瀏覽649|回應1|推薦0
kurich:中英鴉片戰爭 and 中美貿易大戰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1840年的戰爭,2018年即將重演,2018-1840=178=2*89,可惡的89又出現了! 1840+89=1929 1929+89=2018
鴉片戰爭是因為查禁鴉片而起,這似乎是無可動搖的歷史定論。在街上隨便抓個中學生來問,都應該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但是有趣的是,戰爭的另一方似乎不是這麼想的,就英國人而言,這場戰爭的引爆點是因為查禁鴉片沒有錯,但是戰爭爆發的關鍵原因,則是中英雙方的貿易衝突。英國人向中國輸入鴉片只是這場貿易戰中的反擊手段,而清政府查禁鴉片,在英國人的認知中,不止嚴重影響了英國的經濟利益,也等同於是在這場貿易戰爭中先主動宣戰,這也才讓英國人決定不惜一切開戰反擊。
英國人會大量的向中國傾銷鴉片,有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那就是早期的貿易不平等。因為英國人從中國大量採購瓷器、茶葉、絲綢等運往歐洲,但是清政府卻禁止外國人在中國作生意,也就是英國人只能花錢向中國買東西,但是中國卻不允許外國人自由的把商品賣到中國,這導致嚴重的貿易逆差。英國人認為他們拿著白銀向中國購買商品,但是中國卻不願意平等通商的態度,讓英國蒙受了巨大的貿易損失,因此英國人開始尋求反制之道。在這個時候,英國人發現鴉片在中國非常有銷路,雖然早在雍正時期就屢有禁煙的命令,但是仍然有許多人在偷偷吸食,而且離北京城越遠,越往南邊,越是天高皇地遠,越容易由走私商人的手上弄到貨,這樣的情況就越明顯。
不久後英國東印度公司弄到印度鴉片的專賣權,於是開始向中國大量傾銷鴉片,以平衡貿易損失。結果鴉片的銷路遠比英國人預期的還要好上太多,特別是那些八旗兵丁,平日無所是事,又要俸祿供養,因此往往吸食鴉片玩樂,最後連漢軍旗的綠營兵也一併沉淪,最後遇到太平天國之亂時,竟然沒有可用之兵,還需要由地方自辦團練鄉勇來禦敵。但是這還不是讓清政府鐵了心要禁煙的關鍵,因為這些八旗兵丁就算不吸鴉片,在那種世襲制度下,也早就腐敗到無法打仗。真正讓清政府覺得問題嚴重的,是「銀漏」的問題。過去英國人捧著大筆的白銀來中國購買瓷器、茶葉、絲綢,讓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在貿易嚴重逆差下是英國損失慘重。結果現在是中國人捧著大筆的白銀去向英國人買鴉片,造成白銀大量被英國人賺走。在過去白銀就是流通的貨幣,而中國又不是一個大的產銀國,結果就造成銀貴錢賤的問題。
當時的錢是所謂的銅錢,這是清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幣,在銀漏造成的銀荒下,銅錢一直眨值,銀價一直上漲,在短短四十年間,銀價上漲一倍(註一),民間兌換匯率甚至比官方的還要誇張許多。百姓繳稅時,雖然是以白銀為計價單位,但是銅錢也是法定貨幣,政府自己總不能拒收,於是百姓都選擇用不值錢的銅錢來支付稅款。但是等到政府單位要向民間採購各種的物資或是發放糧餉時,百姓與兵丁又不是白痴,當然要求政府單位要以白銀付款。這樣一來一往,清政府就蒙受了鉅大的損失(註二)。清政府中後期財政困窘,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同時大量的銀漏問題,讓國家的財富一點一滴的喪失,這個原因遠比那些不長進的八旗兵丁去吸食鴉片還要嚴重,也讓清政府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
銀漏的問題來自鴉片,於是禁煙就成為了解決銀漏的手段。但是清政府這一手禁煙,另一手卻繼續拒絕英國人平等通商的提議。這讓英國人認為清政府實在太超過,因為如果真的禁煙,而英國人仍然無法與中國進行平等的商業貿易,那就會換英國承受經濟上的損失,這讓英國人在清政府禁煙時決定不惜一戰。你說清政府顢頇嘛,但是至少清政府看到銀漏的問題,並且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派欽差大臣南下禁煙,最後甚至與英國開戰。你說英國人蠻橫無理嘛,賠錢的生意沒人做,殺頭的生意大家搶著作,英國人千里迢迢來到東方就是為了賺錢,你總不能讓他們去作賠錢的生意。而對比台灣今天也很嚴重的銀漏問題,台灣的執政者連清政府不惜一戰的決心都比不上,還沾沾自喜的認為這是讓利,也算是今不如昔啊。(未完待續)

註一:近代中國史綱,郭廷以著,51頁中段,「紋銀一兩兌換制錢七八百文,十九世紀初年,為一千文上下,一八二一年至一八三八年,由一千二三百文,以至一千六百餘文,四十年間,銀價上漲一倍」。
註二:舉例來說,當時官方的兌換價可能是一兩白銀換一千枚銅錢,但是銀貴錢賤下,民間的兌換價可能是一兩白銀兌一千二百枚銅錢。結果某甲如果要繳一兩的稅,他就會拿一銀白銀去民間兌換,得到一千二百枚銅錢後,依官方的牌價繳一千枚銅錢來抵一兩白銀的稅款,那還賺了兩百枚銅錢。但是等到政府想要跟某甲買個東西,價錢是一兩白銀時,某甲是絕對不可能要一千枚銅錢的,一定要付一兩白銀或是一千兩百枚銅錢,否則不賣。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政府付給鄉勇兵丁的糧餉上。當然政府也可以強買強賣,或是硬要付官方兌換價的銅錢,而且這也不是新聞,但是這往往會造成極大民怨或是兵丁嘩變,情形嚴重的甚至會造成民變,一但紙包不住火,地方官員可能會因此被撤職查辦,而且以清政府的嚴刑峻法,激民生變,地方官大概都會被砍頭了。
事實上,比較專業的歷史書籍在談到這場戰爭時,都會或多或少談到戰爭的起因在於貿易摩擦,而清政府無法繼續坐視鴉片的問題,其最核心的關鍵也在於「銀漏」的弊病,已經危害到了整個國家的財政經濟。英國人則自始自終就認為這場戰爭是貿易衝突,查禁鴉片只是雙方動手的引爆點,這也使得以英方為觀點的史書,多數都以貿易問題來論述這場戰爭。此外如郭廷以寫的「近代中國史綱」,也寫到「此次戰爭,在中國以為是因禁煙而來,英國則認為係為商務與政治問題用兵」。可以說交戰雙方的認知是南轅北轍。
本文無意去評論這場戰爭中的誰是誰非,比較有興趣的是為什麼中英雙方最後對戰爭的成因有如此巨大的認知差距。清政府將整場戰役的焦點鎖定在禁煙上,其實是挺聰明的,因為鴉片之害也真的讓許多人家破人亡。在銀漏的問題還沒有嚴重到讓清政府決心與英國人攤牌之前,早就已經出現過的多次鴉片禁令,因為鴉片釀成許多悲劇,而使禁煙之議開始興起。只是當時清政府並沒有查覺問題的嚴重,所以禁令並不嚴格,最後竟連許多王公大臣,也都困於煙霞之癖。用查禁鴉片為手段進行反擊,有其道德上的正常性,因為清政府說不出口的真正原因,是拒絕通商的鎖國政策所造成的貿易問題。而表面上拒絕通商的理由,是說中國富有四海,不必也不需要外夷的貨物,但是真正的原因並沒有那麼簡單。
從明末清初開始,中國就與西方世界有所接觸,明政府甚至採購並仿製葡蔔牙人的紅衣大炮來用於作戰,早就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西方人的科技進步,船堅炮利。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採取鎖國政策,其實很重要的一點,是擔心讓這些外國人來到中國,會動搖政權的穩定。這一點與日本的鎖國時期有異曲同工之妙。清政府時期與外國的接觸越來越多,史上最勤奮的康熙皇帝,還有家庭教師每天教他拉丁文、幾何學、天文學,後來的皇子皇孫也都很早就接觸了這些知識,清政府的皇帝不可能蠢到真的以為「中國富有四海,萬物齊備,不需與外夷通商」。他們真正擔心的是外力的衝擊,特別是他們早就知道許多地方淪為這些西方強權的殖民地,更深深覺得這些來到東方的西洋人藉傳教通商之名,但是背後的野心恐怕不止於此,而這也是清政府抗拒與外國通商背後的真正原因。
但是一些有識之士早就認為鎖國不是長久的辦法,而有開埠通商的建議,只是這直接侵害到皇室的利益,因此往往被皇室嚴詞斥責。但是在清朝中、後期,沿海許多地方早就偷偷與西方人在通商,要求開放通商早已經是社會上的一股重要聲音,清政府也不是全然不知。在這樣的情況下,直接挑明了講清政府就是不要跟外國人作生意,也不准你們英國人賣鴉片給中國,只准你們來中國買貨品,恐怕無法獲得社會的認同。但是若以禁煙為藉口,則清政府就師出有名,可以擺出強硬的姿態,也容易獲得民眾的支持。有趣的是,這樣的考量卻也讓中國在戰爭落敗後,可以在史書上將所有的責任推給萬惡的英國人,指控這些英國人販賣鴉片毒害中國人,又強硬阻止中國人查禁鴉片,最後還挑起戰爭,逼清政府簽下不平等條約,揭開中國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一段歷史。
這種將複雜的歷史事件簡化為單一一個原因的幹法,是中國史書的最大特色,如同甲午戰爭的慘敗,也把責任推到慈禧太后頭上,說她把海軍建軍的款項移去興建頤和園。但是反過來說,如果這一筆錢真的撥到北洋海軍,試問這場戰爭中國就會贏嗎??相信多數人的答案也是否定的。英國人認為這場戰爭的起因是因為貿易的問題,清政府也明知銀漏才是背後的大問題,但是卻以禁煙為名揭開這場戰爭,那試問學生們在考場上遇到填充題,考說鴉片戰爭的主因是什麼時,學生應該填什麼樣的答案??是「查禁鴉片」還是「貿易衝突」??也許兩者都不能算錯,但是也都不能算對,要看你站在那一邊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了。






戰爭經過[編輯]
第一階段[編輯]
英軍北上[編輯]


1840年6月5日 第一次定海之戰 英軍艦攻擊清軍的帆船
主條目:第一次定海之戰
1840年6月,懿律率領英國軍艦16艘、武裝輪船4艘、運輸艦28艦、陸軍4,000人,抵達廣州海面[2]:61,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19]。英軍主力抵達廣東後,見廣州一帶布防嚴密,認為在當地採取軍事行動的效果不大,在距離京師較近的地方進行一次有效的打擊,能更有效的逼迫清廷屈服。鑑於此,英方除留四艘軍艦和一艘武裝輪船繼續封鎖珠江口外。主力艦隊則按照英方既定的對華作戰部署,從廣東啟程北上進攻浙江舟山列島。
7月初,英艦隊途經福建廈門海面。2日,義律向廈門遞送《巴麥尊子爵致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遭到守軍拒絕。遂發炮轟擊,雙方交火,各有損傷。英軍見廈門守軍拒絕接收照會,便將詔書留在沙灘上,退出廈門,繼續北上。4日,英艦隊抵達舟山列島。定海知縣姚懷祥登上「威厘士厘號」交涉,伯麥照會姚懷祥,限次日下午2時前將定海城交出,遭拒。5日,英軍攻城。激戰中總兵張朝發中彈落水,傷重而亡。6日,定海城破,知縣姚懷祥投水自盡,守城兵勇潰散。是役,英軍旗艦「馬利拿」號在岱衢洋百畝田礁觸礁,船底洞穿,「威里士里」號成為旗艦。
定海城陷後,道光發布上諭,將:「烏爾恭額、祝廷彪、著先行革職,戴罪圖功。」著:「鄧廷楨選派閩省大員帶領舟師,星飛赴浙;無論洋船在於何處,即會同浙江水師合兵會剿」,「伊里布遴派帶兵大員,揀選水師數千,豫備調遣」。[42]
英軍在占領定海轉入休整。28日,英軍結束休整,以主力艦隊繼續北上。途徑乍浦,與守軍交火,不久撤離。[43]8月3日,道光接到林則徐自廣東發出的英軍可能北上天津的預警,道光隨即諭令直隸總督琦善:天津「不准通商,斷不能據情轉奏,以杜其覬覦之私。倘有桀驁情形,即統率弁兵,相機剿辦。」[43]8月9日英軍抵達大沽口後從琦善奏摺中得悉天津「炮位陳舊、兵力不足」時,又改諭琦善:「督飭所屬嚴密防範,臨時仍相機辦理,如該夷船駛至海口,果無桀驁情形,不必遽行開槍開炮。倘有投遞廩帖情事,無論夷字漢字,即將原稟進呈。」[44]
8月10日,琦善奉諭。11日,琦善派羅應鰲前往大沽口外,與英軍接觸。15日,英軍向清廷遞交《巴麥尊子爵致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巴麥尊在致函中指責林則徐在廣東殘害英商人,褻瀆大英國家威儀,宣稱:「大英國主,調派水陸軍師,前往中國海境,求討皇帝昭雪伸冤。」順帶提出割地,賠款、道歉、等要求。[45]
同時,在送往京師的《巴麥尊子爵致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的附折中,琦善向道光詳細匯報英軍艦隊情況,稱:「見到英吉利夷船式樣,長圓共分三種,其至大者,照常使用篷桅,必待風潮而行,船身吃水二丈七八尺,其高出水處,亦計兩丈有餘。艙中分設三層,逐層有炮百餘位,舟中所載皆系鳥槍,船之首尾,均各設有紅衣大炮一尊,與鳥槍均自來火。其後梢兩旁,內外俱有風輪,設火池,上有風斗,火乘風氣,煙氣上熏,輪盤即激水自轉,無風無潮,順水逆水,皆能飛渡。」[46]
道光帝認為:「英夷如海中鯨鱷,來去無定,在我則七省戒嚴,加以隔洋郡縣俱當有備,而終不能我武維揚,掃穴犁庭。試問內地之兵民,國家之財賦,有此消耗之理乎?」[47]進而認為,只要撤換林則徐,英軍就會「返棹南還,聽候辦理」,甚至歸還舟山給清朝,以致能夠「片言片紙,連勝十萬之師」。[47]:3
雙方交涉歷時一月,琦善與義律在大沽口舉行會談中對英方所提要求,含糊表示「定能代申冤抑」,但前提是英軍「返棹南還,聽候辦理」。[48]:4259月15日,英軍方表示同意將談判地點改到廣東,並即日起碇南返。11月29日,琦善到達廣州接替林則徐,不久即與義律開始談判。


1841年1月7日 虎門之戰 清軍水師與英國海軍在穿鼻灣激戰
廣州和談[編輯]
主條目:穿鼻草約
1840年9月28日,欽差大臣琦善署理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撤職。11月底,琦善至廣東,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加強廣東防務,反而將一切罪責歸咎林則徐。指責副將陳連升在磨刀洋之役向英軍開炮,欲斬副將以謝夷,以致兵心解體。又撤散壯丁數千,於是水勇失業,英夷撫而用之,淪為漢奸。撤橫檔水中暗樁,屢會義律於虎門左右,夷船得以探水志,察徑路,而情形虛實盡泄。為向英軍展現和談誠意,對砲台守軍大加裁撤,凡有報緝漢奸緝鴉片者,輒被呵斥,有探報夷情者,則拒曰:「我不似林總督以天朝大吏,終日刺探外夷情者。」[49]
1840年12月,雙方開始和談。義律在談判過程中提出按照《巴麥尊致清朝宰相書》內所載各款結議,「寫作漢字英字約文一紙,蓋封貴大臣關防,及本公使大臣印書,以為盟約之始基」。琦善表示同意賠償煙價五百萬元,關於割讓香港一款,琦善加以拒絕,重申割地是「天朝從來未有之事,其勢斷不能行」。對於英軍暫屯香港的要求,琦善以《巴麥尊照會》「公文所無」,斷然拒絕。義律堅持要求償還煙價二千萬元,割讓地方島嶼,開闢廈門、定海為商埠等一系列要求,琦善見英方條件求過於苛刻,不敢輕易答應,又不敢輕易拒絕,便使用拖延戰術周旋。經過一月和談,未取得任何結果,義律失去耐心,決定「戰後再商」。[50]
1841年1月7日(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英軍向虎門炮台第一重門戶大角、沙角、炮台同時發起進攻,以艦炮猛轟炮台。與此同時,登陸部隊在川鼻灣登岸,抄襲沙角炮台側後,搶占制高點。英軍抵達脊巔,向下猛攻,[51]守軍欲發動「預埋地雷」,但未能奏效。激戰中陳連升父子先後陣亡[52]。「此次爬沙角後山之人,大半皆漢奸,或冒官兵號衣,或穿夷服[53]。」
進攻大角炮台的英軍用舷側炮猛烈地炮火壓制炮台,摧毀胸牆、炮洞、圍牆多處。炮台守軍開炮對抗,效力有限,守軍在英軍猛烈地炮火「下無法駐足」。與此同時,英軍乘坐小船從南北兩側同時登陸,包抄炮台,守軍被迫將大炮推入海內,突圍撤退。英軍占領大角炮台後放火燒毀營房,拆毀炮台,然後全部撤回艦上。[54]:97
在大角、沙角、之戰,清守軍死傷700餘人。在陸上戰事即結束時,英國海軍的復仇女神號、加略普號、「硫磺號」等五艘軍艦聯合向停泊在附近的清軍水師發起進攻,清軍戰船火力無法與英軍戰艦相抗衡,水師師船、拖船沉毀11艘。[55]
戰鬥結束後,英國軍艦隨即抵近珠江口,圍困虎門炮台第二道門戶橫檔島,對清朝保持軍事壓力,在英軍武力威懾下,琦善被迫與義律在川鼻洋商議草約,在割讓香港方面,表示願向道光皇帝「代為懇請在尖沙嘴或香港地方擇一隅供英人寄居」。但義律不待琦善請示皇帝,便在1月20日單方面公布《穿鼻草約》,《穿鼻草約》由始至終並未經中國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沒有蓋用關防印,因此該條約不具法律效力。[56][13]
1841年1月23日,隨著《穿鼻草約》的簽訂,定海英軍陸續調往廣州。2月24日,英軍主動撤離舟山,撤往廣州一帶。伊里布釋放安突德等英俘十八名,2月27日,裕謙率兵進抵鎮海,派遣總兵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帶兵由鎮海進駐定海,重建防務。[57]
第二階段[編輯]
清朝宣戰[編輯]


軍用地圖上1841年的廣州態勢
主條目:虎門之戰
1841年1月27日廣東敗報傳到北京,道光皇帝甚為惱怒,當即下旨對英宣戰:「逆夷目肆猖獗,必應痛加剿洗」。[58]著:「裕泰等將所派胡南兵一千名,令祥福帶領,四川兵二千名,令張青雲帶領,貴州兵一千名,令段永福帶領,分起赴粵。」[58][59]並說:「覽奏十分憤懣,降旨受奕山靖逆將軍[60]。」諭:文華殿大學士穆彰阿等將英國行徑「通諭中外知之」,命:兩江總督伊里布「克日進兵,收復定海」,令:琦善「激勵士卒,奮勇直前」,並令沿海各省將軍督撫「加意巡查,來則攻擊」。任命御前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戶部尚書隆文和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前往廣東主持軍務。從湖南、四川、貴州、江西、湖北和貴州各省抽調精兵,開赴廣東。[61]:712
2月26日,義律獲悉清朝對英開戰的消息,乃先下手為強,命令英軍向廣州城重要門戶虎門砲台發起進攻,事前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詣制府慟哭,請益兵不許,守台僅羸兵二百,乃決為死計,駐炮台督戰,創痕遍體,血濡衣襟[62]。」「手燃巨炮忽自炸裂,兵無人色,皆走。一彈當胸至,洞而不倒,夷眾擁入,天培陣亡。」[15]當日,虎門要塞各炮台皆被英軍攻破。有說「火藥皆雜以沙土,軍門(關天培)……知受紿,憤激自刎[63]。」
同時,道光帝接到廣東巡撫怡良關於英國艦隊占領香港的密奏,大為震怒。當即上諭:「覽怡良所奏,曷勝憤憾!朕君臨天下,尺土一民,莫非國家所有,琦善擅予香港……如此辜恩誤國,實屬喪盡天良……」當即將琦善鎖拿進京,查抄全部家產。同時,補授原刑部尚書祁貢為兩廣總督,未到任前由怡良署理。著怡良等「一俟奕山、隆文到粵,即行大張撻伐,極力攻剿」。[64]
2月27日,英軍攻陷烏涌炮台,清軍總兵祥福以下500餘人陣亡,餘部潰散。3月2日,英軍又西陷獵德炮台,英艦進至廣州城下,游弋於二沙尾、大黃滘內外,「或三五隻,或六七隻,距省二十餘里之間,零星停泊,聚散靡常」。[65]


1841年5月24日英軍開始登陸圍困廣州城
廣州之戰[編輯]
主條目:第一次廣州之戰和第二次廣州之戰


1841年5月25日占領四方高地的英軍向廣州城內轟炸
1841年3月1日,英軍繼續向廣州進攻,攻占滄州炮台。3月3日,琦善派廣州知府余保純出城向英軍乞和,義律同意休戰三天。3月5日,參贊大臣楊芳抵達廣東,百姓「歡呼不絕」,「官亦群倚為長城」。3月6日,停戰期滿,英軍再度開戰。3月13日,琦善因議和誤國,被押解進京查辦。由於奕山、隆文尚未到任,楊芳暫領廣東軍務。楊芳作戰不力,乃用陰門陣抵敵,結果清軍一敗塗地。英軍逆珠江進而上攻陷沿途炮台,占據廣州十三行商館。[15]此時廣州進行中外貿易的旺季來臨,英國和其它國家的商船停泊珠江口外,迫切要求開市貿易。義律也因兵力不足,無法輕易進攻廣州。楊芳則因各省調集的兵勇沒有到齊,亦不敢輕舉妄動。在此情況下,義律與楊芳出於各自的考慮,於3月18日達成臨時休戰協議。規定:「廣州商業應當照常進行,商船應當到黃埔去卸貨。省政府不得令英人具結,中國應當照常徵收港口稅和商稅。凡鴉片及其它走私貨物,如經查獲,應予沒收,禁止將人拘留或施以各種懲罰。」[66]這樣廣州的和平維持了兩個月。在這兩個月中,「姚巡捕等將女子剃髮,並跟班送進(楊芳)。楊芳之兵在外嫖者,將麻瘋婆應之,兩月以來,官兵之染麻瘋者不少,而楊芳之子在外嫖者過於楊芳,時服藥尚不能好[67]。」
4月14日,在虎門陷落2個月後奕山一行才抵達廣州,5月初,各省開赴廣東的1.7萬援軍亦陸續抵達,合原駐之兵,廣州清軍達到2.5萬。道光以為大軍雲集,著奕山「迅速督飭兵弁分路兜剿,務使該夷片帆不返」,「全將該夷驅逐,各地盡行收回」,一再督促發兵攻剿。[68]
在道光帝的嚴令催促下,奕山等謀劃於5月10日以後選擇「月黑潮順」之夜對廣州英軍大舉反攻。但由於連日大雨,河水驟漲,清軍未能「剋期進剿」。而英軍艦船卻乘水漲之機,自大黃滘、二沙尾兩路駛進,謀攻廣州城。奕山等「不敢坐失機宜,遂決計先發以制之」[69]。5月21日,奕山令水軍1700餘人,於黑夜之間分乘快船,挈鉤鐮、火箭、噴筒出動,擲火焚燒。[2]:65陸軍進攻商館區,捉拿義律,義律提前逃離商館。與此同時,岸上炮台也向江中的英船開火。英船猝不及備,頗為所窘,夷館亦遭劫掠。英艦被清軍火船沖入艦炮射擊死角,數艘軍艦被岸炮擊中。為安全計,向鳳凰崗一帶水域撤退。當晚交戰,英艦一艘未沉,火船衝到岸邊,民船燒掉不少。[68]
次日早晨英軍2400人反攻。[2]:65清軍三路兵丁,一閧而潰退。[2]:65英軍以火輪船1隻進至泥城港,施放火箭,燒毀聚泊在港內的清軍師船、火艇60餘只;英艦3隻泊白鵝潭,發炮轟擊西炮台。23日,義律發出告示,限清軍在12小時內退出廣州城,否則就要率兵占據城池。當晚,英艦23隻開進虎門,擄掠師船和民船50多隻,溯珠江至廣州城下,炮攻西炮台、天字碼頭和東炮台,縱火焚燒城外民房。24日,英軍在廣州登陸,清軍望風潰逃,從廣西採運而來的木筏材料和30餘只油薪船,盡落入英軍之手,英軍乘勢占據泥城炮台。一路從十三行商館區登陸,占領商館。奕山下令緊閉城門。25日,英軍繼續登陸,掃除沿途的障礙。當日占領廣州城北越秀山上的四方炮台。[68]炮台清軍陣亡500名,南海義勇和湖南兵在廣州東門校場發生大規模械鬥。[15]英軍包圍廣州,在高處架炮轟城內,擊毀兩個火藥庫。[6]:19四天之內,廣州附近要地全失,城外大火,奕山指揮18000人盡退城內,秩序大亂。[2]:655月26日上午,廣州豎起白旗,奕山派廣州知府余保純出城向英軍求和。[6]:19英軍以死9人,傷68人代價擊敗2萬中國軍隊。[68]


英軍統帥砵甸乍


英海軍司令威廉·巴加


英陸軍司令郭富
奕山退兵[編輯]
主條目:廣州和約
1841年5月27日,義律與奕山代表訂立《廣州和約》,規定:中國欽差大臣和軍隊於6天內退至廣州城外60里地方,1週內繳出贖城600萬元,交清後,英軍退出虎門。[2]:65事件未解決前,不得設防,賠償夷館損失30萬元。[2]:65奕山不但率部撤離廣州,還勒索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600萬銀元的贖城費,僅怡和行伍崇曜就出資80萬銀圓。[70]
收錢後,英軍紀律不佳,5月29日,自廣州近郊撤退,沿途淫掠,約有200多名英兵為數千鄉民圍困於城北三元里。第二天,英軍2000人來援,鄉民依然不退。當時雷雨大作,英兵火槍失靈,十分狼狽,死傷20人。廣州知府勸鄉民解散,始獲無事,此為廣東間第一次的直接抗英行動。繼而發布「誓滅英逆」文告,情緒高漲,自信至強,各種反英組織跟著成立。[2]:65
《廣州和約》等於完全投降。[2]:65奕山惟有揑造謊言,對朝廷交代[2]:65。他說:第一,因為廣州居民籲懇保全,英人自訴苦情,請「大皇帝開恩,追究商欠,俯准通商,即退出虎門,不敢滋事,」所以才暫准所請。[2]:65-66第二,行商積債600萬元,除自籌200萬外[71],餘由庫貯撥借,分年歸還。[2]:66第三,退駐廣州城外,係為彈壓土匪,且天熱雨多,亦不得不擇地安營。[2]:66為了不被皇帝懲罰,奕山虛報戰功,甚至將該戰役的慘敗說成大勝。[72]舉棋不定、忽剿忽撫之道光何嘗不明內情[2]:66。[73]事己至此,只好認可。[2]:66禁菸久已不提,不談痛剿,命令調赴廣州各軍均撤回原伍,沿海防守官兵裁撤,以為中英關係已定,不料英軍正大舉而來。[2]:66
第三階段[編輯]
戰事擴大[編輯]
1841年4月,關於《穿鼻草約》的報告傳至倫敦。5月,英國政府否決《穿鼻草約》,內閣會議決定召回義律,改派璞鼎查為全權公使來華,進一步擴大戰爭。璞鼎查於6月5日駛離倫敦,8月10日進抵澳門,8月12日璞鼎查照會廣州當局,要求接受去年所提各項條件,否則帶兵北上。8月21日,璞鼎查和海軍司令巴加和陸軍司令臥烏古,率領10艘軍艦、4艘輪船、22艘運輸船搭載英國陸軍第18皇家愛爾蘭團、第26卡梅拉尼亞步兵團、第49威爾斯步兵團、第55威斯特摩蘭郡步兵團、第62旁遮普印度步兵師、第66旁遮普印度步兵師開始第二次北上。[74]
臺灣之戰[編輯]
主條目:大安之役和「吶爾不噠」號事件
1841年9月,英國運輸船「納爾不達」號(又譯作「吶爾不噠」號)於臺灣北部雞籠(今基隆)出現。清地方官員奏稱該船向雞籠二沙灣砲臺發炮,遭到清守兵發炮還擊,將其擊傷。該船後撤,誤觸暗礁下沉,英軍被殺32人,被俘133人。清軍從運輸船上獲大炮10門,並獲炮彈、圖冊等物。10月19日,英國派艦至雞籠要求換回俘虜,未獲清軍回覆。27日,英軍再攻雞籠,派兵從三沙灣登陸,遭清軍開砲還擊,將其逐至外洋[75]。1842年3月,「阿吶」號 (Brig Ann,又譯作「阿恩」號)亦於臺灣中部大安溪的大安港出現。清地方官員奏報該船船員想上岸,清軍於是派數艘漁船誘導其入河內多礁處。英軍因不諳地勢,於大安溪中段處擱淺。清兵前往伏擊及擊沉英船,數十名英人被殺,另有54人被俘。清軍並在船上擄獲11門大砲等兵器。這兩次事件被稱為為臺灣之戰中的(雞籠之役、大安之役)。道光帝其後下旨將大部份俘虜正法。1842年8月,兩船共139名俘虜於臺南被斬首,只有11人倖免[76]。但據英方文獻及生還俘虜所述, 該兩英船實因遇風觸礁。但倖存船員卻被拘禁,而其中197人之後被處斬( 見「吶爾不噠」號事件)。
閩浙之役[編輯]


英國人作畫 1841年8月25日皇家愛爾蘭團在廈門戰鬥
主條目:第二次定海之戰
英軍離開廣州後,道光以為戰爭已經結束,通諭沿海督撫:「酌情裁撤各省調防官兵」。8月上旬,裕謙接到奕山、祁貢自廣州發出英軍將「再犯閩浙」的預警,乃上書要求緩撤退江、浙兩省防務,道光批諭:「英人赴浙,出自風聞,不足為據,著裕謙仍遵前皆,酌量撤兵,不必為浮言所惑,以至糜餉勞師」。結果僅時隔數日,英國艦隊即出現在廈門。[77]


1841年9月25日第二次定海之戰
1841年8月25日,英艦隊進逼福建廈門海域。通牒「限期交出廈門」,遭拒。英軍於次日攻陷廈門,英軍戰死1名,傷十餘名。清軍傷亡數百,總兵江繼芸戰歿。[78]英軍將炮台破壞後,留兵鼓浪嶼,續向定海前進。[2]:66
欽差大臣裕謙負責浙軍務,數月以來,在定海積極設防,兵力近7000人。[2]:669月25日,英軍再攻定海,遭定海守軍激烈抵抗。英軍三次攻擊,鄭國鴻(處州鎮總兵)、葛雲飛(鎮海鎮總兵)、王錫朋(壽春鎮總兵)[2]:67率清軍與英軍激戰6日。英國陸軍第55威斯特摩蘭郡步兵團、第18皇家愛爾蘭團先後登陸,清軍「所用抬炮至於紅透,不能裝打,猶拼命死戰。」[79]10月1日,三位總兵終以武器懸殊,相繼陣亡,兵弁死者1000人,英軍傷亡約30人,定海第二次失陷。[2]:66-67英軍俘獲清軍龍旗,軍官Duall陣亡。清軍庫存的大量物資落入英軍手中,其中有三十六門新造的大炮被搬上運輸船,用以日後轟擊清軍。[80]定海陷落後,當地人民仍舊不屈,英軍僅能制縣城週圍10里。[2]:67
為便於中國大陸過冬,等候援師,10月10日,英軍續佔鎮海。[2]:67裕謙(兩江總督)、余步雲(浙江提督)、謝朝恩(狼山鎮總兵)率4千清軍在鎮海與2400英軍發生戰鬥。總兵謝朝恩力竭而死[2]:67,在沙蟹嶺戰鬥中陣亡。[15][2]:67余步雲率先逃跑,放棄招寶山炮台向鎮海撤退。裕謙指揮鎮海城守兵發炮攔阻,余步雲率部繞山逃往寧波。英軍占領招寶山,居高臨下,炮擊縣城。裕謙指揮守軍登城抵抗,英軍猛攻,裕謙見鎮海勢危,自盡身亡。[15][81]12日,英軍進攻寧波,提督余步雲和知府鄧廷彩棄城而逃,寧波復陷。[82]10月13日,英軍唾手而得寧波,大肆擄掠、姦淫,鄉民繼續抵抗,俘40餘名英國人。[2]:67
1841年8月英軍第二次北上,相繼攻陷廈門、定海、鎮海、寧波,導致東南沿海各省驟然局勢緊張,紛紛要求增加兵力、槍炮和經費。10月18日,道光帝得知英軍攻擊浙東沿海的消息,當即任命吏部尚書奕經為揚威將軍,副都統特依順、侍郎文蔚為參贊大臣,並下令從各省徵調援軍,急赴浙東前線。[83]
浙東之戰[編輯]


1842年3月10日浙東之戰中寧波城內的英軍擊退清軍的進攻


清軍杭州將軍耆英
主條目:浙東之戰
1841年10月,為挽回浙東敗勢,道光帝派另一皇姪(乾隆帝曾孫)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奕經為揚威將軍,副都統特依順、侍郎文蔚為參贊大臣,鼓勵沿海團練鄉勇,修築土堡,堅壁清海,厚賞捐資助餉紳民,徵調及於九省(實僅11000人),江蘇、天津、盛京各派大員負責,大有舉國動員之勢。[2]:67
1842年1月21日,奕經一行抵達嘉興,與文蔚等籌劃反攻事宜。奕經、文蔚等商定,一俟各省援兵到齊,即剋期進剿。2月10日,奕經等移駐浙江 省城杭州。3月上旬,各省援兵到齊,共計一萬一千餘人,另有水勇、鄉勇二萬餘人,陸續開赴浙東前線。奕經等認為兵力已厚,決定「明攻暗襲,同時並舉」,大舉反攻寧波、鎮海和定海。[84]
1842年3月10日,奕經率大軍,定於虎年虎月虎日虎時以生肖屬虎的寧夏鎮總兵段永福為指揮官,以五虎滅羊(洋)之計,分寧波、鎮海、定海三路反攻英軍。[85]
寧波方向,清軍以阿木穰率領的百餘名虎皮裝束藏兵負為先鋒,攻打西門。[86]清軍攻入城後直奔英軍寧波指揮官居住的府署。但府署「門堅牆高」,無法攀登。此時英軍開門衝出,用火槍齊射,將手拿火繩槍或長矛的清軍打退到狹窄的街道里。緊接著,又有部分英軍爬上臨街的屋頂,向擁擠在街心的進攻部隊發射火箭。雙方相持一段時間後,英軍調來大炮,對著在街心擁擠的清軍進攻部隊開炮,清軍傷亡慘重,終至潰逃,首批攻入城內的阿木穰以下藏兵一百餘人全部戰死[86]。
寧波南門,清軍「守備徐宦最為猛烈,挺矛先進,奈後援傷亡漸多,夷兵登岸要截後路,(清軍指揮官)游擊黃泰與守備魏啟明把總顧得靜外委王保元蔣維述等均陣亡。」[87]
鎮海方向,反攻鎮海的清軍在劉天保率領下向鎮海進攻。清軍抵達城下後英軍:「按隊而出,槍炮齊發」清兵:「以長矛及雙手帶名刀接戰,無一人攜帶鳥槍者,勢遂不支,敗退退至十里亭」。第二回合劉天保與「前鋒策應凌長星合兵復進,時天尚未明,清兵在黑暗中「以多鳥槍亂擊,然終不敵其炮火之猛烈」,英軍復以火箭來射而清兵益不支。金川土守備哈克里帶領臧軍攻奪招寶山炮台,雙方激戰正酣之時,一艘英國軍艦「剪江而至,用炮仰擊,哈克里遂不支,退下山麓」,其他各路清軍進攻部隊也在英國軍隊猛烈的炮火下紛紛潰退。[88]
3月15日,英軍從寧波出動近1200人,分乘3艘武裝輪船和舢板數十隻,自寧波逆江而上,向大寶山的清軍反撲。中午,又有四五百人在大西壩登岸,進攻慈谿大寶山;另一路從前江駛入長亭口,在彭山浦登陸,夾擊寶山,朱貴率領500餘名清兵抵抗。「時余步雲等已走避入城,劉天保、凌長星時駐兵西苑嶺,又以舊怨隔嶺做璧上觀,不肯助戰,故(朱)貴勢益孤。」戰鬥中,朱貴父子三人、哈克里、索文茂等均力戰而死,全軍盡滅。[89][87]
奕經在進行陸地進攻同時還特命張應雲特備火船去攻英艦:「每船用桐油二百斤,硝磺四十斤,草柴三十擔,聯五船為一排,期於潮退時連檣並進,一船火起,五船並發,圍繞夷船,付之一炬」。命:「城內伏勇、城外正兵,均以船上火起為號,奮力開仗。」但在寧波之戰中,「黃泰攻南門時因遲遲未見船上火起,坐失戰機。縣丞李維鏞等帥火攻船225隻從李碶)渡結隊出江,時將二鼓,東南風陡作,夜潮方漲,船不能順流而下,船勇又畏慎夷炮,不敢駛近夷船,相距十餘里火已先發。時同知舒恭受帥火攻船280隻,甫行至樟市小港,瞭見火起,遂亦舉發。夷人驚起,駕船來撲,兩路鄉勇,逃竄一空。故火攻船用不及十之三四,其餘均被劫去」。英軍夜晚反擊,反以虜獲船縱火來燒清軍沿江營寨。[87]
清軍在浙東的反擊行動,一路因遭英軍阻擊而撤出戰鬥;另一路攻城失敗,未能入城;夜襲定海的水上一路,因風潮不順未能成行,最後延期至4月14日才在鄭國鴻之子鄭歇臣指揮下實施,但英軍早有準備,清軍幾乎全覆。三路反攻均遭失敗,英軍趁勢反攻,清軍大敗,退往紹興、杭州。[90]奕經駐杭州、清朝大軍駐紹興、英軍駐寧波形成相持局面,當時有諺語:「杭州娼妓最堪夸,明年養出小欽差;紹興娼家亦有名,明年養出小兵丁;唯有寧波娼家哭不止,明年養出小鬼子。」[87]浙東相持,使清廷無心再戰,道光皇帝決計求和,於1842年3月27日任命主和派耆英為欽差大臣、杭州將軍,將主和派伊里布派往浙江,結果「人人以為指日可罷兵,遂不複議進戰。」[91]
1842年6月20日道光皇帝密旨奕經「與七叔(伊里布)相機辦理,不必強攻。」[92]而此時璞鼎查正準備謀划進軍長江下游的「揚子江戰役計劃」,對清廷的求和已經毫無興趣。[93]
長江戰役[編輯]
主條目:乍浦之戰、吳淞戰役和鎮江之戰 (1842年)
1841年10月,英軍在福建和浙東等地發起的進攻雖然取得進展,但亦受到清朝軍隊的抵抗。為儘快結束戰爭,英軍決定發動一場決定性戰役,進攻長江中下游一帶[94](那裡的數百萬人以其肥沃的土地供養著這個帝國最富裕的學術精華階層)[95]。從11月開始,英國政府陸續增調本土和印度海陸軍來華。經過半年準備和動員,至1842年5月英軍在華兵力增至正規軍艦二十五艘,汽輪十四艘,九艘給養船和載有一萬名陸軍的運兵船。[81]


1842年5月18日乍浦之戰中湯林森中校在天尊廟陣亡
1842年5月7日,英軍撤離寧波,開始從浙東收縮兵力執行「揚子江戰役計劃」。5月13日,英軍艦隊離開甬江口外黃牛礁海域,開始向長江口集結。5月18日,英軍攻陷乍浦,清軍駐守在乍浦的八旗官兵和鄉勇死傷1500餘人,平民死難1500餘人。副都統長喜身負重傷,撤退至嘉興,不久不治而亡。此役英軍損失60餘人,第18皇家愛爾蘭團高級軍官湯林森中校(英語:Nicholas Ralph Tomlinson)在天尊廟戰鬥中「頸部被清軍擊穿陣亡。」英軍占領乍浦後,在乍浦逗留休整十天,期間幾乎將該城焚掠一空。[96][97][98]
耆英在乍浦被占後立即向清廷奏報乍浦失陷經過,力陳「舍羈縻之外無他策」,主張求和。不久清廷又重新起用主張議和的伊里布,並送還乍浦之戰中俘獲的黑白洋兵16名,以示和談誠意。[99]但英軍對清廷的和談誠意置之不理,於5月28日開始全部登船北駛,6月8日抵達長江口外的雞骨礁一帶集結,並派出輪船探測航道,偵察沿途清軍設防情況,準備繼續進攻吳淞口。[81]


1842年6月16日吳淞戰役
1842年6月初,英國軍艦抵吳淞口外,守軍約萬人。[2]:67英軍以5艘軍艦進攻吳淞炮台。6月16日晨,戰鬥開始,兩小時後,兩江總督牛鑑遁走[2]:67,「所督諸軍皆尾而潰走」。英軍遂乘勢大進,占領炮台[15],江南提督陳化成陣亡[2]:67[100]。吳淞口失陷後,該地區的大小火炮大部為英軍所獲。這些火炮中,不少裝有炮車和簡單的瞄準具。英軍對其中某些火炮質量的改進,甚感驚訝。[81]評論:「自與中國軍隊作戰以來,中國人的炮火以這次最厲害」。[101]吳淞失陷,上海大震,官吏和富豪紛紛逃離。[81]
6月19日,英軍水陸兩路向上海推進,上海官兵棄城而逃,英軍大掠4天後退走。[2]:67上海鑄炮局新鑄的銅、鐵炮171門,火藥9噸及大批存糧,盡被英軍所獲。[81]


1842年7月21日英軍主力與青州八旗在鎮江戰鬥
1842年7月13日,英軍進抵鎮江。耆英與伊里布「饋送英夷牛羊」[87],兩江總督牛鑑以「黃金十二萬犒勞英師。[102]」揚州富商顏崇禮因為與當地鹽梟長期不和,向英軍進貢35萬兩白銀及新鮮食物,與英軍達成協議:英軍不進入揚州城,轉而炮擊老河影一帶鹽民,[103]釀成「老河影慘案」[104]。都統海齡令旗兵撤往城內,緊閉四門,滿城捉漢奸,捕殺城內居民百餘人。[105]
1842年7月21日,英軍出動陸軍9000人、戰艦15艘在艦炮支援下向鎮江發起進攻[106]。英軍登岸後直薄城下冒著清軍的炮火爬梯登城,遭守城的旗兵頑抗[101]。守城的旗兵或者將英軍推下城去,或者扭住一起跳下城牆。英軍在炮火掩護下,用火藥包將瓮城門炸開,大隊英軍蜂擁而入。英軍攻入城內後,城內的旗兵從巷道內湧出,與英軍展開激烈的巷戰和肉搏戰。許多旗兵戰前殺死自己的妻兒,然後才參加戰鬥。[107]最後,守衛鎮江城的旗兵以極大的傷亡代價,使英軍死傷160多人,是自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以來最重的傷亡。此役清軍損失旗兵500餘名。海齡督戰到最後一刻,最後投火自殺身亡。[108]
事後英軍「毀城垣,焚衙署,縱黑鬼姦淫婦女,道路死傷枕藉[109]」。英國參戰軍人回憶「只要是真實的回憶,就可覺得這顆心很難說是有人道的了。但即使是心腸最硬、資格最老,以殺人越貨為生的人,看到這種悲慘景象也不能無動於衷的。[110]」
英軍在鎮江的軍事行動,切斷清朝經濟命脈京杭大運河的漕運。7月16日,道光帝就密諭耆英,只要英國息戰退兵,便同意割讓香港,並增開通商口岸。鎮江失守後,道光帝決心專意「議撫」,並授權耆英、伊里布「便宜行事,務須妥速辦理,不可稍涉游移」,並令奕經所率援軍暫緩由浙赴蘇,「以免該逆疑慮」。[111]然而,璞鼎查對清朝方面的「羈縻」毫不理睬,命令英軍繼續向江寧推進。
8月3日,英國遠征軍留下一部分兵力守衛鎮江,主力艦隊開始向江寧開進,9日抵達江寧江面。11日,英國陸軍登陸,「於紫金山之上,安設大炮[112],軍艦擺開了攻城的架勢。同日,耆英自無錫趕到江寧,在英國軍隊的炮口威懾下,開始與英方議和。[113]
和約簽訂[編輯]
主條目:南京條約


簽訂南京條約(油畫)
1842年8月,清軍節節敗退,英軍抵達南京,兩江總督牛鑑乞和,璞鼎查答以倘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如能所請,可不攻城。耆英到後,璞鼎查限8月14日定議,否則開砲攻城。8月22日,道光皇帝全部允准。耆英、伊里布、牛鑑曾應璞鼎查之邀,登英國艦隻拜訪,璞鼎查亦上岸答拜。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在英軍旗艦「汗華」(亦譯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8月29日,條約正式簽字,通稱為《南京條約》,中國名之為「《萬年和約》」。[2]:69
主要事項為:准英國人攜眷居住;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貿易;香港島給與英國;賠償煙價600萬元、商欠300萬元、兵費1200萬元,共2100萬元[114],先付600萬元,餘於4年內交清;准英國人在港口自由貿易,不經行商;釋放被禁英國人,寬免與英國人有來往之中國人;進出口稅餉秉公議定則例;英國貨物按例納稅後,中國商人可遍運內地,不得加重稅例;兩國官員用照會往來;中國允准和約施行,英兵退出長江;定海、鼓浪嶼須俟賠款全數付訖,港口開闢後方撤。[2]:69條約簽訂後英軍艦船陸續撤往定海一帶,歷時長達兩年三個月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結束。[115]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rich&aid=115365624

 回應文章

現代孔明陶朱公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川普又再放話了
2018/09/09 03:56
2018年09月08日 15:23 中時電子報 吳美觀整理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今(7)日表示,對中國價值20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關稅,「可能很快就生效」,並警告,美國準備另對2670億美元(約台幣8.3兆元)的中國產品課稅。蘋果表示受貿易戰衝擊,包括Apple Watch、Apple Pencil等蘋果產品會受到影響,但未指名iPhone。


目前箭在弦上的第2波2000億美元商品課稅項目增多,其中包含少數消費性產品,如照相機、錄音設備、行李箱、包包、輪胎、傢具、木製品、寵物食品等,稅額會介於10%~25%之間。

但從課稅清單中,可發現手機產品目前並未列入,而這是大陸對美國出口的最大單品。一旦第3波更龐大的2670億美元對大陸商品追稅,手機恐成為祭品。

蘋果稍早對外發布了公告,指稱第2波對大陸2000億美元商品的課稅計畫,將影響
Apple Watch、Apple Pencil、AirPods、MacBook系列等產品,其銷售的價格必然要上漲。

路透報導,蘋果在給美國政府的信件中提到:「我們擔憂這些關稅將使美國受到嚴重打擊,影響美國的成長、競爭力降低,同時對美國消費者而言,物價將會上漲。」

其實,蘋果執行長庫克5月拜會白宮時,就擔心陸美貿易戰,可能對蘋果公司造成負面影響,但匿名知情人士透露,川普政府曾對庫克掛保證,美國政府絕不會對在中國組裝的iPhone加徵關稅。
(中時電子報)
☆☆☆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